《日本文化核心》是由對日本影響深遠的編輯泰斗松岡正剛口述的一部談論日本文化的向導之作。其中,以“日本過濾器”為線索,通過神佛、和歌、國學、常磐津、歌舞伎、日本話、昭和歌謠、水手服、漫畫等多個領域的真正面目和變化,多視角、多層次地解說和分析了日本文化的演變路徑及日本獨特哲學和美的核心。
【日本】松岡正剛 著《日本文化核心》
在我看來,《日本文化核心》算是一部文化領域的專著。而這樣的作品不同于通俗小說,作者在相關領域的權威性顯得尤為重要。據我了解,《日本文化核心》的作者松岡正剛現任編輯工學研究所所長,還是世界首個互聯網編輯學校(ISIS編輯學校)的校長。80年代他創立了“編輯工學”,從事跨日本文化、經濟文化、故事文化、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宇宙、設計、外觀圖像、文字等各領域的關系性研究。另一方面,作為日本文化研究的第一人,他還開辦了很多私塾。由此可見,他在日本文化領域的權威性是毋庸置疑的。
【日本】編輯工學研究所所長松岡正剛
因為我平時閱讀的書籍、觀看的電影、電視劇、動漫中,出自日本的作品占據了很大比例,所以我很自然地會對《日本文化核心》這本書感興趣。借由松岡對日本文化的解析,首先加深了我對以前在其它書籍中曾接觸過的重要人物,諸如和歌圣手紀貫之、能樂師世阿彌、愛爾蘭裔作家小泉八云等在日本文化發展過程中帶來的影響的認知。
同時,通過《日本文化核心》這本書,在松岡的引導下,也令我重新回顧并發覺,從古老傳說故事中的輝夜姬、桃太郎、一寸法師到現代游戲中的精靈寶可夢等,眾多文學作品或游戲的主人公都擁有一個共同特點:小小的。而這也正是日本人珍視“小的事物”、“小的地方”的價值觀和美學觀的體現。日本人不只是對小的事物關注,還認為小的事物都很可愛、很美好。甚至是代表日本的本田和索尼等產業之所以能夠率先開發摩托車、半導體收音機、隨身聽的原因,都體現出了小的重要性。
【日本】繪本中的一寸法師形象
對于我來說,在《日本文化核心》一書中有太多新的知識點,比如日本的圓柱文化、面影。但也有一些是在我以前的認知中就已經意識到的,比如漢字對假名形成帶來的影響。我曾經看到過一個視頻,介紹的是不會說日語去日本旅游時向日本人問路的方法。有的人可能會說,我英語好可以用英語交流。但日本人的英語水平未必能經得起考驗,而且日本人的英語發音在外國人聽來也是很難辨識的。視頻中建議中國人就算在日本不能上網,只在手機上打出漢字即可,如果條件允許將簡體字轉換成繁體字,再直接拿給日本人看就可以了。
之所以可以用書面文字直接與日本人溝通,是因為在現代日語中常用漢字有兩千多個。在《日本文化核心》中,松岡把日本引進漢字,卻又不按中國的發音朗讀稱為“混響編輯”。我覺得,“混響編輯”正體現了日本人向國外學習,但又不是完全照搬,而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本土化改造的一大特色。這一特點其實在日本的很多領域都有所體現,也非常值得中國人學習。
不只是文字,像水墨畫也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西方的油畫利用點、線、面的表現形式,講求透視、光線與構圖,注重寫實,追求的是形似。水墨畫則與此完全不同,注重的是借助線條、濃淡,深淺等等表現意境,講究虛實結合,追求的是神似。而日本的水墨畫風格,相較于中國的水墨畫則余白較多。比如在《日本文化核心》中,松岡提到的長谷川等伯的《松林圖》屏風,就是典型的、極具日本風格的、國寶級水墨畫作品。
【日本】長谷川等伯的《松林圖》屏風
總之,我認為,不同的讀者對《日本文化核心》書中具體內容的關注點可能不一樣。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還是那些和中國文化有關的部分,或許這也是對于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更容易理解的。這本書不同于普通的文化類科普讀物,它還是有一定閱讀門檻的,并非通俗易懂的那類書。它更適合對于日本及日本文化有相當認知,期望更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的真正面目及核心的讀者。(作者:李淑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