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一些地方流行吃發菜的風俗。在農村待客的宴席上,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菜,叫做發菜,據說吃了發菜,主人和客人就能發財發家。
那么發菜是一種什么樣的菜呢?不同的地方,因生活習慣的不同,發菜的內容也不相同,各地有各地的發菜。
下面就來介紹一下南北兩種不同的發菜。
1、陜西發菜
陜西一些地方流一種食俗,一般宴席上都會點一道叫“發菜”的菜。
現在的陜西發菜,全稱為金錢發菜,又稱釀金錢發菜,為當地十大傳統名菜。
金錢發菜的做法是,把事先做好的蛋皮攤開,在蛋皮上先抹一層雞肉泥茸,然后在上面推上一層發菜,又在上面抹上一層雞肉泥茸,再加一層黃皮蛋糕,最后卷起來,放入蒸籠蒸熟。
從蒸籠取出后,切成如銅錢一樣厚的片,裝入碗里,澆上雞湯,或者放入湯碗里,等雞湯冷凝成膠狀,再將其反扣到盤子里,這樣一盤發菜就做好了。
發菜的表面,布滿呈現出像一枚枚外圓內方的銅錢,因而叫金錢發菜。
這是一種比較講究而復雜的做法,還有比較簡單的做法,那就是把發菜涼拌,或者煮湯。宴席圖個吉利,只要有發菜這道菜就行了。
宴席上要有發菜,主要是因為一些方言之中,“發菜”與“發財”的音相同,或者諧音,寓意“發財致富”。
這種做法,也就是民間為了討個吉利,希望能夠發財致富,既是主家對客人的祝愿,也是主家對自己的一種愿望。
陜西吃發菜的習俗,相傳起源于唐代,當時長安城有一位叫王元寶的大商人,因其愛吃發菜,每餐必有這道菜,結果王元寶后來發家致富,富甲天下。
長安城的商人們,不去學王元寶的經商之道,反而認為王元寶是因為吃發菜才發財起家的,于是,人們就紛紛效仿,發菜也就成為民間發財致富的象征,吃發菜求發財也就成為了一種當地的習俗。
可是,發菜見載于古代典籍的,最早的記載則是清朝時期李漁的《閑情偶記》:
“菜有色相最奇而為《本草》《食物志》諸書之所不載者,則西秦所產生之頭發菜是也浸以滾水,拌以姜醋,其可口倍于藕絲、鹿角菜?!?br/>
2、湖南發菜
湖南酒席上也流行上發菜的習俗,尤其一些地方的農村酒席更為講究,有席必有發菜。
可湖南的發菜與陜西的發菜不同。陜西的發菜是一種陸生藻類植物,顏色烏黑,狀如發絲。
而湖南的發菜,是由各種蔬菜加工而成的干菜,吃的時候,要通過油炸后的一道菜。
湖南方言把“油炸食品”說成是“油發食品”,放在油鍋里“炸”,說成是放在油鍋里“發”。因此,在湖南通過“油發”的干菜,也就稱為發菜。
湖南農村干菜非常豐富,有瓜皮,比如絲瓜皮、苦瓜皮、茄子皮等。也有竹筍干,如楠竹筍干、小竹筍干,還有用小竹筍與糯米飯做成的筍粑。
湖南人喜歡吃辣椒,在農村,有一種很有名氣,也是比較普遍的發菜,叫灌辣椒,或者通辣椒。也就是把新鮮辣椒通過水燙一下,往辣椒肚子內填充蕌頭、紫蘇、糯米粉之類的東西,曬干后,用油一炸就可吃。
湖南人在喜事時,喜歡用米花作禮品和宴席上的發菜。米花,也稱米粑等,即用糯米制成圓形的塊片,曬干后,用油炸著吃。
不管是蔬菜的干菜,還是糯米做的米花,曬干的時候是,比原來的體積要縮小許多,經過油炸后,其體積立即膨脹了很多,有的是一倍,有的是數倍。
用湖南話說,這就是“發”,也就象征家里財富的增長和人口的增加,即財發人發。再說,在湖南十里不同音的諸多方言中,“發菜”與“發財”諧音,民俗以為這對主人家和客人都是一道非常吉利的菜。
湖南農家酒席上的發菜,通常由多種混合組成,比較有米花、灌辣椒、花生米、筍米粑等合成一道菜,擺放在酒席上最中心的位置。
至于吃了發菜能不能發財,這純粹是出于我國民間都想討個吉利,祝愿發財的民俗心理,未必真的能發財。
這就像人們在春節期間,初次見面時要道“新年好”和“恭喜發財”一樣,新的一年送給別人一句吉利話,也討別人句吉利話。
讀者朋友,你家鄉也有當地特色的發菜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告知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