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隊長”斑頭雁 攝影/張海東
2002年10月,我第一次踏上可可西里的土地,從此便與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野生動物結下了不解之緣。彼時,我的眼里只有藏羚羊,一種曾經因為“沙圖什”披肩而遭受瘋狂盜獵的野生有蹄類動物,它的種群數量在短短20年間從100多萬只驟降到不足7萬只。隨著調查和研究的深入,一個在當地藏族人中流傳甚久的故事飄進我的腦海。
藏羚羊 攝影/連新明
故事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藏羚羊和斑頭雁是相依為命的好朋友。夏季,藏羚羊來到湖邊產仔,而此時,斑頭雁也在湖中的島上孵卵和育雛。斑頭雁在湖邊覓食時排下的糞便可以為藏羚羊提供營養物質,讓藏羚羊媽媽的奶水更加充足,甚至在喂飽了小藏羚后奶水仍然止不住地流到草地上,成為斑頭雁喜歡的食物。如此,保障了藏羚羊和斑頭雁的小家伙們長得更加健壯,兩個物種也得以永續繁衍。
斑頭雁 攝影/連新明
這個故事讓我對斑頭雁這個物種充滿了好奇,同時也對兩個物種之間的共存關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一直想找一個能夠同時見到兩個物種的地方,但始終未能如愿。直到2014年,我參加了由綠色江河會長楊欣老師組織的長江上游通天河第一峽谷(煙瘴掛)的生物多樣性考察活動,又一次聽到了斑頭雁這個讓我神往已久的物種。
斑頭雁媽媽帶著雛鳥游泳 攝影/張海東
從2012年開始,綠色江河就在地處長江源唐古拉山鎮的班德湖啟動了“斑頭雁守護和調查”行動,持續至今。班德湖位于唐古拉山鎮以西約30公里處,距離長江正源沱沱河北岸約1公里。班德湖的整個湖面面積4.66平方公里,湖水流入扎木曲后匯入沱沱河。湖中有一大一小兩個泥質島嶼,大島面積約0.04平方公里,小島不足0.01平方公里。班德湖的海拔為4576米,年平均氣溫-4.2℃,一年有長達7個月的結冰期,光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植被類型主要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
班德湖 攝影/陳佳萍
斑頭雁是班德湖的絕對優勢物種,數量超過棲息于此的水鳥總數量的80%。在分類學上,斑頭雁隸屬于鳥綱雁形目鴨科雁屬,身體大部分為灰褐色,頭部和頸部側面為白色,頭上兩條黑色條斑極為醒目,這也是中文名斑頭雁的由來。同樣,因為這兩條斑,熟悉斑頭雁的人們又親切地把它叫做“中隊長”。
作為遷徙鳥,斑頭雁的越冬地在我國云貴高原、雅魯藏布峽谷、拉薩河谷以及尼泊爾、印度等國家,繁殖地則主要分布在中亞、蒙古以及我國青海大部、西藏北部、新疆南部等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湖泊。如果湖中分布有一些砂質或泥質的島嶼,那對于斑頭雁來說簡直就是完美的繁殖場所。
班德湖 攝影/陳佳萍
斑頭雁的全球遷徙路線可以分為7條,其中1條連接印度南部和青藏高原湖泊的線路得到的關注度最高。由于這條線路需要飛越喜馬拉雅山脈,因此斑頭雁又被稱為“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一度被理解為斑頭雁飛過喜馬拉雅山脈的過程中會一直維持在珠穆朗瑪峰之上海拔高達9000米的高空中。但實際上,科學家們早已破解了這一謎題。斑頭雁飛越喜馬拉雅的高度變化更像是我們熟知的“過山車”,高低之間的相對海拔變化較大,最低時距離地面只有62米,而大多數時間的飛行高度離地面不足600米。
斑頭雁可飛越珠峰 攝影/張海東
2020年,我們和綠色江河合作,在班德湖針對斑頭雁的繁殖行為開展研究,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最早一批斑頭雁到達班德湖時,冬季的堅冰還未開始消融,導致斑頭雁遲遲進入不了角色,因為它們的交配必須在水中進行。終于等到有一方水面露出,斑頭雁迅速開始交配、產卵,而此時它們的巢卻相當簡陋,很多鳥巢僅僅是島上的一個稍顯模樣的淺坑。在孵卵期間,斑頭雁夫婦開始修修補補,但大多數時間,這些工作都由斑頭雁媽媽來完成。
斑頭雁家庭的基本組成是一夫一妻,沒有意外的話,一對斑頭雁會相守一生,可謂愛情忠貞的代表物種。但即便是廝守終生,斑頭雁的家庭分工非常明確。孵卵工作完全由雌雁獨自承擔,雄雁守在巢附近護巢或休息,頗有點像許多人類家庭“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這點兒和它們的鄰居——黑頸鶴很不一樣。黑頸鶴夫婦是輪流孵卵,輪流覓食,氣溫高的時候,夫妻倆還會一起散步,順便來上一支愛情的華爾茲。
黑頸鶴 攝影/張海東
因為雄性斑頭雁不孵卵,所以肚子餓的時候就會離開一陣子,等吃飽喝足后才回來,但很顯然,雄性斑頭雁的性格頗有些“直男”,它回來的時候并不會給正在孵卵的雌鳥帶點“外賣”。斑頭雁準媽媽如果需要吃東西,只能自行離巢覓食。
根據我們每天7—20點的觀察記錄,斑頭雁準媽媽坐巢孵卵的時間比例高達90.30%,修巢行為的時間比例為5.12%,緊隨其后,離巢覓食的時間比例更低。從這一點上來說,斑頭雁準媽媽真是太辛苦了。她把幾乎所有時間都奉獻給了還未出生的后代。
斑頭雁 攝影/連新明
但是,斑頭雁準爸爸也不是那么糟糕,盡管他們離巢的時間比例為29.67%,但用于陪伴準媽媽和護巢的時間還是占比最高的,為58.16%。在這期間,如果有其他動物靠近,他會立即伸長脖子警告、驅趕,直至對方離開。當然,也會存在敵人太過兇悍,逼得正在孵卵的斑頭雁夫婦不得不棄巢離開的情形。
我們曾經目睹過一起黑頸鶴驅逐斑頭雁夫婦的場景。在班德湖,黑頸鶴只有幾只,卻是被斑頭雁列在首位的敵人。因為黑頸鶴占據了身高體大的優勢,它們橫行霸道,會取食斑頭雁的蛋液、雛鳥等。當時,這只黑頸鶴正在清理島嶼延伸出去的一個狹長通道以作為自己孵化的領地,而這對正在孵卵的斑頭雁夫婦就是最后一對需要被清理的對象。黑頸鶴以居高臨下的姿勢警告了坐巢的斑頭雁準媽媽,但奈何準媽媽無動于衷,準爸爸伸長脖子做好戰斗的姿勢,卻被黑頸鶴視若無睹。見警告無效,黑頸鶴長長的喙自上而下狠狠地啄在了斑頭雁準媽媽的頭上,一下、兩下、三下,鮮血噴涌而出,瞬間覆蓋了準媽媽的頭頸部。但是,斑頭雁準媽媽仍然堅挺著脖頸,覆蓋著卵的身軀紋絲不動。盡管我們看不到她的眼神,但我想肯定是倔強、容忍而又輕蔑的。
黑頸鶴可能也懵了,它也沒想到遇到了如此頑強的“釘子戶”,盯著斑頭雁頭部的鮮血幾秒鐘后,竟然轉身離開了。過了幾分鐘,斑頭雁準媽媽站起身,從屏幕上消失了。又是幾分鐘后,那只斑頭雁準媽媽重新臥在巢上繼續孵卵,而此時,它身上的鮮血已經無影無蹤,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仍然是之前那只優雅美麗的準媽媽。
斑頭雁一家 攝影/陳佳萍
得益于10年來的“斑頭雁守護和調查”行動,在無數志愿者的努力下,班德湖斑頭雁的數量已經從2012年的1172只增加到2022年的5963只,并且杜絕了人類撿拾鳥卵、捕捉水鳥等干擾行為,但狼、狗獾、烏鴉、黑頸鶴等天敵捕食鳥類、取食和偷取鳥卵、破壞鳥巢的行為已成為日常,正如狼吃羊天經地義,這些動物之間又何嘗不是競爭和共存的關系呢?正是這些動物之間的相愛相殺,才讓我們的大自然變得更加健康,更加多樣和更加美麗。保持距離、不干涉,就是我們對野生動物最好的保護。
斑頭雁一家 攝影/陳佳萍
回到前面藏羚羊和斑頭雁相依為命的故事。經過我們這些年對兩個物種的研究以及和藏族同胞更加深入的交流,我們已經可以給這個故事一個較為合理的科學解釋。
在這個故事中,斑頭雁其實只是遷徙水鳥的代表物種之一。每年氣候回暖時,遷徙水鳥從越冬地出發,陸續到達青藏高原的湖泊開始繁殖。從求偶、交配,到產卵、孵卵,直至雛鳥出殼,這一過程大約持續2—3個月。其間,水鳥們會在湖邊覓食、排泄,它們的糞便給返青期的植物提供了充足的肥料,讓植物更好地生長。而有著長距離遷徙習性的準藏羚媽媽們,恰好在植物返青后生長最快最好的6—7月份來到湖邊準備產仔,此時柔嫩多汁的植物不僅為藏羚媽媽們分泌乳汁補充了必須的營養,還為剛出生的藏羚幼仔們提供了鮮美的食物來源。此時,雛鳥們的個頭已經是剛出生時的好幾倍,它們跟著媽媽們來到距離湖水稍遠的小藏羚們出生的那片草地上尋找食物,草地上隨處可見正在哺乳的藏羚媽媽們……
本文選自《森林與人類》雜志2023年第2期。購買雜志請點擊閱讀原文直通雜志微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