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毛主席是偉大的詩人,其實,他還是一位偉大的書法家。
在艱苦卓絕的戰爭歲月,他時刻不忘記練習書法,紅軍成長到達延安后,他更是找出一套字帖,專門練習。
毛主席喜歡寫字帖、喜歡毛筆字的事情在延安爭相傳頌,延安的老百姓經常給毛主席送來硯臺和資料。
毛主席逝世后,留下了諸多書法作品,體現了他對人世間的真情實意,其中有三篇書法,讓人津津樂道,其中也有不少故事。
第一、《卜算子·詠梅》
這首詞的千古名句為: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這首作品寫于上世紀60年代初,60年代正是中國的經濟建設最為困難的時期,毛主席在這個時間段寫出這樣一首傳世佳作,可見他深沉的思緒。
在這首詞的旁邊,還有一句話: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圖|毛主席書法
當時正是全國自然災害最嚴重的時候,毛主席的這首精神飽滿的詞給全國人民打了一針興奮劑。
郭沫若后來評價說:“主席的這首詞主要是用來鼓勵大家,希望大家不要被擊倒,要做一朵不害怕嚴寒的梅花。”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周總理和尼克松交談的時候就專門說到了這首詞。
周總理說:“毛主席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說那些開拓事業的人,不一定是收獲成果的人,百花盛開的時候,也是他們凋落的時候,這次您開了頭,但可能看不到它最后的勝利。”
圖 | 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和小女孩打招呼
周總理這句話說的是相當有水平,而且運用毛主席的這首詞,巧妙至極。
實際上,毛主席對這首詞的偏愛中,還有一個原因是,他本身對梅花就偏愛。
在國家領導人中,周總理喜歡海棠花,朱老總喜歡蘭花,毛主席卻鐘愛梅花。
毛主席雖然寫過很多贊頌菊花的詩詞,比如“戰地黃花分外香”,但對于梅花,他是真正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宋代王觀曾說“年年江上見寒梅”,對于毛主席來說,正是:日日起居見梅花。
1949年毛主席搬到中南海后,他的房子旁邊就有幾株梅花,簡簡單單。在歷史留下的這樣的皇家園林中,可以見到如此蒼勁的梅花,實在是罕見。
他曾對衛士李銀橋說過,自己很喜歡下雪天,每當北京城有了大雪,毛主席便會“踏雪尋梅”,站在雪地里,看著不和百花爭艷的梅花,別有一番意境。
甚至,他還寫出了“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這樣奇特的詩詞。
毛主席逝世后,工作人員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他的茶杯,筆筒,甚至吃飯的飯碗上,都雕刻有梅花圖案。
1972年李敏的第二個孩子出生,她曾把照片寄到北京,讓毛主席給起名字。
面對照片里可愛的外孫女,毛主席心中的喜悅不禁而生,他看到自己煙灰缸上的梅花圖案后,馬上有了想法。
最后,她給外孫女起名“孔東梅”,其中的“東”是直接從他的名字中取了一個,而“梅”正是他最喜歡的梅花。
這首《卜算子·詠梅》的創作日期是1961年12月,但是從這幅氣勢磅礴的作品中,看到毛主席的落款是1962年2月。
不錯,當時他曾把這首著名的詩詞抄寫了一遍,送給了自己的女兒劉思齊。
劉思齊1949年和毛主席的大兒子毛岸英在中南海結婚,但僅僅一年后,毛岸英在朝鮮戰場犧牲,毛主席日后多次勸說劉思齊改嫁。
直到1961年,劉思齊完成學業后,才同意改嫁,最后嫁給了空軍學院的教員楊茂之,結婚當天,毛主席曾告訴秘書,要送一個“不花錢”的禮物。
最后他親自書寫了《詠梅》一詞,這也表達了毛主席對女兒新婚的濃濃祝福。
時過境遷,隨著時間的流逝,日后這首詞也入選了小學課本,讓很多孩子們可以讀到。
當然從詩詞本身來說,毛主席這首詞托物言志,算是上乘之作,他的書法作品,更是一絕。
第二、《憶秦娥·婁山關》
毛主席的這幅作品,用的草書書寫,很多人或許不認識,但如果真正讀一讀這首詞,就發現這首詞是如此的大氣磅礴。
這首詞最早發表于1957年的1月,但是創作年代,是在1935年,全詩表現了長征中紅軍經過天險婁山關的緊張刺激的場景。
全詞開句就是“西風烈”三字,真是氣勢如虹。
我們描述寒風,或許一句“刺骨”已經足以,但毛主席用了一個“烈”字,表現了當時的寒風真的如烈火一般,兇猛無比。
“長空雁叫霜晨月”,表現了清晨的最早時間,霜降四野,月照八荒。
其中的名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更是成為經典。
圖|毛主席書法
可以說,這是毛主席的得意之作,書法作品更是沒的說。
他曾經把郭沫若《喜讀毛主席詩詞六首》中關于這首詞的解釋全部刪除,然后以郭老的口吻,親自寫了一段解釋。
從毛主席的注釋中看,這首詞寫于遵義會議后,第一次攻占婁山關時。
大家都知道,遵義會議上毛主席獲得了大家的信任,重新進入了領導層,也有了軍事指揮權,但他身上的擔子很重。
即便如此,他還是創造了“四渡赤水”等諸多奇跡。
占領遵義后,毛主席開始回憶婁山關的場景,紅軍戰士很早很早就開始進入棧道,當時殘月還在空中,西風刺骨,頭頂上的大雁還在悲鳴,細細聽,到處是馬蹄的聲音還有喇叭的聲音,這種混合的場景,激起了毛主席的創作興致。
在這首詞的最后,毛主席用了八個字“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從表面上看,仿佛作者是看到了一排排的高山,還有夕陽西下所表現出的紅色景象。
但毛主席1962年曾解釋,這兩句,是戰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
縱觀全詞,毛主席在書寫了整個婁山關的戰役環境后,用了一句“而今邁步從頭越”,這和《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最后一句“人間正道是滄桑”別出一格。
但這里,毛主席又在后面加了一句,其實,毛主席在寫完“而今邁步從頭越”后,那句“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早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所以,這也正是這首詞的偉大之處。
我想,這首詞是極其了不起的,不管到了什么年代,這首詞都可以被稱為是佳作。
值得一提的是,這首詞的詞牌名是憶秦娥,相傳,李白就創作了一首《憶秦娥》,王國維先生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說李白的“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可以讓很多詞人閉嘴了。
但,如果王國維多活20年,看到毛主席的這首詞,聽到最后一句“蒼山如海,殘陽如血”一定會拍案叫絕。
第三、《蝶戀花·答李淑一》
這首詞的創作過程,可謂頗有故事。
1957年,毛主席突然收到一封來自長沙的信件,寄信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毛主席亡妻楊開慧的好友李淑一。
圖 | 毛主席和李淑一合影
原來,這年初毛主席在《詩刊》上發表了早期創作的十幾首詞,被李淑一看到了。
李淑一給毛主席寫信說,她記得多年前,毛主席給楊開慧創作過一首《虞美人》,但是這次并沒有發表,她希望毛主席再給她抄寫一遍,用來收藏。
當時李淑一說她自己只記得第一句是“堆來枕上愁何狀”,其他全不記得了。
朋友來信索詞,作為楊開慧的丈夫,毛主席重新給朋友抄寫一遍無可厚非,但意外的是,毛主席在回信中說:那首不好了,就不寫了。
他不僅沒有給李淑一抄寫,而是新創作了一首詞,那便是后來轟動全國的《蝶戀花·答李淑一》。
全詞如下: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據說李淑一收到回信后,看到第一句就落淚了。
“我失驕楊君失柳”,“驕楊”指的是楊開慧,“柳”便是李淑一的丈夫,也是烈士柳直荀。
圖|毛主席書法
意思就是,這兩位烈士都上了九天重霄,月宮里的吳剛看到兩位烈士,捧出了桂花酒來招待。
這首詞原本叫“游仙”,后來改成了“答李淑一”。
李淑一向毛主席建議,希望把這首詞發表,毛主席當即表示同意。
1957年11月,這首詞第一次發表在十月詩社,隨后全國各大報刊爭相轉載,在全國引起轟動,李淑一也成為了知名人物。
顯而易見,這首詞對于毛主席來說,意義非凡。
這是毛主席的所有詩詞中,唯一的上下闋不同韻的詞,他寧愿轉韻也要用“蝶戀花”詞牌,可見對楊開慧的感情何等深厚。
或許,這也正是他不愿意重新寫《虞美人》的原因之一,那首詞是他和楊開慧新婚燕爾之際創作的,是非常私人的,他自然不想輕易拿出來。
后來,這首《蝶戀花》手跡,還被刻在了楊開慧的墓碑上,用來紀念。
據毛主席的二子毛岸青回憶,有一次他讓父親再抄寫一遍《蝶戀花》,毛主席居然提筆寫了“我失楊花”四字。
毛岸英提醒道:“爸爸,你是不是寫錯了?不是驕楊嗎?”
再看毛澤東,他已老淚縱橫,情不自禁。他緩緩說道:“岸青,楊花也很貼切。”
原來,在偉大領袖毛澤東的心里,他的愛妻楊開慧從來都是一朵“楊花”,只是他一直藏在心里,不為人所道。
至于那首珍貴的《虞美人·枕上》,據說毛主席在晚年曾交給衛士,讓衛士好好保管,直到毛主席逝世后,這首詞才公開發表。
后記
毛主席的書法作品,幾乎他的每首詞都書寫過,他在湖南讀書的時候,曾說過“字要寫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寫得美,必須勤磨煉。”
而作為偉大領袖,他在書法中的成就是相當高的,甚至,在他持之以恒的堅持下,最后形成了獨具匠心的“毛體”書法。
當然,除了書法,毛主席的性格,作為,氣質以及人格魅力,都是他留給后人永遠偉大的形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