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滄:從被人小瞧的民間畫工,到出版中國當代名家大紅袍畫集
劉凌滄先生是一位精于傳統的人物畫家,也是一名學兼中西的繪畫史論學者,更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藝壇師表。不僅創作了一批精工而又妍雅的人物歷史畫,而且與任教同道攜手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國畫新星。
在近七十年的藝術生涯和先后四十余年的課堂教學中,他總是致力于民族民間繪畫傳統的鉤玄抉微,以自己對中國畫優秀遺產的真知與實詣,支持并補充著中國畫教學改革者的努力。
劉凌滄:(1908—1989)本名劉恩涵,字凌滄(為徐世昌總統賜字),河北固安人。歷任中國美協會員,北京工筆重彩畫會名譽會長,北京中國畫研究會顧問,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是我國著名的中國畫藝術家和美術教育家。出版有《唐代人物畫》、《中國工筆人物畫技法》、《中國古代人物畫圖譜》、《中國工筆重彩繪畫技法》。
北京畫界人才濟濟,高手如林,站住腳跟著實不易。當時文人畫派代表新潮流,而劉凌滄來自民間,用的民間畫法,被人小瞧。一位內務府大臣的公子看了他的畫,撇嘴道:“功夫不錯,就是俗氣!”
這使劉凌滄吃驚不小。他向來蔑視權貴,可此言卻真的刺痛了他的心。他仔細研究齊白石、陳半丁等文人畫,對比自己,深感構圖、意境、內容、形式確有俗套,不如文人畫大師們自然、鮮活。
劉凌滄心事重重地向老師披露了他的苦悶,楊冠如肯定了他的感悟,同時,也對這兩種畫做了客觀分析:民間畫結構完整,色彩鮮艷,生活氣息濃郁;而文人畫意境清新,秀麗典雅,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在自己原來的基礎上發展變化。
楊冠如不愧一代名師,一席話說得劉凌滄心明眼亮,這個農家子弟,一旦認準了方向,便使出一身牛勁。他節衣縮食,買了許多名書名畫,一邊提高理論修養,一邊加緊藝術實踐。
功夫不負有心人,勤勞自有好收獲。劉凌滄在短期內取得了長足進步,在中國畫學研究會第五次畫展上,他脫穎而出,贏得了高度贊許。
劉凌滄的作品人品進一步得到了周養庵的賞識,又被推薦到北平藝專進修深造。北平藝專是當時許多人向往的藝術殿堂,21歲的劉凌滄如魚得水。
他如饑似渴地向徐燕蓀學人物,向陳半丁學山水,還有幸結識了齊白石、張大千等一代宗師,學到了藝術精髓。劉凌滄謙虛好學,像海綿一樣吸收各家所長,像農夫一樣耕耘收獲,專攻人物畫。
1925年3月12日,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在北京病逝。劉凌滄悲痛之余,花了半月時間精心繪制了巨幅《孫中山先生奉安行列圖》,人物眾多,規模宏大,全國各大報刊爭相轉載,連美國的《亞細亞》雜志等也不落后。在當時攝影藝術尚不發達的情況下,它真實完美地表現了這一重大事件,無論歷史價值還是藝術價值,都是難能可貴之舉。
20世紀30年代初,劉凌滄嶄露頭角,以獨特的藝術風格轟動京華。1933年他同時受聘于北平藝專等三個高等美術學校。26歲的他登上了大學講臺,成了美術界引人注目的人物。
他并沒有驕傲。他首先考慮的是加強理論修養,盡快充實自己。“世界藝壇是一片汪洋大海,自己那點學識只不過是滄海中的一滴水。國外的藝術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他對自己說。
為了向發達的國家借鑒,自然需要探尋西方藝術的風格與源流,特別是20世紀以來現代藝術的巨變。為此,他決心從掌握外語開始,每周幾次去米市大街的青年會學習英語,憑著日進一日的閱讀能力,得便就去書店瀏覽進口的書刊畫報。
耕耘自有收獲,這種邊學邊用的學習方式,促成他不出兩年便能借助詞典從事翻譯并在報紙雜志上發表譯文與研究心得了。
劉老是農民的兒子、大地的兒子。他從一個普通的民間畫工成長為著名畫家、教授,但始終保持著中國農民真誠樸實的優良品質。身居鬧市,輕便簡食,樸實無華,備受尊敬。
半個世紀,他獻身藝術,成就斐然,海內外有關人士一再邀請、敦促他舉辦個人畫展,都婉言謝絕。他唯一的愿望是把畢生的畫卷獻給人民和故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