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琉璃萬壽塔,2016 年3 月,高俊卿
2018年,我與熱愛研究古塔的吳鍇老師認識,得知北京有個愛好拍攝古塔的群體。他們用了長達近20年的時間走訪北京的各處古塔,并拍攝下大量珍貴圖片。這些人有經濟師、程序員、航天研究員、醫生、公務員、退休老人等,雖然身份不同,但平凡的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執著愛好——拍攝古塔。
北京的古塔,除了四九城里那些皇家敕造的佛塔,大多都不太容易找尋。有的位于京郊偏僻的鄉村,有的位于蹤影難尋的山野,有的甚至建在極為險峻的懸崖峭壁上。為了拍攝到這些古塔最完整的形態,拍攝者往往需要在寒冷的冬季,徒步穿行在無人偏僻的山野、攀爬至最佳高度拍攝古塔。吳鍇老師自2008年起就一直利用業余時間整理收集朋友們拍攝的古塔圖片,到了2018年,已整理積累了上萬張的北京古塔影像。他雖然并非古建方面的專家,但身為清華大學畢業的高才生,他有著嚴謹的工科學術訓練。他查閱各類檔案、文獻,對北京的300余座古塔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分類甚至建模,整理出近10 萬字的檔案。
云居寺北塔,2008 年9 月,吳鍇
戒臺寺塔林無銘藏式塔,2011 年5 月,宋萬雍
通州燃燈塔,2015 年6 月,紀翾
萬佛堂花塔,2014 年 9 月,高俊卿
吳鍇及諸位古塔拍攝者們記錄下北京古塔影像的這20年,也是中國城市建設高速發展的20年。越來越多的古塔湮沒在高樓大廈中,越來越多的古建也不斷被侵蝕破壞,有的甚至是遭受到毀容式、不可恢復的破壞性修復。這些古塔拍攝者們所留下的影像,不少已成絕唱,但也給后人探尋北京的歷史文化留下一個真實可靠的線索。
上方山浩如塔,2014年9月,高俊卿
我將這份珍貴的檔案材料定名為《北京古塔影像錄》,突出其影像與檔案的雙重價值。為了能更好地將這部作品呈現,我請來了多次獲得中國最美圖書榮譽的青年設計師張悟靜老師操刀本書設計。我們首先對書稿結構及古塔影像及檔案進行梳理,提煉出古塔與中國歷史、北京城市之間的關系。
塔,是一種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建筑,隨著佛教傳入中國,這種建筑形制也隨之傳入了中國,并與中國望樓類的建筑形制相結合,逐漸形成了形態各異、風格多樣的塔。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塔是少有的向上發展的高層建筑,也由于它在建筑材料上的靈活性、空間大小的多樣性以及宗教需求性,它能得到較好的留存。北京地區就有自唐代以來的300余座古塔,正是這些古塔,見證了北京這座城市從中國北方邊陲軍事要塞向全國乃是歐亞政治文化中心變化的歷史。
《北京古塔影像錄》
作者: 吳鍇 撰 / 高俊卿 等 攝影
北京出版社
2019年1月
接著,我們對吳鍇老師挑選出來的1200多張照片進行了二次梳理,基于書稿主體、圖文關系、視覺傳達效果,篩選出800余張的定稿影像材料。這些影像素材非常豐富,針對北京300多座古塔,拍攝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對每一座塔進行了取景。對于一些有重要意義、或造型獨特的塔,拍攝者甚至為塔上的每一塊花磚都留下影像資料。從這些影像材料上,我們可以總結出北京地區古塔的基本特點:
1. 在材料上,北京地區的古塔多為青磚建造,也有不少昂貴材料如漢白玉、琉璃等,這些基本為皇家敕造;
2. 從造型上,北京古塔的造型多樣,自唐以來北京的地理重要性不斷提升,幾乎中國各類造型的古塔,在北京均能找到;
3. 自元以后,由于藏傳佛教在京盛行,最常見的塔型為藏式覆缽式。
根據這些對書稿的理解,我們選擇青磚色作為這本書的基本色調,將這個色調運用在基礎版式設計上,同時裝幀用的鎖線、連三面的切口也最終噴上了這種灰色,目的是想把它做得更像一塊塔磚,讓讀者閱讀的時候更有代入感和一點歷史的參與感。
多層鏤空的扉頁
扉頁部分采用了多層鏤空的形式,所選擇的造型來自于妙應寺白塔,妙應寺白塔是藏式覆缽式塔,是尼泊爾工匠阿尼哥所設計,可以說是北京古塔的代表之一。當你將書豎起來,這幾頁紙會自然散開,形成一個內凹的塔的樣子,這是一種設計形式的趣味性,但同時還是希望讀者透過塔影重重去尋覓其中真味。
本書的開篇,我們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紀懷祿老師作序,并附上了他設計雁棲塔、永定塔的設計圖。書的內容分為四個章節,分別為:佛塔的起源及中國古塔概況、北京地區古塔概述、北京古塔實錄,以及最后附錄。從設計上用雙色、四色、單色的區分來展示書稿章節的內容。
《北京古塔影像錄》內頁
該書的主體部分是北京古塔實錄,這部分是以彩色印刷的方式呈現,這部分也是最難設計的部分。由于古塔材質、破損程度、拍攝條件甚至是拍攝者的拍攝水平不盡相同,圖片的色調、效果存在著巨大差異。我們對這一部分的影像進行了第三次的梳理,將漢白玉、青磚塔材質古塔的細節圖做了黑白色調的處理,更清晰地展現出這些雕刻的精美與歲月的留痕。
書中對慈壽寺塔(上圖)、天寧寺塔(下圖)細節的呈現
在每一處塔的敘述部分,我們還設計了簡單的手繪地圖,目的是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多一重空間概念。我們還有意加進去了三頁磚塔銘文的拓片,為了最大限度地還原它的原始風貌,采用了宣紙印刷,同時用信函的方式將它做以展示。
在本書最后,我們做了一個大拉頁,拉頁正面將北京所有塔的位置在地圖上都做了詳細的標注,以便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有一個空間上的大概念,同時也會很直觀地看到北京古塔分布的區域性。拉頁的背面請北京畫家羅瑞老師畫了一幅《玉泉山居圖》,將乾隆時期極具代表性的妙高塔、琉璃萬壽塔盡收畫內。
書末尾的大拉頁(請橫屏觀看)
設計圖、照片、拓片、繪畫……在這本書中,我們就是嘗試用更為廣義的概念去理解影像。這些不同性質的影像,通過不同的紙張材料,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北京古塔,從而幫助我們理解北京這座城市。我們希望透過《北京古塔影像錄》,向讀者傳遞北京這座城市千年之中充滿沖突與融合、多元而豐富的歷史變遷。
文/司徒劍萍(《北京古塔影像錄》策劃編輯)
原文刊于《中國攝影》2020年9月刊 轉載自中國攝影雜志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