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達哥拉斯說過:“數是萬物之本。”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數字文化觀,中國人對“數”帶有一種特殊的神秘色彩!
我們會用“心中有數”、“濫竽充數”等詞語來說明某種現象,還會用“天數已定”、“劫數難逃”這類詞來預測一個人的禍福……
古人用《易經》解釋宇宙萬物和眾生之間復雜的關系。
想象?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在?無數個?勞作?后?的?閑暇?,坐在?某個?山坡?上欣賞?大自然?、仰望天空?。
他?在日月更替?、天地變化?中?,發現?天就是?一個?容納萬物的?圓?,太陽?和?月亮?便是?圓?中的?陰陽?,?陰陽?變幻?主導了?萬事萬物的?規律??,于是?創造出?太極?八卦,
結束了混沌蒙昧,開啟了華夏文明。
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時,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創作出《周易》。
《周易》以“一卦三爻”的“三元”結構最終定卦,衍生出對萬物哲學的三元思辨。
可以說,“三”這個數對中國人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它的數性是啟運之數!
民間?俗語?總講?“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那么為什么“三”可以生萬物,到了“七”就一定會產生變化嗎?
咋理解“三生萬物”?
老子說“有物混成”,名之為“道”,道是宇宙萬物演化的基態物質,它散則無形又無序,無始無終,自然而然永恒存在。
《道德經》里解釋萬物的起源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里的數字“一”、“二”、“三”不能當成數量的表意來理解。
《說文解字》里是這么注釋“一”的:“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一”和“道”、“太極”都是指混沌之初,就像太極圖中的圓形,是宇宙的本源;
由“一”生“二”,也就是“太極生兩儀”,生成了陰和陽兩種分類屬性,比如天與地、內和外、男與女、動和靜、正和負……
老子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世間萬物都是來自于陰、陽、沖氣三者的相互作用。這里的“沖氣”就是陰陽二氣互相沖擊、融合而產生的中和之氣。
所以“二”生“三”就好理解了,是講陰陽相互作用下而生成的變化狀態,“三”此處可以理解成數量多,意思是由陰陽二氣交感生出的眾多事物。
老子思想中的宇宙演化從無序一步步走向了有序:無極→太極→陰陽→三元→萬物。
三生萬物,一切從無到有,因此《史記·律書》中也說:“數始于一,終于十,成于三。”
三是萬物生發的關鍵樞紐,自帶祥瑞,所以三的數性便被老祖宗賦予了“圓滿、和諧”的哲學意義。
比如我們熟悉的“三才者,天地人”,道教的最高神是“三清”,佛教用語中的“三界”、“三世”,中醫理論中有“三陰、三陽”;
古人婚禮上要“三拜”,服喪時要守孝三年,迎賓時要行“三揖三讓”之禮;就連四大名著里都有“三顧茅廬”、“三打白骨精”、“三進大觀園”的講法。
“三”這個數的宏大之處,在于“三分法”的囊括性。
天、地、人中見宇宙觀,昨天、今天、明天包括了一切時間空間,而上等、中等、下等,將階層分得一目了然!
數字七所帶的特殊性
你看《西游記》里,孫悟空有72般變化,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燒了七七四十九天……
在傳統文化中,七是陰陽與五行之和,陰陽二氣加五行,恰好為七,所以說,七氣蘊含于萬事萬物之中,綿綿不絕。
相傳盤古開天辟地后,女媧摶土造?萬物?,從初一開始,依次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后,在?初?七?這天?,創造出了?人?!
人類的誕生與“7”相關,表達?出?生生不息?的?意喻?。
“七”在古人信仰里有著偉大高尚、如意祥瑞的意思,經常會將其與神靈、壯舉或者偉大的功績相聯系。
比如“七”和萬道輪回有著一定的關聯:人有“七竅”,人死后有“三魂七魄”;
顏色有“七彩祥云”,音樂都有“七音”。
甚至生活當中很多都與七相關:人的孕期,雞、貓、虎等等生物的孕期也都是七的倍數;
而我們日常生活也將七天作為一個周期輪回,四個七天為一個月,四十八個七天大約為一年。
關于“逢七必變”,可以從天文角度理解。
古時人們對太陽和月亮這兩個巨大且未知的物體感到敬畏,他們通過觀測之后便發現,每過二十八天其就會發生一次變化。
而太陽和月亮在二十八天之內會讓海洋發生四次潮汐,而這也就有了七天為一星期。
而我們人體當中的水分也剛好占據了整個身體的百分之七十多,所以也有一部分現代學者認為,“七”這個數字之所以被人們賦予意義,與太陽月亮與地球之間產生的規律分不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推崇七經,建立七座廟宇來供奉七代祖先,而且還提倡七種祭祀,將日月和五行政治化,稱之為七政,道家認為人身上有七魄,即喜、怒、哀、懼、愛、惡、欲。
佛教教徒修行的方式有“打七”之說,以七天為一個周期專心參悟。
佛寺當中建塔也多以單數居多,其中七層為最多,我們平時聽到的“七層寶塔”的稱呼也比較多,而且還有“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佛語。
在天文星象學方面,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北斗七星,在《甘石星經》當中便說道:
“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
皇帝坐著北斗七星觀察四方,定四時,分寒暑,把北斗星斗柄的變化作為判斷季節的標志之一,所以數字“七”在我國古代也是一個“玄數”。
寫在最后
西方人的數字文化觀從自然界的探索當中漸漸形成,他們認為世間萬物的本源就是數,數是人類思想的向導,萬物之間的和諧秩序是按照一定的數量比例構成的。
數字的流行好壞涉及到了風俗、心理、哲學、文學、習慣等多個因素,其包含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帶有某種深刻的含義在其中,而且數字在各國文化當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數字本身并沒有任何吉兇的區分和褒貶的意義,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語言和文化的繁榮豐富了其內涵,也為其增添了色彩。
咱們中國人對部分數字的偏愛,都是基于歷史文化代代相承的影響。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