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為什么不說一種法,而說八萬四千法,其實并不是真的有八萬四千法,真法其實只有一種,但由于眾生的根器不同,所以才會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器,講說不同的方法,目的卻只有一個,就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
慧根高的人,釋迦牟尼可以直接對他講“了義法”,而慧根低的人,釋迦牟尼只能先對他說“不了義法”,再慢慢引導他去接觸“了義法”。
“法”有了義和不了義之分,是因為眾生的慧根有高低之別,如果大家慧根都一樣,釋迦牟尼說什么,大家都能理解,釋迦牟尼也就不用那么累了,只講一部經,大家就都能開悟了。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的,眾生因為過往的業力不同,所以根器不同,有些人生來就聰明,而有些人天生就愚笨。
我們如何知道自己的慧根有多高?其實很簡單,能看懂和理解“了義經”的人,其實慧根都很高,比如《金剛經》、《楞嚴經》、《法華經》等等,如果你能理解這些經典,就說明你的慧根很高。
《六祖壇經》上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若大乘人,若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解悟。”
這也是為什么慧能聽了金剛經能開悟的原因,因為金剛經就是為大智之人所說,如果你的慧根很低,聽了金剛經也會心生不信,甚至是無法理解。
在《道德經》上也有一句話:“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通過《道德經》這句話也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慧根高低,“上士”就是慧根高的人,有悟性的人聽了道的理論,沒有一點疑惑,并且能勤勤懇懇、堅持不懈的去修習和運用它。“中士”就是有些悟性,但悟性不是很高的人,他們有時將“道”放在心上,有時卻忘得無影無蹤。并且是半信半疑,不全信又有些信,這說的其實是大多數普通的人。
“下士”就是慧根極低,完全沒有悟性的人,他們一聽說“道”就去嘲笑,認為“道”是荒誕不稽的。
每個人對“道”的理解,本來就是不同的,如果人人都能理解“道”,那就不足以稱之為“道”了。既然連老子都說:“道可道,非常道。”連老子都不知道“道”的真名,只能給它取一個假名叫“道”,由此可見這個“道”,并不是那么容易被理解的。
其實一個人慧根的高低,很容易判斷,主要分為三類:一是正信、二是疑信、三是不信。如果你聽聞上乘經典,深信不疑,則說明你的慧根很高,如果你是半信半疑,則說明你慧根一般,如果你是完全不信,則說明你慧根太低。
無論你慧根高還是低,都只是暫時的,慧根低的人只要堅持聞法學習,悟性就會逐漸提高,也是可以開悟的,因為釋迦牟尼說過:“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其實能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并看到最后的人,慧根都不會太低,如果你慧根太低,是刷不到這篇文章的,即使刷到了,也不會點進去閱讀的,即使閱讀了,閱讀三五行后也會退出去,并且還會“大笑之”。感謝閱讀與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