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人公楊孔明(右一)與在德國考察
前記
2022年12月24日,圣誕前夕,周六,手猶香濟南運營中心揭牌。
當時是疫情剛放開,全國人民普遍感染,窩在家里不敢動的時候。
楊孔明也是陽了,還沒好透,卻毫無畏懼,勇力舉辦了這次揭牌儀式。
周五報到,加鹽正發著燒,遠從廣州趕來;胖子身上還酸疼不止,也從北京赴會;手猶香福州主理人包總,還沒陽過,但為了給手猶香捧場,主動投入“羊窩”;安徽宿州合伙人盛總,剛陽第三天,仍帶著兩位同事,驅車5小時專程來泉城參會。
人生總有艱難的時候,環境總有不利的時候,但也總有逆行者,勇敢無懼,為了事業,為了友情,用他們的勇氣,和不屈的奮進精神,頂風冒雪而行,將生命潑墨成彩。
手猶香酒業濟南運營中心揭牌暨培訓會
圣誕夜, 經過一天的揭牌儀式和分享培訓,大家共進晚宴。偌大的餐廳只有我們一桌客人。那可是濟南著名的食府,平時需要提前幾天才能預約上。服務員 說:你們是開業后第一桌客人。
我很欣慰,在那最艱難的時光,我們畢竟溫暖了那個大廳的清冷。
圣誕節凌晨,四點多起床,趕早上7點的航班飛西安。出了咸陽機場,滿眼雪花,我們在機場合影留念,笑容燦爛。
我們是在疫情凝滯的時空中大雪紛飛的一群人。
“三傻一包”在咸陽機場雪中合影
周日下午,給西安的兄弟們做了一下午的培訓,很多兄弟帶病參加。為他們的奮進精神點贊。
周一一早,老包終于陽了,但他說不后悔,這一趟來得開心,又有收獲。
當晚,我們的好兄弟,手猶香長春合伙人劉宇,連夜飛來西安。周二一天,在南門外的一家咖啡館,我們開了一整天的會,討論他運營的五個城市和1100名騎手的管理問題,規劃手猶香長春運營中心未來的發展。
五天六地:西北、華南、東南、華東、東北、首都,對于手猶香的合伙人來說,時空、疫情都不是滯礙,恒沙一瞬,生命就該大雪紛飛一場。
而本文的主人公楊孔明,前四十年的生命,就是這樣一場紛揚飄灑的大雪……
慈父嚴母野小子
孔明,并非諸葛武侯的外號,他本姓楊,名孔明,出生于山東章丘的青野村。
“青野”這個名字,在文學的意象中是很美的。據傳,明代永樂年間,棗強縣聶姓族人(另說韓姓)逃荒至此,見樹木青綠,山野開闊,就定居于此,取名為“青野”。
楊孔明出生和長大的地方:山東青野村
在保留至今的元代史料中,還有該村的方位名稱,叫做“青崖”。因風俗古樸流傳,古建筑保存良好,歷史文化厚重,被評為“山東省傳統村落”。
最為特別的是,發源于青野村的一種獨特地方戲曲——五音戲,傳唱三百余年,號稱“北方越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孔明的外公,曾經就是村里五音戲團的主要演員之一,專攻“小生”。
青野村古戲臺
但在楊孔明的童年及青少年印象里,這個只有170余戶的小村子,就是自己野蠻成長的樂土,既不普通也不特別。
和村子里的家庭基本一樣,孔明的母親不識字,是山東典型的那種勤勞質樸的農村婦女,信奉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育兒理念。
我都能想象老娘拿著掃帚追著這伙計滿村子跑的場景。
孔明是大孝子,從小就知道“小杖則受,大杖則走”的道理。每次闖了禍,逃跑躲避時,看到娘實在跑不動了,不忍心她受累,就裝作跑不動,被娘追上捶一頓。
母親是三分勁,他是十二分嚎,娘親解了氣,他也就過了關。
孔明的父親從事著青野村有上百年傳承的工作——泥瓦匠。從小跟著長輩當學徒,從小工到大工,后來出去包工,當小包工頭,賺的是一磚一瓦的辛苦錢,但也讓孔明在改革開放之后的農村,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美好生活。
后來父親因為工傷,不能做重體力活,就拜師學了木工手藝。在中國的農村,好的木匠都是“心竅”比較靈的。孔明的父親雖然讀書不多,但橫平豎直的道理有一肚子。在父權傳統根深蒂固的山東農村,他對自己兒子的教育卻是親愛有加,以理服人。
“嚴母慈父”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孩子,大都是主意正、膽子野的類型。孔明就是這樣的野小子。
關鍵是,誰都沒想到,他能從青野村,野到德國去,野遍全世界。
拼盡全力卻無奈
在楊孔明的表述中,他總覺得自己從小到大都一般般——家庭很一般,學習很一般,性格很一般。
整個童年加上青少年時期,唯一惹出點動靜的一個事件,就是上小學時與小伙伴們,一起偷拿了學校門口擺攤老奶奶的飛機狀鋼筆。
那時候,誰有個自動鉛筆都可以牛上天,鋼筆對八零后的農村孩子,有著天然的誘惑。
老奶奶后來告到了學校,學校告到了家長,家長們帶著自家的“活寶”,挨個給老奶奶道歉,賠償鋼筆錢。
那一次,孔明挨了父親唯一的一次耳光。挨打之后,自己抹干眼淚,拿著鋼筆跑到自家屋前,把鋼筆埋了起來。
那次,他甚至動了一個嚇到自己的瘋狂念頭——離家出走。還好只是一閃念而已。
自尊心是青少年的珍寶,孔明覺得這件事很丟人,他暗自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離家遠去。
兒時的孔明(左一)
但是,決心歸決心,成績歸成績。
初中三年,孔明學得很認真,但數理化的成績總是像“薛定諤的貓”,只有公布成績那一刻,才知道是開心還是心疼。
唯一讓自己有自信的科目是英語,在英語中,他能體會到如魚得水的快樂。
那年頭的山東,中考錄取率很低,只有很少的孩子初中畢業之后能繼續學習。為了保證能夠作為應屆生一次考上高中,孔明特意留了一級。“初四”臨畢業的幾個月,每晚在教室點著蠟燭熬夜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考上了高中,離上大學更近了一步。
高中三年,不再貪玩兒,開始全身心的投入學習,這歸功于教政治的張老師,在老師的諄諄教誨下,孔明開始定性了。
山東的高考在全國是知名的卷, 孔明 拼盡全力卷了三 年的結果是,差5分沒上二本線。 成績出來后,當考上的同學開始 大擺筵席慶祝的時候 , 孔明家也擺了 一桌酒菜,但不是升學宴,而是復讀宴,宴席上最尊貴的客人,就是 張老師。
在壓抑肅穆的 酒桌上,父親和張 老師達成了一致意見 ,讓 孔明 復讀。
于是當晚,孔明就收拾好行李,坐著張老師的車回縣城。
但是,就在去縣城補習班的路上,看著車燈前無邊的黑夜和起伏顛簸的土路,孔明心潮起伏,終于決定,讓張老師停車,把自己放下——他在半路下了車,不去補習班了。
孔明不想一條道走到黑。在當時的他看來,那是一種一眼看不到邊際,你再努力學也沒辦法提高成績的壓抑和無助感。他沒有辦法再忍受一年這樣的生活,而是決定走出去,走向更加向往的生活。
孔明最終選擇了就讀山東師范大學的專科,而專業是家長、張老師,包括孔明自己都不知道以后要做什么的“外貿英語”。
張老師苦口婆心地勸他報師范類專業,畢業后還能回家鄉當老師,有個穩定的飯碗。
而這時候的孔明,又顯現出了自己的執拗,堅決要報“外貿英語”,因為英語是他唯一覺得感興趣的專業,這個專業像是來自未來的一種呼喚,對年輕氣盛的孔明充滿了未知的誘惑。
生活就是拆盲盒
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在拆盲盒,在這一天未盡之時,你根本不可能完全知道老天會為這一天塞進什么內容。
這一生也如此。
孔明開學不久,在苦悶的學習中,不經意地卻迎來了愛情。
他現在的親媳婦,就是當年大學時的初戀女朋友。
戀愛時期的孔明與女友
開學報到時,孔明在報名冊上看到一個名字——封娟,以前從沒見過“封”這個姓,所以印象深刻。第一次班會見到真人后,發現不僅名字特別,長相還很可人。于是就在心里“用了世界上最輕最輕的聲音,輕輕地喚你的名字每夜每夜。”
學外貿英語,老師要求大家組成口語小組,每天晚上去操場練習口語。孔明就將自己身高190cm的身板,硬生生塞進了封娟所在的小組。
開始時,大家都很認真,用山東各地的方言英語交換著彼此的好感和討厭。但 時間不久,孔明和封娟,開始結為章丘方言區雙人口語練習小組,美其名曰: “雙修”。
一對同月同日出生的緣分,就這樣織結在一起,轉眼就是20年。當年的封娟,成了孩兒他娘;當年的孔明,成了孩兒他爹。從同窗到同床,成了真正的人生合伙人。
孔明與封娟的結婚照
象牙塔的生活,充實又空虛,美好又膩煩。于是孔明開始利用課余時間外出打工賺錢。家教是英語專業大學生最容易找到的工作。專升本后的那個暑假,他沒有立即回家,而是去一家藝考培訓學校教英語。
50元的時薪,讓年輕的孔明很滿足。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很美好,即使第一天上完課回家的路上,因自行車掉鏈子,推了十幾里路,累成了狗。
一期課上下來,賺了五六百大洋,暴富的他狠狠地犒勞自己一次—— 花了九塊九買了一件無比風騷的紫色T恤,結果因為面料太差,渾身 過敏,出了一身疹子,好幾天才止癢。
當然,大部分的錢,都分享給了親友: 為奶奶買了香煙還留了零花錢,給女友買了禮物,其他的,都跟兄弟們換成了酒。
那時候為了挑戰自己,開始喝白酒,兩瓶光瓶白酒,能搞大一群兄弟,比啤酒得勁的多。從此之后,喝酒就以白酒為主,啤酒為輔。與他一起創業到現在,不離不棄的合伙人,也是在街邊烤肉攤上,一瓶白酒,約定了人生。
創業更是拆盲盒
回憶自己的前四十年,孔明覺得,有兩位老師對自己的人生影響很大。一位是前文提到的張老師,讓他這野小子定了性;另一位是教大學外貿實務的牟老師,讓他開了眼。
牟老師其實不是老師,而是一家貿易公司的高管。學校聘請有實戰經驗的他,來為學生們上外貿實務課程。
牟老師以豐富的實操案例,給孔明以方向性的影響。雖然學的是外貿英語,但師范類學校的性質,讓很多同學畢業后仍然習慣性地選擇做老師。
青澀的大學時代
孔明和封娟卻堅定地選擇去做國際貿易,想看看牟老師講述的外面的世界。
2006年大學畢業,2007年先結了個婚。按照老人老話的訓示,先成家后立業。生活的腳本,看似平淡無奇,毫無波瀾。
此后兩年,這個一米九的大個子,不是在求職的路上,就是在辭職的門口。
那時候,報紙每周二都會出招聘專欄。那些豆腐塊,就是孔明填充未來饑荒的精神食糧。他一直堅持在外貿領域工作,然后憧憬著自己創業的前景。
有一次,一位外貿公司的女老板,要招聘一名助理,各方面都符合要求的孔明進入了終面。
女老板看著這個大個子,滿意地點點頭,然后問了句:“你未來的職業規劃是什么?”
憨厚的山東大漢說:“我就是想來學學經驗,然后自己做個外貿公司!”
女老板臉上收斂了笑容,堆起了冰霜,讓他立馬滾蛋。
終于,2009年迎來了創業的機會曙光。一位親戚,出資在某平臺上開了一家跨境電商店,請孔明主理。
孔明揮一揮羽扇,準備大干一場,通過一年多的苦心經營,平臺很有起色。
但是,后端供貨的工廠卻倒閉了。
生活從來不欺騙你,只會真實的釜底抽薪。
但已經找到創業感覺的孔明,再也回不到職場的路上。那種感覺就像,你自己開過一輛破車在山路上顛簸轉悠尋找方向之后,就再也無法安靜地坐進綠皮火車的硬座上,安穩迷茫的看著窗外的風景,預期著沒有驚喜的目的地。
2011年,孔明決定自己創業。
不過,要開一家外貿公司,他還缺10萬大洋的本錢。于是就有了“在街邊燒烤攤上,一瓶白酒,約定一生”的場景。這個人生合伙人,就是他的大學同學劉兵。
孔明與合伙人劉兵在慕尼黑參展
他們起初選定的方向是食品蔬菜加工設備出口,但做了一段時間后,他們發現,經常有客戶詢問,“你們有沒有精釀啤酒的設備?”
問的人多了,他們就開始留意起來,慢慢地,精釀啤酒設備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客戶打臉禍福依
耶穌說:“當別人打你左臉的時候,你把右臉也給他。”
創業多年之后,當孔明看到這句話時,心里不禁感嘆:“上帝,嫩說的真dei啊!”
2013年底,一位德國客戶定了一套精釀啤酒設備。客戶對設備的標準要求非常高,提出要來中國現場考察。孔明就把客戶帶到了代工的工廠,客戶提出了很多要求,孔明一一答應,然后就進入制作流程。
2014年初,孔明趕赴德國慕尼黑,準備協助客戶安裝設備。
這是孔明第一次出國,也是第一次親眼看到外部的世界,第一次由外而內審視自己的心路歷程,可謂刻骨銘心。
第一次德國之行
孔明抵達后,客戶非常熱情地接待他,帶著他考察各處的啤酒廠,給他講述了很多啤酒設備的相關知識。
第一天還開心地喝著啤酒,吃著烤腸的孔明,在隨后幾天里臉色越來越暗。不是不想笑,是實在笑不起來。
看了那些德國啤酒廠的設備,他就在心里想:“完犢子了,我們的東西根本達不到要求。”一開箱,果然不出所料,這個盲盒開出的不是啤酒設備,而是賠償協議。
這位與德國人相比也算高個子的山東大漢,頓時覺得萎縮了一截,矮了一截,就想找個地縫鉆進去。他答應了對方的賠償要求,簽訂了賠償協議,然后一分鐘也待不住了,參觀一結束,他定了最早的航班,灰溜溜地回了國。
回來之后,跟 合伙人 商量的第 一個重大決定, 就 是 親自下場做設備 。 他們認為,只有 這樣才能保證質量。
剛開始,他們連怎么下料都不會。一個錐體的發酵罐,他倆琢磨半天,不知道該怎么做。請教了度娘之后,才知道一張半圓的料就能卷出來。為此,較他更為擅長數學的劉兵,不得不把中學的三角函數等數學知識又撿了起來。
正在他倆忙亂得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時候,一位天降之人救了場。這就是現在工廠端的工程師楊工。這中間的故事,比電影還戲劇化。
話要說回當年,孔明還在報紙的招聘欄里找工作的時候。那時候每一期的招聘欄里都有一個醒目的招聘廣告,是當時濟南很多的啤酒設備制造商招聘外貿員的廣告。孔明卻從來沒有去應聘過,因為他心里有一個很簡單的認知:“外國人怎么可能買我們的國產啤酒設備?”
而這位楊工,正是從當年發招聘廣告的某國營大型啤酒設備廠離職的,此時正賦閑在家。離職的原因也很狗血——違反計劃生育,生了二胎。
這要擱現在鼓勵生育的年代,楊工不但不會認識孔明,也不會賦閑在家,還會受到表揚。可是,時代在跟個體開玩笑時,從來都不會過問你的意見。
有了專業人才,生產很快就走上了正軌。畢竟劉工是從做過出口生意的大廠出來的,工藝標準也很熟悉。這一次,設備如期達標交付。
與德國 客戶簽定協議
而那位德國客戶和孔明一直保持聯系。由于他們的設備質量這回很靠譜,對方又接連下了更大的單。
2017年,孔明帶著自己新工廠生產的設備,再一次返回慕尼黑。這次,是去德國參展,自信滿滿的在傷心之地展示他的最新產品。當時孔明的朋友圈是這樣發的:“三年之后,Again,Munich!”
慕尼黑,我回來了
從此,精釀啤酒設備制造及出口成為了孔明的主攻方向。這不就是被客戶打臉打出來的方向嗎?
客戶就是上帝,當上帝要打你的左臉時,乖乖的把右臉也給他,然后光就出現了。
跨界創業奮進者
這幾年疫情,也影響了孔明的生意。但是因為之前積攢的商譽,歐美日韓也還一直有單。越做越有經驗的孔明,也找到了更專注于生產的合作伙伴——安徽的盛總。
專業人做專業事。孔明的公司目前專注于客戶開發與維護,盛總那邊則專注生產和研發。
啤酒等食品設備,在國內有非常成熟的供應鏈和技術工人,在國際上又不屬于敏感高科技,不用受打壓,所以在國際市場上的性價比很高。孔明很有信心,這一份跨境事業,未來會越做越好。
然而,創業者總是不安分的,總是在尋找機會。就像在山里越野或徒步,總想找一條新的道路試試,看看不一樣的風景,收獲更豐富的人生。
在精釀啤酒設備行業駕輕就熟的同時,孔明也一直在尋找著跨界發展的創業機會。只是尋尋覓覓多年,一直沒有找到好的項目。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何加鹽公眾號看到一篇《》的文章,里面提到,何加鹽團隊成立了手猶香酒業項目,正在招募合伙人,他一下子動了心。
2022年10月,手猶香酒業青島運營中心開業的時候,孔明冒著疫情封控的風險,專程從濟南跑到青島,參加了開業儀式,并認真聽了一堂手猶香行業認知和醬香酒認知的培訓課。
作為何加鹽的多年讀者,經過與何加鹽團隊的線下接觸,參加完青島活動后,孔明深深地認可手猶香提出的“奮進者”文化,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手猶香酒的事業,成為手猶香濟南合伙人。
從此后,從啤酒設備制造出口商,到手猶香坤沙醬香酒合伙人,孔明全方位涉入酒類消費升級的賽道。
手猶香酒濟南運營中心揭牌儀式
這個當年章丘青野村的野小子,已經成為一位奮進者,走在了奮發開創,持續進化的道路上。
祝愿,孔明的未來之路,越走越光明。
本期奮進者簡介:
楊孔明,1982年生,濟南章丘青野村人,山東師范大學外貿英語專業畢業,持續創業者,山東明博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手猶香酒濟南合伙人、濟南運營中心主理人。
手猶香,敬奮進者、敬自己!
---end---
今年,我們會刊出手猶香奮進者系列故事。想了解更多“我們身邊的牛人”,尋找志同道合者,歡迎關注“品味手猶香“公眾號。
目前,手猶香酒業已經在廣州、深圳、珠海、佛山、福州、廈門、濟南、青島、西安、北京、長春、鄭州、武漢、重慶、綿陽、莆田、宿州、欽州等18個城市,擁有AB兩類合伙人46位。
歡迎加入手猶香合伙人, 聯系方式(二選一):
1.添加微信:
微信一:Matong-Aric0502
微信二:sishzg;
或者直接掃碼加好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