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地球村的文章,我們的切入主題是:食材。
你是否曾有很多風味搭配的想法而無法落地實踐?是否也曾因不會料理食材或者無法將其運用得當而“暴殄天物”,又或者是食材融入面包后,風味十分寡淡?
臺灣有一位擁有25年烘焙資歷的名師——張錫源,他充分了解每款食材特性,并將食材“玩”到了極致!
▲張錫源的自我介紹
鐵觀音、洛神花、玫瑰、柳橙、茂谷柑、水蜜桃、柚子辣椒、芥末籽、迷迭香、九層塔、馬告、黑豆、藜麥......但凡是日常所見的食材,都是他的料理素材,他就像一本活的「風味搭配」百科全書。
左右滑動,了解老師的風味理念
比起“烘焙職人,料理達人”這樣的稱謂,錫源老師更喜歡別人叫他烘焙“玩童”,從業25年多,除了做教學和門店技術指導,他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廚房里,潛心做他的研究,玩食材。
他的產品,總有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根本想不到的搭配,放在一起卻毫無違和感。即便是普通的原味鹽可頌,也可以演變出很多風味:鄉村鹽可頌、柚子蒜辣德腸鹽可頌、卡布奇諾甜可頌...就連克己老師也非常喜歡他的鹽可頌。
為此,他還出了一本書,專門介紹鹽可頌、貝果、吐司的風味美學。
區別于很多烘焙書籍的可實操性、落地性差,他的面包配方看似天馬行空,但真正制作實踐后,會發現款款都很驚艷,很少會翻車,也無須過多調整配方。
▲張錫源的暢銷書「烘焙職人嚴選面包」
左右滑動,查看日常學員與老師互動交流
對待出書這件事,他也相當的認真,基本上每款配方都要經過5年以上的打磨,才會呈現給讀者。
對于食材,他保持敬畏之心,在風味搭配方面的想法不拘一格,自稱一派。
為此,地球村也對錫源老師就其所擅長的“食材料理和風味搭配”進行了專門采訪。
「對話張錫源」
風味面包的制作思路
?:為何想到專攻「食材料理」「風味面包」?
張錫源:我會比較多制作料理面包,是因為這是亞洲人的文化。和歐美人不同的是,亞洲人喜歡直接吃面包,尤其是加料面包,但加料不應該是直接把料投入進去,而是先料理一個東西再融入面團當中。同時發揮食材和面包的價值。
我平時買的料理書比烘焙書更多,包括谷物、香料、香草的原理書籍。會多去運用不同的食材料理思維加入烘焙當中。
?:有沒有曾經執著于開發某款面包,印象比較深刻、比較成功的案例?
張錫源:曾經有一個廠商開發了一款柚子辣椒,平時是吃日料的時候會用到的,也是用臺灣當地的文旦制作。當時我覺得這個東西一定會進入市場,因為是餐餐都可以接受的東西。
但調配的時候怎么樣都無法把食材原型凸顯出來,抹面團里也不對、打到面團也不是。失敗了很多次。后來才找到一點方向,利用它的本質,和大蒜醬結合做醬料,做蔬食面包。用它代替芥末籽醬,因為擁有豐富的柑橘精油,吃起來會更清爽。
還有一個印象比較深刻的失敗案例:我去參加比賽,當時認為我的配方一定要很厲害,風味很強烈!于是加入了魯邦種、風味種、酸種、葡萄菌水這4種菌種。
過了幾年之后,我看到這個配方就感覺當時怎么會這樣子設計,完全跑偏!我開始思考要讓風味極致簡單、明確、直接、有主題性。
因為每個食材都有它的Mr right——相融性食材,我們應該反復思考的是:為什么要加入這個食材?
?:日常的靈感來源是?如何能像外行人一樣思考?
張錫源: 在我開發一款產品的時候,首先需要有一個主題,這樣比較明確,例如:春天。
周邊的飲食都可以切入:春天的水果、茶、蔬菜等。我個人比較喜歡用茶來和面包結合,從中國本土的茶文化出發,因為茶也是非常日常的一個東西。未來茶元素和烘焙的結合應該會做出很棒的產品。
關于食材運用的思路,我會去請教原料商,以他們的思維去開發,降低失敗的機率。
?:您眼中好的面包是什么樣的?
張錫源:好的面包就是一個原形,“原形食材”、“原形食物”。主要指的是:
一、食物的形,通過面包的外形可以看到加了什么東西;
二、味道的形,吃到這個東西的時候明確知道里面是什么東西;
這個面包的主題性可以很強烈,比如地瓜吐司:地瓜味和面團風味達到彼此襯托的效果。面包永遠是主角,食材是配角,主角+配角可以共融,構成一種良好的形態。
而我認為日常飲食都可以接受的東西,融入面包當中才是長期的。消費者對風味的追求會越來越高,越來越純粹、有品質。
?:最近有在開發什么產品嗎?
張錫源:最近在研發一些食物淀粉的燙面。現在往往停留在用高粉來做燙面,米谷粉、玉米粉、馬鈴薯粉、地瓜粉都可以來做燙面,因為每個食物淀粉的特色都不一樣,有的會很Q、有的軟軟粘粘,發揮其特性回饋到面包上,帶出精制淀粉完全沒有的口感。也可以改良面包使得其更保濕、有獨特的咀嚼口感和特色。
▲ 紫薯燙面
?:怎么理解老師提出的:烘焙新食文化?
早期烘焙的環境惡劣,如今有了先進的設備,要借由新的姿態來做改變。鼓勵面包師傅更多的嘗試,有無厘頭的發想,無框架的設定,無局限的格局,但也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在傳統的傳承之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錫源老師在他15歲時就踏入烘焙,當我們問起“從業烘焙25年是種怎樣的體驗”時,他向我們坦言,期間其實有轉過行。
“在進入行業第10個年頭的時候,我就覺得做什么面包對于我來說都沒有什么難度了,自認為已經到達一個境界,烘焙對我來講已經沒有東西可以學,甚至有段時間非常排斥做面包,于是離開了烘焙一段時間。”
從業烘焙時間久了,可能都曾有過這種感覺:好像自己什么都會做了,但遇到問題,又找不到解決方案。
張錫源和大多數人一樣,有過瓶頸期。但“折騰”了一段時間后,追求突破的他找到了方向。
“跳出去之后做的并不是我的本業,我發現當我聽到人家講面包,還是會想動手去做。而有人問到烘焙相關的問題,我竟然無法回答出原理!后來我決定回到烘焙行業,開始時常問自己:為什么?原因是什么?
前十年,我一直在一個舒適圈,回歸烘焙后的十多年,才開始不斷的突破邊界,不設局限,沒有框架。”
回到烘焙行業以后,張錫源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味搭配系統, 提倡“烘焙新食文化”。因為走過一段彎路,感同身受技術人學習的痛點,因此開始通過教學的方式,將他所學分享給更多人。
他也將各種品類的課程做得更專。5年前就開設吐司、鹽可頌、貝果專門課。而在當時,多品類的烘焙系統班才是主流。
問及原因,錫源老師認為一堂課產品主題太多,上課的過程、配方,都不是他課程想表達的東西。他想要說明的是:制作原理是什么,配方為什么要這樣設計,食材為什么這樣處理融入。
過程中,老師坦言,他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挫敗:
“因為我遇到一些學生不想聽我說太多,只是想來拿配方,但是后來這些不聽的學生又回來了,因為發現無法復制,很簡單的東西也做不好,憑自己的技術好像無法克服問題。學生慢慢理解到:深入一個專門的品類制作原理才是關鍵。
所以我的課程一定要教透,讓學生留下深刻的記憶點。回去之后更好地來執行,否則手上有100個配方也沒有用。”
具體到吐司專門課的設計,他專門安排「吐司的制作基礎 」、「吐司失敗的剖析」等環節。
老師分享道, “其實吐司的難度比其他品類更高,它不是直火烤焙,而是通過一個容器受熱來烤焙。 所以更容易狀況百出,縮腰、沉積、膨脹等,失敗率很高。 我覺得理論的部分,可能比配方本身和實操的價值更高。 ”
他教學的認真、耐心程度可以達到讓人欽佩的地步,連錫源老師的好朋友克己老師都不止一次向我們引薦他:
“有一次我到臺南上課,聽到錫源老師講課的一些細節,我感到非常驚訝和有趣!他對每一個環節都講的非常細致, 反復強調, 不會一帶而過。即便課程結束,也是有問必答,這種精神非常難得!
▲ 在此特別感謝克己老師的引薦,得以讓烘焙行業越來越“百花齊放”
有些師傅會覺得學員問很多“笨問題”,而在張錫源眼中,學生是來幫助他教學的,因為有些問題,即使是曾經入行十年的他都無法解答,而如今卻可以從學生的提問中完善教學體系、分析原理。他說道:“學生來上課,一定是帶著問題來的,要幫助他們解疑。”
因此他的課程在臺灣一開課就爆滿,也經常在海外巡回教學,很多新學員都沒有機會報名,這兩年又嘗試合作線上平臺錄制課程,無論是小白還是從業20年多的師傅,都評價錫源老師的課程“CP值”非常高。
▲ 通過手繪的方式細致教學
8年教學經歷下,錫源老師還與我們分享:“我發現內地的學生求知欲非常強、學習目的也很明確,也愿意投入成本,尤其是全新一代的烘焙技術人,他們懂得理論結合實操來學習,吸收得非常快。”
的確,烘焙從業的年限可以在一定程度說明專業能力,但并不代表專業的“深度”,也許從業前十年是反復不加思考的“勞動”而形成的肌肉記憶。而在思路打開后,才能從量變達到質變。
和錫源老師一樣有著10年,甚至20多年的烘焙人,也許更應該:“忘記過去,清空自己。”
就像老師所說的:“環境在改變,消費者在飲食上有更挑剔的味蕾。時代不一樣,改變就勢在必行。”技術人唯有跳脫出陳舊的面包制作思維,才可以把豐富多元的亞洲面包文化,做出自己獨有的特色~
如今,張錫源老師今年在大陸的首次線下課已在大地廚房平臺開放報名,感興趣的粉絲抓緊時間報名,借此機會來一場專修課,打通任督六脈,開啟你的風味面包之旅!
課程報名詳情
課程主題:張錫源|風味面包專修課
課程時間:2023/4/25-4/29(共5天)9:00-17:30
課程安排:
時間
課程主題
課程費用
4月25日-4月26日
吐司專修班3999元
4月27日-4月29日
小餐包
+歐式·軟式
+貝果專修班
5999元
招生人數:16~20人/班額滿即止!
適合人群:烘焙店&咖啡廳經營者&家庭烘焙愛好者等
課程包含:
課程原料、講義使用,畢業證書x1,廚師服x1,課后專屬學習群
上課地點:
上海市閔行區七寶鎮蒂芬妮文創園吳寶路390號3號樓132-156室(大地廚房)
課程特別優惠
凡報名2期課程(共5天)的學員
原價9998元的學費立減998元!
即9000元!
相當于打九折!
機不可失,抓緊聯系客服咨詢詳情!
▲ 掃碼或微信搜索
HB-CSJ搶先報名
/ 課程主辦方 /
- HB合作伙伴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