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黔西市錦繡社區,除了濃厚的宣傳氛圍,與其它社區并沒有太大區別。一樣的干凈整潔,一樣的水清草綠。認真解讀錦繡社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密碼”,卻感受到了這里不一樣的新生活。
據介紹,黔西市錦繡街道于2019年3月19日經省政府批準成立,轄錦繡、金鳳、新民三個社區,國土面積10.3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620戶24914人,居住18個民族。錦繡社區是黔西市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現有各族搬遷群眾4044戶17902人,民族文化傳承人89人。該社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橫向、縱向拓展深入,構建起民族團結進步“五心”模式,融入社區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事業,團結之花處處盛開,幸福之果處處掛滿。
1679987685501.jpg
強根基—
“堅定決心”
李萌萌是一位90后,她來自東北西部計劃志愿者,碩士研究生在讀,進入黔西市錦繡街道工作一年時間,就和社區的老百姓打成一片。誰開了一個超市,收入是多少,鄉愁館每天有多少人參觀,她一清二楚。
她說,錦繡社區做的每項工作,都是圍繞著社區居民展開,“產業+就業”讓眾多群眾獲得實惠,“基層+基礎”讓群眾生活得安心,“黨工委—社區黨總支—黨支部—黨建網格—樓棟黨小組”“五級立體”組織構架,讓各族居民都成為交往交流交融的參與者、貢獻者。并按照“1+1+N”(即1名在職黨員結對幫帶1名社區無職黨員,1名無職黨員結對幫帶多名搬遷群眾)的“黨群聯帶”結對機制,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當好社區惠民政策“宣傳員”、矛盾糾紛“調解員”、環境衛生“監督員”、民生民情“信息員”。以“1+6”工作機制(定好一個“目標”,建好一條“鏈”、鋪好一張“網”、立好一篇“規”、建好一個“行”、曬好一張“照”、辦好一個“社”),引導各族群眾和睦相處、守望相助、和諧共居,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全力營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和諧氛圍,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奮進、努力構建創新包容的共同體。
1679987713889.jpg
李萌萌說起來,便讓她覺得驕傲。其實,黔西市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緊扣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目標,為群眾提供優質生活服務的方式還有很多,基礎牢,根基穩,服務好,“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已成為錦繡社區各族搬遷群眾的行動自覺和堅定決心。
強文化—
“感到舒心”
在錦繡社區圖書室,付群修女士正在帶著孩子翻開圖書,她是素樸鎮和平村搬遷過來的群眾,5年來,付群修感受最深的就是這里的教育方便,醫療方便,最重要的還是孩子有了更好的學習環境。
1679987733239.jpg
她說,平時都會和舞友們在廣場上跳跳舞,唱唱歌,現在的生活非常幸福,有了政府的關心,生活沒有什么發愁的事情。相對于過去在農村的環境,簡直就是天壤之別。空閑時候都會帶著孩子們來書店看看書,查查資料,墻上掃碼,就可以進入數字有聲閱讀世界,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陪同孩子學習,也是自己不斷學習。融入這種嶄新的環境,就是過去向往的生活,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樣非常重要。
錦繡社區突出文化引領,注重以文化人,著力在強化感恩教育、民族文化傳承、提升群眾文化素養等方面下功夫,激發搬遷群眾后續發展的內在動力,讓搬遷群眾快速融入新環境、開啟新生活。打造錦繡花都鄉愁館和感恩故事屋,通過鄉愁館陳列的民族服飾、民族樂器、生產生活工具等一件件民族物件,展示各民族發展歷程,將這份厚重的鄉土民族文化和持久的精神力量永久傳承下去。同時,群眾在感恩故事屋通過“擺龍門陣、話感恩情”的方式交流各民族的風俗趣事,宣講民族團結進步好故事、傳播民族團結進步好聲音,切實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凝聚人的作用。
1679987763395.jpg
強和諧—
“過得順心”
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社區工作的各個方面,緊扣易搬群眾“搬得岀、穩得住、有業就、逐步能致富”發展目標,著力開展“幫融入、幫就業、幫解困、幫發展”“四幫”服務,積極構建各民族“共治、共建、共享”的發展新格局,加強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使各族易搬群眾在增進民族團結中堅定決心、感到舒心、過得順心、充滿信心、住得安心。下一步,錦繡街道將繼續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化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社區治理、鄉村振興等工作深度融合,將錦繡街道建設成為民族團結和諧的幸福家園。錦繡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統戰委員、武裝部長楊江介紹道。
1679987786552.jpg
聚焦搬遷群眾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區服務“四大要素”配套建設任務,整合部門資源建設日間照料中心、群眾技能培訓中心等“十大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有力確保了安置點社區服務陣地提質擴容,為滿足群眾多元化服務需求提供了堅強保障。采取特有的教育扶持政策,建成硬件設施較為完善的小學和幼兒園,從縣城學校優選教師(配備一名漢苗雙語教學教師)解決搬遷群眾的就學需求,真正讓搬遷群眾子女全部就近入學、安心入學。高標準推進錦繡街道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合理配置內設科室機構,精選配備專業醫護人員,切實讓搬遷群眾能夠就近享受基本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和雙向轉診服務。依托基層社會保障服務平臺,全面摸清各族搬遷群眾底數,將符合條件的居民精準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救助范疇,實現了各族搬遷群眾的“安居夢”。
強培訓—
“充滿信心”
在錦繡社區,唐學敏正在組織培訓老師對30余名殘疾人進行編織考試,很多人考試過關,都會獲得畢業證,然后就可以自己謀到一份編織的工作,在生活上就會多了一條謀生的路子。
唐學敏是愛眾培訓學校黔西市負責人,在黔西市他們已經培訓了500余人,很多人接受了培養就可以上崗,種植、養殖、餐飲他們都會分批次培訓。很多搬遷群眾在接受培訓之后,都會有一技之長,然后就可以在生活中謀到一份職業。在錦繡社區,很多群眾都會積極加入到這種培訓之中,對未來生活,大家都會積極的去努力,進一步增強上崗就業的信心。
1679987815135.jpg
錦繡社區通過“六個一批”(培訓上崗就業一批、勞務輸出就業一批、就近自主創業和就業一批、公益性崗位安置及社區“兩委”解決一批、引進扶貧車間就業一批、發展合作社就業一批)的就業模式,想方設法,多點突破,著力解決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努力促進群眾致富增收。完善和落實各族群眾就業創業政策,加大對各民族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力度,引導各族搬遷群眾轉變就業觀念,倡導全民創業力度,自立根生,鼓勵其選擇熟悉的產業就業。通過整合三個社區資金、土地資源和勞動力,以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帶動群眾發展中草藥“頭花蓼”種植、馬鈴薯種植,既壯大村集體合作社,滿足部分搬遷群眾對農業的“情緣”。
1679987845877.jpg
強意識—
“住得安心”
在謝永靈家里,到處堆放著電子數據線,她一個人慢慢的組裝,然后又認真的檢查,以防萬無一失。因為這是謝永靈除了在食堂工作之外的時間,謀到的第二份工作,在業余時間,每個月也能為家里增添不少收入。謝永靈搬遷前是鐵石鄉安樂場村的村民,生活一直都非常艱苦,得到政府關心之后,搬遷來到錦繡社區,現在不僅收入有了極大提高,生活也有很大的變化。
謝永靈說,“一年下來,加上丈夫在貴陽的工資,一家人有十來余萬收入,基本上一家人的生活不愁。”
“對于現在自己的生活,自己也感到很滿意。特別是社區治安非常好,出入都非常安全,不僅可以好好的工作,鄰里之間還互幫互助?!敝x永靈這樣說道。
1679987865990.jpg
錦繡社區堅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堅定不移用法律來保障和鞏固搬遷社區民族團結,一視同仁、依法治理。不搞以民族劃線的選擇性執法,也不搞法外從寬或從嚴。加強普法宣傳和法律援助,引導各族群眾自覺遵守國家法律和社區管理規定,逐步形成了“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同時,整合民警、保安、社區綜治員等力量開展全天候巡邏防控,基本實現“123”接處警工作目標,即1分鐘內小網格人員到位、2分鐘內大網格人員到位、3分鐘內警務人員到位,實現妥善處置突發事件和群眾急難需求從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分鐘的轉變,進一步增強了各族群眾的安全感。
1679987890975.jpg
黔西市民宗局黨組書記、局長高龍偉說,“錦繡社區是黔西市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的一個縮影,一個窗口。在這里,各族群眾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共建美好家園、共同迎接石榴花般紅火日子的到來,黔西市委、市政府堅持'以點帶面、示范引領'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工作思路,讓團結之花處處盛開,讓群眾生活掛滿幸福豐收的果?!?strong>(郭翰)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