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臺山醇親王園寢石階。攝于20世紀(jì)20年代。
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初二,道光帝第七子醇親王奕譞去世。自從兒子載湉被慈禧太后選為皇位繼承人,繼承大統(tǒng)后,奕譞就一直生活在驚懼、憂郁之中。一方面,他擔(dān)心皇帝生父的身份會受到慈禧太后的猜忌;另一方面,他也擔(dān)心光緒帝會對擅權(quán)的慈禧太后心生不滿。常年處于這種心理狀態(tài)中的奕譞,只活了51歲便撒手人寰了。雖然生前多有猜忌,但是考慮到奕譞是光緒帝的生父,慈禧太后還是撥了5萬兩銀子,為他在京西陽臺山修葺了園寢,這就是許多老海淀人熟知的“七爺墳”。
晚年的醇親王奕譞和一位晚輩在醇親王南府內(nèi)合影。曾經(jīng)有人認為站立在旁的是光緒皇帝,但以君臣之禮來看這是不可能的。
其實,奕譞生前就為自己選好了這處萬年吉地。七王墳所在的陽臺山,大有來頭兒。早在唐代此地就是佛家圣地,至金代成為金章宗“西山八院”之一的香水院。清同治七年(1868年)九月,奕看中了此地。為了修建醇親王的園寢,香水院行宮的舊址幾乎被破壞殆盡。七王墳建筑坐西朝東,分為陰宅和陽宅兩部分。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王爺墳,營建了20多年,直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才最終竣工。
七王墳的陰宅依山勢分為三層,四周構(gòu)筑院墻。由于醇親王是光緒皇帝的生父,所以大碑亭被允許以黃色琉璃瓦覆蓋,這在清代王爺墳中是絕無僅有的。
七爺墳陰宅的主體建筑包括大碑亭、月牙河、神橋、園寢門、享殿、寶頂。四座寶頂,中間為醇親王寶頂,埋葬著醇親王奕譞和他的嫡福晉葉赫那拉氏(慈禧皇太后的胞妹)。其他幾座寶頂中分別埋葬著醇親王的幾位側(cè)福晉。
醇 親王園寢門。攝于20世紀(jì)20年 代。
醇親王園寢碑亭,被朝廷允許鋪黃色琉璃瓦。攝于20世紀(jì)20年代。
醇親王園寢主寶頂,地宮埋葬著醇親王和福晉葉赫那拉氏。攝于20世紀(jì)20年代。
七王墳陰宅北面,與其一個山溝之隔的是七王爺?shù)年栒_@里原本是奕在京西的一處別墅,晚年他常在此處隱居。為了向朝廷表明自己雖然貴為光緒帝的親生父親,但絕不會貪戀權(quán)位、與世無爭的心態(tài),奕譞特意將這處建筑定名為“退潛別墅”。
“退潛別墅”倚園寢北墻而建,東西五重院落,后設(shè)假山庭院,曲水回廊。奕去世后,他的后人每到園寢拜謁,也住在這里。
奕譞雖然一生謹小慎微,但是由于他的特殊身份,仍然免不了慈禧太后的猜忌。這從民間流傳的有關(guān)七王墳的傳說也能窺見一斑。
醇親王園寢陽宅“退潛別墅”。攝于20世紀(jì)20年代。
“退潛別墅”第二進院,右側(cè)是別墅正殿納云堂,堂前南北各有三間配殿。遠景可見園寢北墻。攝于1920年代。
百日維新后,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已經(jīng)勢成水火。雖然,光緒已經(jīng)被囚禁在瀛臺,但他只要還有一口氣在,慈禧太后就坐臥不安。醇親王死后六七年,宮中冒出一個傳聞,說七王墳上有一棵枝繁葉茂的白皮松。“白”下埋“王”是一個“皇”字。此乃大大的兇兆,如果不砍去白皮松必將釀成大患。于是,內(nèi)務(wù)府派人砍去了七王墳上的千年白皮松。不過,今天七王墳上仍保留著許多壯碩的白皮松,它們向后人表明,這個傳說太過夸張。
如今,曾經(jīng)遍布京郊的王爺墳大多湮沒在歷史中,七王墳與其臨近不遠的九王墳(孚郡王奕譓)成了為數(shù)不多的地面建筑尚有一定保存的清代王爺墳遺跡。
圖文 | 李子裔 編輯 | 黃加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