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 年 5 月,緬甸境內的一個荒無人煙的叢林中,一支中國軍隊正在艱苦的行進著。
將士們抬著他們的指揮官緩慢地行走深山之中。
26 日這支軍隊經過艱苦卓絕的抗爭,終于走出了叢林。
當他們到達茅邦村時,國境已經近在尺咫了,指揮官終因傷勢過重而去世了。
一只中國軍隊為何會出現在異國他鄉(xiāng),這位指揮官又為何會葬身異國?
原來,這一切都源于一場特殊的戰(zhàn)爭。
說起這場戰(zhàn)爭,還得從一條特殊的交通線說起。
1. 南方生命線
1937 年 7 月 7 日,日軍如法炮制以前侵略中國的借口,向駐守在盧溝橋的中國守軍發(fā)起猛烈進攻,中日之間全面的軍事沖突自此爆發(fā)。
日軍認為自己在中國境內定能如履平地,因此日軍叫囂著三個月滅亡中國。
此時的中國盡管內憂外患,但國人民族意識空前高漲,他們同仇敵愾,像麻繩一樣緊緊地擰在了一起,用血肉之軀筑起了新的鋼鐵長城。
經過長期的抗爭,日軍的美夢被粉碎,日軍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深陷戰(zhàn)爭泥潭的日本不得不考慮重新制定新的國策。
日本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國內的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土地淪陷、流離失所、百業(yè)俱廢,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抗戰(zhàn)進入了至暗時期。
隨著中國土地的淪陷,世界各國援華道路也被切斷,中國的形勢變得岌岌可危。
到了 1940 年,中國只剩下了一條大動脈,誰能想到日后為了這條大動脈,中國軍隊付出了怎樣無法想象的慘痛代價。
這條大動脈就是深藏在偏僻的大西南后方的滇緬公路。
滇緬公路示意圖
不得不說中國人從來就具有憂患意識。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之后,中國人就懂得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懂得未雨綢繆的云南省主席龍云就在 1937 年 8 月向中央提出了修建滇緬公路的建議。
國民政府當時認識到了抗戰(zhàn)的艱巨性,蔣介石不假思索地答應了這一請求。經過與英國政府協(xié)商,英國政府最終也與中國政府達成了協(xié)議。
同年年底,中國政府向世界各國招標,一些大型的公司對此表示感興趣,并表示中國若能提供先進的設備,六到七年便能開通使用。
但當時的中國正處于貧乏的狀態(tài),根本無法提供先進的設備,于是招標項目折戟沉沙,最終,中國政府決定自行修建。
1937 年 11 月,國民政府下撥了 200 萬元,正式下令修建滇緬公路,并要求一年之內修建完成。
滇緬公路的起點為云南省昆明市,終于緬甸臘戍,全長 1146.1 公路,中國境內長度為 959.4 公里。
這條公路橫跨崇山峻嶺,地勢十分危險,瀾滄江、怒江峽谷從這里越過。修建滇緬公路的血淚史是無以言表的。
20 世紀 30 年代的云南幾乎是與世隔絕,交通十分困難,有的地方甚至一條公路都沒有。再加上缺乏現代化的工具,施工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由于缺乏現代通訊工具,龍云為了傳送命令,不得不用傳統(tǒng)的雞毛信。經過動員,到了 1937 年 12 月,沿線的縣一共動員了約 20 萬人參與建設修路。
說起滇緬公路修建的艱苦和血淚,是多少言語都無以言表的。
參與修建公路的人們大多生活在貧困山區(qū),這里生產力低下,盡管政府有補貼,但卻少得可憐。因此他們必須自帶十天半月的糧食和施工工具。
生產工具落后的人們只能用鋤頭、繩索、鐵鍬等傳統(tǒng)工具以及勤勞的雙手。
除此之外,惡劣的自然條件也處處置人于死地。
云南地區(qū)氣候瞬息萬變再加上傳染的疾病很快就能致人死亡。
由于沒有炸藥,人們只能自己制造并燒制石灰,一不小心就會炸得粉身碎骨。
每天都會有人從幾百米的懸崖上掉進萬丈深淵的慘劇發(fā)生。
還有的技術員因為生病在山林里失蹤,等找到遺體的時候,早已化為一堆白骨。
盡管條件異常艱難,但為了國家,人們還是義無反顧地參加建設。
經過人們超乎想象的不懈努力,1939 年 1 月,滇緬公路正式開通。
這是一個興高采烈的事件。但同時別忘了,有 8 名技術人員和至少 3000 名群眾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滇緬公路通車之后,各種運輸物資絡繹不絕地送入中國。
滇緬公路的重要性已經變得十分明顯。
但與此同時,滇緬公路也成為了日軍要破壞的目標,一場危機如同山雨欲來風滿樓一樣開始顯露出來。
2. 舉步維艱的入緬之路
滇緬公路通車之后,運輸的車輛夜以繼日地魚貫而行在道路上。
日軍知道了滇緬公路每天都絡繹不絕的運輸物資的時候,頭疼不已。
他們開始想方設法地破壞這一運輸通道。
日軍為何如此執(zhí)著于破壞這一運輸通道?
原來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中國人團結一心,利用「空間換取時間」的戰(zhàn)略將日軍死死地拖住了,日軍越陷越深。
為此他們重新制定了侵略政策,即北上和南下。
1939 年,日軍在中蒙邊界的哈拉哈河地區(qū)展開激戰(zhàn),史稱「諾門坎事件」。
日軍遭受慘敗,北上之路被截斷,只能轉而南下。
日本上層絞盡腦汁想讓中國屈服,但頑強不屈的中國人卻讓日軍的計劃一次次失敗。
日軍認識到,隨著戰(zhàn)事的展開,西方國家希望中國能拖住日本,西方國家才能在歐洲戰(zhàn)場展開手腳。
日本認為要使中國屈服,重中之重就是切斷國際援華物資的道路。
到了 1940 年,滇緬公路作為唯一的國際援華物資通道,自然成為了日軍竭力要破壞的目標。
諾門坎事件中日軍慘敗,讓日軍北上的美夢徹底被打碎。
日本開始覬覦東南亞地區(qū)。
日本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認為攻占了南洋,切斷運輸道路,不僅可以使中國屈服,還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物資。
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日軍開始對東南亞地區(qū)伸出了魔爪,通過威逼利誘、武力屈服等方式侵占當地,并與當地結成同盟,對中國實行戰(zhàn)略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