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庚子事變,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英軍從廣渠門攻進城后,發現里面還有一圈更加堅固高大的內城城墻。由于一時無法攻克正陽門和崇文門,英軍派出一隊英屬印度士兵沿著城墻尋找突破口。結果,印度士兵在正陽門和崇文門之間發現了專門為進出水而開辟的正陽門東水關。
乾隆年間的水關位置圖
1880年左右中御河橋,可以看出那時御河中還有水。
1905年,從六國飯店南望水關門和南御河橋。
明清北京內城的城墻上有若干水關,其中最大的就是正陽門東水關。它位于正陽門和崇文門之間的城墻下方。正陽門東水關分為兩部分,水下部分,為鐵柵欄結構,焊死固定,可以通水,并可以阻止雜物進出;水上部分略狹小,為對開木門結構,平時關閉。
清末北京城缺水,御河已經干涸,河道雜草叢生,垃圾遍布,正陽門東水關常年沒有維護,非常破舊。印度士兵們跳入河道,砸開了水關下部的鐵欄桿,從這里沖進北京內城,直接進入了被圍困多日的東交民巷使館區。
1900年印度士兵進入水關門時的畫作,原載于《倫敦新聞報》。
被印度士兵破壞的水關,照片是站在南御河橋上向南拍攝的,攝于1901年。
1901年南御玉河干枯的河道。
1901 年,清政府與英、美、日、德、俄等十一國簽訂了《辛丑條約》。劃定使館區的四至,南起東城根,北到東長安街,西至東交民巷西口(戶部街),東到崇文門大街,是原來使館區面積的 20 倍,并允許各國設獨立軍營。
改造東交民巷期間,英國人同時改造了中御河橋南,把兩側堤岸包磚,并安上石欄桿,北御河橋一側的磚砌小型碉樓城關,變為東交民巷的北出口。
不久,正陽門東車站建成,火車可以一直開到正陽門下。為了方便使館區的外國人乘車,英國人決定改造正陽門東水關。他們刨開水關門上的城墻墻體,在城墻上單開一門,做為東交民巷的南門戶。這樣一來,從正陽門東站下車的外國人,可以直接進入東交民巷,不但省了不少路,而且也不用受正陽門城門管制的限制了。這是北京內城城墻第一次被拆,也象征著清政府失去了對城市門戶的控制。
1905年左右水關門南側,門上立有英文匾額“WATER GATE”。
1905年左右從城墻外北望水關門。
1905年左右改造后的中御河橋。
1925年左右從城墻北望御河,河道已經蓋板,改成花園。
1920年左右水關門外的跨越鐵路的人行立交橋。
水關門采用外國卷拱式門洞設計,門洞上方的石匾上題刻著英文“WATER GATE”,意為“水門”。水關門卷洞內安裝西式大鐵門一對,門外設立了西式的士兵崗亭和值房,日常由英國士兵把守。老北京人因為對曾經水關的懷念,都叫這里為“水關門”。水關門雖然也被稱為城門,但是它并不在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的正式城門之列。
1926年,北洋政府將中御河橋以北至長安街一段的御河改為暗溝,路面中間辟為綠化隔離帶,仍以原來的東西河沿為通道。1930年代,東長安街北側南河沿改為暗溝以后,北御河橋也被拆改為馬路。抗戰勝利以后,東交民巷御河橋東側路被命名為興國路,西側路為正義路。1949年后,兩側統一稱為正義路。1965年,因修建地鐵,水關門與北京南城墻同時被拆除。
圖文 | 韓立恒
編輯 | 黃加佳
當當當——
做個硬廣告!我們《舊京圖說》欄目有自己的讀者群啦!有關北京的掌故、照片兒,都可以發到群里大家一起討論。想找老街坊、老鄰居、老同學的,也可以在群里互相聯系。有什么不認識的老照片,疑難北京史地民俗問題也來討論!
關鍵是我們每周末還有專家講座,分享有趣的知識。總之呢,凡是有關老北京的人和事兒,都能在群里交流!有意入群的朋友請留下微信號有管理員拉您入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