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雪貝財經第321篇原創文章】
作者:周閃閃
策劃:老胡
上禮拜的最后幾天,全世界的投資者和經濟政策的制定者們都在密切關注一個懸念:已運營了167年的瑞信能否幸運地活到周一(3月20日)。如大動脈被割破,在上禮拜的幾乎每一天,這頭世界排名前五的金融巨獸,每天都有超過100億美元的客戶資金被集中轉出。
截至到2022年底,瑞信的資產負債表規模為5000億美元,在全球雇傭了近5萬名員工,這家總部設在瑞士的機構,是全球第五大財團,瑞士第二大銀行。
如果上述數據還不能證明此事非同小可。那么,我告訴你,如果任由其自由落體般破產,可能陷入風險的資金體量有多大呢?直至目前,瑞信管理的資產規模超過了1萬億瑞士法郎,相當于1.1萬億美元,或者7.6萬億元人民幣,而2022年全世界GDP超過1萬億美元的國家只有17個。
實際上,直到上周三(3月15日)外界才廣泛意識到這家財團已經走到了生死時刻。那一天,瑞信股價在紐交所的開盤后一度暴跌近30%,收盤時下跌了24%,這是這家公司股價有記錄的近40年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更糟糕的情緒展現在債券的價格上,周三這天,瑞信2027年到期債券的出價已跌至面值的31%,而前一天還是72%,在3月初,這只債券的交易價格還能保持在接近面值的90%。
但是,瑞信董事長Axel Lehmann在當天將瑞信的麻煩歸咎于“近期始自美國的銀行麻煩太多,難以承受”。這個64歲的瑞士人在當天的會議上甚至稱,不會考慮政府援助,他自信地聲稱該行重新恢復盈利能力不能和近期美國小型銀行陷入流動性問題相提并論。
被瑞信危機拖累的是幾乎所有歐洲主要銀行,這些銀行的股價有些在一天內跌掉了10%。但凡年長的投資者都會擔心一種連鎖反應:以往的每一次金融危機暴發時都遵循著一條清晰的軌跡,一開始會是一家較弱的機構影響一家大機構,大機構又影響其他所有機構。
最近一次恐慌記憶還是僅僅在15年前。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案,也標志著2008年金融危機全面爆發。當時,有超過13.5萬名客戶的超過1400億美元財產陷于風險。
瑞信的客戶主要是富有的家族或個人,以及企業,而非進行小額投資的普通工薪階層和家庭,這使得風險擴散造成的破壞力可能會更大。但是,普通納稅人并無法從中幸免。因為,如果政府沖出來收拾爛攤子,拯救深陷困境的瑞信,買單的將是本分納稅的普通大眾。
然而,如果任由瑞信破產,這個巨頭必然會陷入混亂局面,而對全球的金融體系來說,避免危機傳染,并消化危機都可能是一個更漫長和痛苦的過程。
度過黑暗的周三后,支撐投資者信心的籌碼似乎只有一個了:瑞信“大而不能倒”。
果然,瑞士政府在周四決定立刻介入。這一天,瑞士央行緊急向該瑞信提供了500億瑞士法郎(約合538億美元)的流通性救援資金。這是瑞士央行的一次罕見但重要的舉措,這實質上是在提供確保瑞信能履行合規義務的擔保資金。
糟糕的情緒證明,這樣的救生索遠遠不足以將瑞信拉出深淵,只是杯水車薪,目的是為了確保瑞信能夠撐到周末。
以資金流出的體量和速度來看,如果在周末無法達成足以穩定局面的拯救方案,瑞信可能在周一限于破產。這意味著,留給瑞信和瑞士監管層的時間只有兩天。
分拆出售和注入流動性自救都無法穩定局面,前者時間不夠,而后者就像往深井里扔小石頭。
最合適的搭救者是瑞信在瑞士國內上百年以來的競爭對手瑞銀集團(UBS),而方式必須是整體并購。但是,在如此短暫的時間里要撮合兩大巨頭合并,瑞士監管層幾乎是要背負強人所難的道德壓力。
瑞銀不愿卷入風浪。這家機構在周六報出了最高10億美元的收購價,而且是以瑞銀的股票來支付。這顯然是侮辱性的,因為即便以當時瑞信的市值來估價,這個報價只有其市值的30%。
時間表走到周六時,合并也幾乎毫無進展。時間只剩一天,監管層最終決議強勢介入,似乎是以強制性的方案要求兩家機構達成交易。
周日,一份瑞銀以33億美金并購瑞信的方案被公之于眾。瑞銀將為支付30億法郎(約合33億美元)來完成這筆并購交易。在周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瑞銀集團主席Colm Kelleher似乎是一臉憤怒地離開會場。
毫無疑問,這筆交易包括大規模的政府擔保和流動性規定,承擔分更大風險代價的是瑞士政府,后者承諾將提供超過90億美元,用來彌補瑞銀收購瑞信可能蒙受的部分損失。瑞士央行還向瑞銀提供了超過1000億美元的流動資金,來促成這筆交易最終完成。
趕在周一到來之前,瑞信最壞的結果暫時被避免。但是,一個根本性的疑問還在蔓延:
這是銀行的系統性問題,還是個別銀行的“一次性事件”問題,對銀行的信任真的會就此被修復嗎?
雖然,瑞信客戶資金被快速轉出的危險情況,即便是全球最具實力的金融機構也無法承受。但是,瑞信的麻煩不是今時今日才埋下的。
過去幾年,瑞信一直是歐洲銀行業的問題公司。沒完沒了的丑聞和財務虧損已讓這家擁有悠久歷史和榮耀勛章的銀行承受沉重打擊。為修復信任,瑞信的高管被更換了一茬又一茬,但聲譽一旦失去,一切都于事難補。
逃稅、洗錢、關鍵客戶格林希爾資本(Greensill Capital)破產,甚至是針對前任高管的調查導致的命案(超鏈《瑞信間諜命案》)。
過去一個月的急轉直下只是觸發死亡按鈕的導火索而已。
導火索被點著是因瑞信承認其在財務報告中披露內部監控有重大缺陷。3月14日,瑞信表示,該行在2021年和2022年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方面發現了“重大缺陷”,審計機構給予否定意見。
隨后,瑞信第一大股東沙特國家銀行表示不會向這家機構繼續增資助其脫困。外部環境也助長了火上澆油,隨著硅谷銀行的倒閉,市場避險情緒嚴重。
在早前的2021年,在主要客戶Archegos Capital的爆倉事件中,瑞信損失最為嚴重,2022年其開始收縮計劃,即便如此,僅僅是第四季度,瑞信的資產流失還是超過了1000億美元。
瑞信距離大多數投資人都很遙遠,不如繼續回到人人都關心的的疑問:短短半月,硅谷銀行與瑞信接連遭遇生死危機,這究竟是個案還是風險正在傳染?
15年前“雷曼兄弟”的倒閉,歸根結底是因為房產抵押貸款證券(MBS)的信用崩盤,而MBS經常作為抵押品,進行借款,甚至還通過衍生品,進一步放大了杠桿率。由于它被廣泛運用在各種金融交易中,因此“傳染性”極強。
相比之下,無論硅谷銀行,還是瑞信股價暴跌,背后都未出現某種特定資產的崩盤。中金公司的一份報告認為,瑞信是因自身內控不足引發流動性壓力的“個例”。
但是,全球對沖基金巨頭橋水創始人達利歐不這么看。他在社交媒體領英上發文稱,硅谷銀行倒閉僅是短期債務周期泡沫破滅的開端,他認為未來一兩年美國的經濟金融情況將非常嚴峻。
達利歐因為準確預測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而聲名鵲起。
瑞信危機行至今日,已出現實際損失的的是總規模超過170億美元(合約近1200億人民幣)的額外一級債權(AT1)的投資者們,這些債券的價值一夜之間已變為廢紙,將顆粒無收。
在交易達成后的那天,瑞信董事長給內部員工們寫了一封信:他承諾對于麾下這些銀行家們的工資和獎金發放不會有任何變化,獎金將如期在3月24日打到他們的賬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