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以古國名或州郡名作為親王的封號,且封號與藩地大致相匹配,如朱棣的燕王與北平相對應,朱樉的秦王與西安相呼應。最典型的當屬周王朱橚,他先封吳王,藩地為杭州,后移藩開封改封周王。靖難之后,明成祖為削藩,將很多塞王內遷,卻又保留其原有封號,導致藩王封號與藩地不相匹配。自此以后,盡管依然以古國名或州郡名作為親王的封號,可封號與藩地不匹配成為常態。
汝南天中山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一個重要原因是,自洪武時代起,部分藩王因絕嗣、謀反等情況而被除國。偌大的王府若是就此空置,未免太過浪費,因此會將新的親王分封過去接手閑置王府。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封藩河南汝寧府的秀王朱見澍薨逝,秀國因無繼承人而被除國。本著物盡其用的原則,明憲宗將另一個弟弟崇王朱見澤封到汝寧府,改秀王府為崇王府。
“成化十年三月丙戌朔……工部奏:‘崇王府第,已奏準因秀懷王舊府在河南汝寧府者增修之。近遣內官監右監丞高遠、工部員外郎陳舒會勘,以為制度狹小,已奉旨更造。但王之國有期,欲于附近軍衛有司多起夫匠,晝夜并工?!嗌?,上命別遣官一員馳驲以往,督工修完,不許遲誤。于是特敕郎中項文泰便宜行事,仍戒毋得似前茍簡遷就。”(《明憲宗實錄》)
皇帝的同胞兄弟
朱見澤,景泰六年(1455年)四月十六日生于南內,為明英宗第六子,明憲宗胞弟,生母孝肅皇后周氏。南內,不論是對太上皇朱祁鎮,還是對出生于此龍子龍女而言,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好在朱見澤在南內呆的時間不長,且處于懵懂的嬰兒期,不似五哥朱見澍一般刻骨銘心。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晨,南內之主朱祁鎮在以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為首的投機集團支持下,趁明代宗纏綿病榻,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復辟。隨即下旨改元天順,廢朱祁鈺為郕王,遷于西內。次月,郕王朱祁鈺薨逝,以親王禮葬于西山,賜謚曰戾,毀其所建壽陵,其妃嬪也多被賜死殉葬。
天順元年(1457年)三月初六,明英宗下旨大封諸子,以勛戚、會昌侯孫繼宗為正使,兵部尚書徐有貞為副使封,持節冊封朱見澤為崇王。
《秀麗江山》中的冠禮
成化元年(1465年)九月,明憲宗下旨給胞弟崇王舉行冠禮。持節兼掌冠者,也就是主持冠禮的,為太保、會昌候孫繼宗;贊冠者,也就是充當司儀為之贊唱的,為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王翱;宣敕戒者,為少保、吏部尚書、內閣首輔李賢。規格與秀王朱見澍的冠禮相同。朱見澤時年11歲,同樣未達到《大明會典》規定的12歲這個最低要求。
成化二年八月,簡拔進士馬誠、梁翰為翰林院檢討,教官(對學官的統稱)何璧、周謹為翰林院待詔,監生羅麟、孫迪為中書舍人,命他們專司教授崇王讀書習字。很明顯這是在為朱見澤之國做準備,不出意外這六人就是崇藩長史司的六大主官。果然,成化四年(1468年)十二月,朱見澤出閣前夕,明憲宗正式任命馬誠、梁翰崇王府左右長史,何璧、周謹為王府紀善,孫迪為審理正。
王府長史,職秩正五品,掌王府政令、輔相規諷,類似于諸侯王的相。而翰林院檢討,職秩從七品,主要負責國史的修撰,常由三甲進士出身的庶吉士留館者擔任。但宣德朝以后,很多進士寧愿在翰林院熬資歷,也不愿出任王府長史,甚至避之唯恐不及。
原因很簡單,明初藩王屬于嫡系實權派,王府官地位也水漲船高,比如執掌過秦王府政令的鄭九成、長興侯耿炳文、鞏昌侯郭興、宣德侯金朝興等人,無一不是地位顯赫之輩。隨著明成祖祖孫三代削藩,藩王的地位急劇下降,王府長史司也成了養老機構,出任王府長史雖然能讓進士一下子遷躍到正五品,似乎可以比同年們少奮斗一二十年,卻代表著他的仕途就此到頭。正野心勃勃的新晉進士們自然不愿接受這一結果。
但雷霆雨露皆君恩,皇帝要你去,你一個小小新晉進士竟然敢不去,那自然不會有好果子吃。與馬誠、梁翰同為天順八年(1464年)甲申科(也稱癸未科)進士的周鑒,就因為不愿接受翰林院檢討的職位,去教授朱見澤,被皇帝一擼到底。
“(成化二年八月)壬子……進士周鑒以避選王府官,問遣為民。時,崇王將出就學,詔吏部選進士等官侍講讀。鑒在選中,稱病覬免。尚書王翱奏鑒懷奸不忠,付法司罪之。遂坐除名。”(《明憲宗實錄》)
北京協和醫院:明諸王館原址
成化四年十二月十六,崇王朱見澤出閣,入住親王之國前的臨時駐地諸王館。至于崇藩的班底,在本月初三,也就是他出閣前十幾天就已組建完畢。次日,百官按照德王、秀王出閣的傳統,前去參拜。
不過朱見澤在之國之前,皇帝大兄還有事情需要他代勞。前面說過,出于種種原因,某些禮儀性事務,皇帝會讓在京親王、勛貴、駙馬等代勞。這些人中,在京親王屬于第一序列。成化朝,德王朱見潾、秀王朱見澍兄弟先后處理過相關事務。在二人之國之后,兄弟中最長的崇王就要挑起這一任務。
明憲宗兄弟的嫡母、明英宗的皇后,孝莊睿皇后錢氏駕崩于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成化六年九月初六,27個月期滿,需要為她舉行禫祭,也就是除服之祭。當天,明憲宗命崇王朱見澤率文武官員赴天壽山裕陵致祭。
成化八年(1472年)二月十八,清明節。當天,命朱見澤赴昌平天壽山陵區祭祀長陵、獻陵、景陵、裕陵。文武衙門各分官隨班行禮。
待遇亞于異母兄德王朱見潾
成化十年(1474年)三月初六,崇王朱見澤在經過辭陵、辭廟,及百官詣府相辭等一系列之國辭儀之后,在奉天殿向皇帝大兄辭陛,正式之國河南汝寧府。踏出午門的那一刻,宣告北京城從此成為他回憶的一部分,再無相見之日。
當年二月,也就是朱見澤之國的前一個月,他向大哥提出,希望將原秀藩所屬的位于歸德府,陳、睢、壽、潁等州,及霍丘、商水、鹿邑等縣的黃河退灘、水淀、空地;汝寧府衛順陽王所遺留的菜果、牧馬、水陸園場田地;槎牙山(今遂平縣嵖岈山)抽分廠,西南的截軍、天目等山,青衣嶺子、花獅子等口;原賜予秀藩的汝寧稅課司,以及汝寧府的各色能工巧匠,都賜予自己。
順陽王名朱有煊,為明太祖朱元璋之孫,周定王朱橚第三子,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八月受封,后單獨開府汝寧府,薨于永樂十三年(1415年)六月,因無子而被除國。阿越懷疑朱見澍的秀王府,就是在順陽王府的基礎上改建而來。
汝南縣城區汝河故道
由于所求田地牽涉到河南與南直隸兩地,明憲宗命河南三司會同鳳陽府聯合會勘,若無“妨礙”,則全部賜予崇王。至于各色能工巧匠,全部改隸工部。也就是說,朱見澤還未之國,就得以繼承一親王、一郡王的遺產。此外,還被賜予淮鹽歲三百引。這待遇不可謂不豐厚。
就封之后,又獲得不少恩遇。成化十八年(1482年)四月,賜予兩淮存積鹽一千引。成化十九年十二月,賜予河南嵩縣地四十頃。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八月,朝廷應崇王之請,調濟州衛指揮使魏啟專駐汝寧守備。當年十一月,賜予青莊坡等處地九百余頃。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四月,升朱見澤的大舅哥、崇府儀衛司帶俸百戶余鐘為世襲儀衛副。弘治八年(1495年)十二月,命有司為朱見澤第三子慶元王朱祐椐及第四女營建府第。這兩樁恩遇均為特例,旨意中明確表示“不為例”,即這是為崇藩量身打造的,其他藩王想要享受這份待遇門都沒有。
跟隨崇王的隨行人員,也獲得了不小的好處。例如藩王軍校的月糧為一石,正常情況下六四開支,即每月領六斗糧食,其余折鈔??稍谥煲姖傻淖嗾埾?,崇藩軍校獲得全支月糧七年的特權。這讓隨后之國的徽王朱見沛羨慕的不行,屢屢援引崇藩事例,請求讓徽藩軍校也全支月糧,一次兩次朝廷也準了,之后就被朝廷所否決。
朱見澤作為皇帝唯一的胞弟,獲得了巨大的好處。不過,這要看跟誰比。在兄弟之中,有一個人享受的待遇在朱見澤之上,他便是排行第二的德王朱見潾。
成化十年(1474年),崇王朱見澤之國時,《明實錄》的表述僅有“崇王之國,陛辭儀如?!睅讉€字。所謂“儀如?!保褪且勒盏峦踔煲姖畤氖吕M行操辦。成化三年(1467年),德王朱見潾之國,《明實錄》除介紹明憲宗令禮部重新更定的親王之國禮儀外,還提及“上目送王出午門乃還”,這一禮遇獨此一家別無分號。
汝寧府文廟大成殿
崇王府是在秀王府的基礎上改建而成。原來的秀王府不僅狹小,還是個豆腐渣工程,為此明憲宗曾命工部員外郎邵能戴罪立功前去重修王府。崇王的藩地確定為汝寧府后,明憲宗又命內官監右監丞高遠、工部員外郎陳舒對王府重新勘查,進行擴建。秀王朱見澍特意要求保留的汝寧府學,估計也在這一次擴建中被兼并。因此崇王府修得很是宏大。
朱見潾對弟弟的王府表示眼紅,遂上疏表示自己的德王府“府第狹隘,寢宮卑濕”,要求將王府的倉庫、馬廄遷走,進行改擴建。工部對此表示反對。然而明憲宗部分同意了弟弟的要求,于成化十一年正月下令比照崇王府的規模對德王府進行改建。
“工部以為:‘城中空地有限,后日宗支繁衍無窮,止合照崇王府第丈尺為之增益。倉庫、馬廄仍構于墻內,而留城中空地以備他日之用。其寢宮卑濕,則計工改造?!瘡闹?。”(《明憲宗實錄》)
崇王之國前獲得秀王和周藩順陽王一親王、一郡王的遺產,而德王獲得的是齊王和漢王兩家親王的遺產。
弘治十三年(1500年)二月,朱見澤請求朝廷賜予河南歸德州等處黃河退灘地二十余里,戶部在反對之時提到,崇藩名下的莊田數額為二千五百余頃。
“乙酉朔,崇王見澤奏乞河南歸德州等處黃河退灘地二十余里。下戶部議。尚書周經等言:‘崇王歲有常祿萬石,又有先帝賜地二千五百余頃。今河南連年告災,修造府第勞瘁萬狀,前地皆軍民佃種輸稅之數,若歸王府,彼將何以為生?況宗藩日盛,若皆相效陳乞,朝廷何以應之?’上命巡撫等官查勘以聞。”
戶部明言這些田地,屬于已經登記在冊,照章納稅的有主之地。有弘治二年(1489年)徽王朱見沛求取歸德等州無糧地這個前例在,從明孝宗的反應來看,崇王最終難以獲得所求田地。
而德王名下的莊田沒有萬頃也有八九千頃,單單白云湖一處就高達一千三百多頃。數量之多,遠非朱見澤能比。
明代親王妃金冊
此外朱見澤的婚禮,與他作為當朝皇帝唯一胞弟的身份相比,顯得有些寒酸。
成化七年(1471年)二月,17歲的崇王成婚,王妃為武功左衛軍余余信之女余氏。所謂軍余,指沒有取得正式軍籍的士卒,可見地位之低??紤]到王妃家的地位太低,余信如同坐火箭般的被提拔了南城兵馬指揮。明朝很多親王妃的娘家為兵馬指揮,估計有一部分也屬于突擊提拔。
只不過這位余王妃命不太好,成婚才四年就撒手人寰,且沒有留下嫡子。為此朝廷不得不又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冊封陳州衛指揮李現弟李巏之女為崇王繼妃。李氏沒有獲得傳制遣使冊封的待遇,改由王府派人前來領取金冊冠服。
“(六月)戊戌,禮部言:‘崇王奏,選繼妃已擇陳州衛指揮李現弟巏之女,乞賜冊命冠服。今擬如各王繼妃舊例,告廟、傳制、遣使冊封,或止如淮王繼妃事例,不遣冊使,聽王遣官來領金冊冠服?’命依淮王例行之。”(《明憲宗實錄》)
欲為母親盡孝而不可得
正所謂“母子,天性也。母思其子,慈也。子思其母。孝也。故母子為三綱之首,慈孝乃百行之原。”(鄭光祖雜劇《醉思鄉王粲登樓》)
明憲宗在位之時,雖然圣慈仁壽皇太后周氏與萬貴妃婆媳關系不睦,但皇帝事母極孝,史書稱他“五日一朝,燕享必親”,對太后的要求幾乎無所不從,唯恐惹太后不悅。因此崇王朱見澤雖然思念母親,可礙于藩王不得進京的潛規則,只得將這份思念之情藏與心間。可隨著大哥駕崩,侄子上位,作為太皇太后唯一在世的兒子,他覺得自己必須站出來盡孝。
周太皇太后生于宣德五年(1430年)十月十四。弘治二年(1489年),恰逢太皇太后六十大壽,朱見澤上疏朝廷,請求準許他赴京為母親賀壽。為達成目的,他不僅一開年就打申請,還打出十六年未定省晨昏的親情牌,并援引叔祖襄王朱瞻墡(音shan)的事例為自己作注腳。結果被禮部以汝寧府受災,需崇王鎮守為由,輕飄飄的打發了。
“(三月)壬戌,詔免崇王見澤來朝。王,太皇太后子也,自以之國十六年久違定省,欲援襄王例來朝。禮部言:王國地方災傷,宜慎守封疆,未可輕動,恐貽他患。”(《明孝宗實錄》)
孝肅周皇后劇照
弘治七年(1494年),年過花甲的太皇太后身體違豫,以那個年代醫療水平,搞不好會就此去了。是以朱見澤聽聞母親患病,立馬上疏朝廷,請求準許他赴京問安。禮部再次祭出災害牌,表示現如今“各處災傷,人民窮困”,正需“上下交修,慎守封疆”,崇王不宜輕動,何況太皇太后已然康復,崇王若因跋涉而染病反而不美。
不過這次明孝宗明顯是希望皇叔能赴京看一眼祖母,故在禮部提出反對后,又下令擴大集議范圍。然而由英國公張懋領銜,諸臣會議之后得出的結論與禮部相同。不得已,明孝宗只能下旨,讓崇王不必進京。
崇王朱見澤思念母親的同時,太皇太后也在思念這個唯一在世的兒子。既然兒子多次打報告都沒能成行,那就由她出面召喚兒子前來。
弘治八年(1495年),周太皇太后對大孫子表示,自己年事已高,想要見一見小兒子崇王。對祖母一向孝順的明孝宗非常重視,他清楚在要求宗室好好呆在藩地做“宅男”的潛規則之下,朝野上下必然不會同意讓崇王進京。故決定先宰后奏,私下派出人員疾馳汝寧,召朱見澤進京。同時讓司禮監太監韋泰傳諭內閣,讓他們比照襄王進京事例,制定相關禮儀,做好迎接崇王的準備。
以內閣首輔徐溥為首的朝臣得知此事,頓時炸了鍋,紛紛上疏抗辯。為打消皇帝召崇王進京的念頭,先是贊美太皇太后的圣慈、皇上的圣孝,并表示這是“天理人情之至”,隨即話頭一轉,扯出一大堆“但是”。
一、聲稱親王奉旨入朝并非常例。表示襄王入朝是在英宗皇帝復位之后,情況特殊,不可援引為例。
二、要求太皇太后、皇帝分清公理和私情,不要因私廢公。為此以明憲宗在位期間不召崇王進京作注腳。
三、繼續拿天災說事,稱現下“國用繁重,府庫未充,天災流行,民力已竭”,在這種情況下讓崇王赴京,會對加重沿途百姓的負擔,貽害地方。
四、表示此例一開,會讓天下藩王群起而效之,事關親親之誼,到時會陷入進退兩難之中。
《皇明祖訓》
其實就藩親王不得入朝本身就是個偽命題。明前期,親王有定期赴京朝覲的相關制度,明太祖還特地在《皇明祖訓》中給予了強調。
“凡親王每歲朝覲,不許一時同至,務要一王來朝,還國無虞,信報別王,方許來朝。諸王不拘歲月,自長至幼,以嫡先至;嫡者朝畢,方及庶者,亦分長幼而至,周而復始,毋得失序。”(《皇明祖訓·禮儀》)
只是由藩王起家的太宗系諸帝忌憚手握重兵的藩王,厲行削藩,才將藩王享有的包括定期朝覲在內的權力都給削沒了。即便如此永樂朝和洪熙朝,藩王依然享有朝覲的權力,限制藩王朝覲始于宣德朝,成化朝以后完全被禁止。可這屬于上不得臺面的潛規則,從來沒有皇帝在此事上正式下旨推翻太祖皇帝的規定。故理論上藩王依然享有朝覲的權力,這也是歷代皇帝在位期間,都有藩王請求朝覲的根源所在。不成想,弘治朝的重臣竟然堂而皇之的將此事推到了臺面上,以此反對皇帝召崇王進京。
更過分的是,明英宗在位期間,襄王朱瞻墡明明有過兩次赴京的經歷。其中第一次發生于正統七年(1442年)十二月,為給母親誠孝張皇后奔喪;第二次發生于天順元年(1457年)四月,因為明代宗病重期間,有人提議一但皇帝不豫就擁立襄王世子朱祁鏞為帝,故明英宗復辟后召襄皇叔進京,以冰釋前嫌修復雙方的關系。朝臣們卻放著相類似的第一次不提,故意拿第二次做文章。
面對洶洶輿情,經過數日的思量,明孝宗最終決定收回圣命,再次派出使者讓朱見澤不得進京。
“疏上越四日,上乃降旨曰:‘朕將各官前后剴切之情具達于圣祖母,已得命,免王來矣?!?/strong>”(《明孝宗實錄》)
疊遭數次打擊,圣慈仁壽皇太后周氏與崇王朱見澤母子倆,終于歇了母子相見之心。此后十余年里,不再提崇王進京之事。
阿越說
弘治十七年(1504年)三月初一,圣慈仁壽太皇太后周氏駕崩,享年75歲。禮部召集群臣商議太皇太后謚號時,認為她勞苦功高應當附帝謚,上尊謚曰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成圣?;屎?,結果明孝宗認為太皇太后不是元后,甚至連繼后都不是,故不當附帝謚,而應如其生母孝穆紀皇后一般。最終,禮部所上尊謚之中的“純”字被拿掉,改為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成圣太皇太后。
《明實錄》記載孝肅周皇后彌留之際,留下遺詔讓小兒子朱見澤無需奔喪。
“皇帝以萬幾為念,毋得過哀,成服三日后即聽政。郊社、宗廟百神之祀,皆不可廢。中外臣民之家,音樂嫁娶皆不必禁。崇王等王,及諸宗室親王,各守藩屏,免赴喪,但遣人進香。在外文武衙門并免進香。其遵行毋違,予言不再。”(《明孝宗實錄》)
弘治十八年(1505年)七月二十三,剛升格為皇叔祖沒幾個月的崇王朱見澤薨逝,在位49年,享年51歲,朝廷賜謚曰簡。崇簡王朱見澤在母親去世后很快追隨而去,估計與長期淤積于心間的對母親的思念頗有關系,也與母親去世后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痛心情息息相關。不過對明朝朝野而言,藩王老老實實地待在藩地當宅男才是政治正確,至于他會不會因此郁郁而終,誰關心呢!
康熙劇照
明亡之后,卻有人為朱見澤打抱不平。康熙皇帝針對此事,就曾對明史館諸臣瘋狂吐槽:明朝這些大臣太過啦,嘴里喊著要以孝治天下,要皇帝敦睦親族,結果藩王就藩之后,就脅迫皇帝不能對其進行召見,如此如何讓皇帝做到家族和睦?
“弘治中,太后思念崇王,欲令入朝。此亦情理之至常,且所封之地,初不甚遠,而一時大臣及科道官員交章爭執,以為不可。至云,人民騷擾,國勢動搖。時已有旨召崇王矣,竟因人言而止。夫《書》言以親九族,九族既睦。若藩王就封,必不可召見,則自古帝王所云睦族之道謂何?”《圣祖仁皇帝御制文·諭修明史諸臣》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么吊詭。
相關文章
秀懷王朱見澍:第一位生于南內的皇子,第一個歸葬北京的就藩親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