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5日,世界最大的一節課(World's Largest Lesson,WLL)[1]發布教育變革調查報告。該調查報告覆蓋全球150個國家,并且考慮了來自不同社會進步指數(Social Progress Index)[2]、公私立學校、城鄉學校以及不同性別等代表的均衡,最終有37000名7-19歲學生接受了調查。該項調查持續6個月,從2022年6月開始到2023年1月24日國際教育日結束。
該調查詢問了孩子們對教育的看法,以及他們希望看到哪些改變。他們的回答表明,他們對教育的目的、未來的期望以及如何實現變革有著強烈的感受和觀點。因此,該調查認為,“如果我們要在2030年之前實現全球目標4-優質教育,就需要采取緊急行動,而變革必須從聽取受影響最大的群體——兒童和青年——的意見開始。”
這一結論也得到了被調查學生的認同。例如,“WLL青年建議小組”(World’s Largest Lesson Youth Advisory Panel,由來自12個國家11-14歲的14名學生組成)在致教育領導的信中就寫道:“從世界各地來看,我們對變革的呼吁驚人地相似——我們想要學習更多實用技能,從學習如何編程和分析數據,到如何照顧我們的心理健康和保護我們的地球。”“教育是全球目標的核心,如果每個兒童都得不到優質教育,這些目標就無法實現。我們敦促您閱讀這份報告,思考其中的發現,并走出去通過傾聽您所在學校、地區和國家的學生來收集數據?!薄敖逃兏锏臅r機已到,您還在等什么?”
有關該報告的一些主要調查結果如下:
1.大部分學生很高興回到學校
調查顯示,80%的學生已經回到線下上課,7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很高興在學校關閉后回到學校,74%的表示他們在學校關閉期間想念其他人。
但有近三分之一(3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回到學校后感到焦慮。進一步還發現,這些學生中盡管有76%的表示在學校關閉期間想念其他人,但他們中接近一半(44%)認為因為學校關閉而落后于他人,并且他們中42%的更喜歡在家學習。
另外,數據也強化了落后感與回到學校后焦慮之間的關系。在那些認為自己落后于同齡人的學生中,更多的人對回到學校感到焦慮(48%vs33%)。
從國別來看,美國、英國、巴基斯坦和尼日利亞分別有20%、27%、28%、42%的孩子說他們在家學習更開心。
2.沒有自己學習設備的學生最高興回到學校
調查顯示,沒有自己的設備的孩子更很高興回到學校(85%),也更想念和其他人在一起(78%)。
另外,生活在社會進步指數(SPI)中位數以下的孩子有39%的表示因學校關閉而落后同學,而生活在社會進步指數(SPI)中位數以上的孩子,這一比例則僅為19%。調查還顯示,社會進步較高的國家中84%的學生有自己的學習設備,而較低的國家中只有59%的表示有。
3.學生們一致認為在小組中一起學習有助于更好學習
對于“我在……時學習最好”這個問題的首選學習方式的回答,調查顯示排在第一位的是“與他人在一個小組中一起學習”(48%),排在第二位的是“坐著聽老師講課”(46%),排在第三位的是“富有創造性和趣味性”(42%)。
然而在不同社會進步指數國家的孩子,在這一問題的回答上,優先次序卻有所不同,其中生活在社會進步指數中位數以下國家的孩子,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坐著聽老師講課”、“在一個小組中一起學習”、“獨自一人”;而生活在社會進步指數中位數以上國家的孩子,首選的是“在一個小組中一起學習”和“富有創造性和趣味性”,然后是“坐著聽老師講課”和“制作和實驗”。
4.并非所有學生認為他們正在學習他們需要的東西
調查顯示,在數據分析和使用的學習上,有14%的表示一點也沒有學,有41%的表示還不夠;在如何管理金錢和預算的學習上,有59%的表示學習的不夠(或根本沒有);在數字技能(如編程)的學習上,有41%的表示還不夠,20%的表示一點也沒有學。
在理解不同文化或保護地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學習上,有42%的回答說不夠或一點也沒有;另外,44%的學生認為他們對如何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學習不夠或根本沒有。
從不同國家來看,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差異很大,例如美國孩子中分別有70%、52%、71%、51%的認為沒有足夠學習或根本沒有學習數字技能、數據分析與使用、管理金錢與預算、保護地球與應對氣候變化,而印度在這幾項上的回答都是認為已經足夠。
5.擁有好的職業是上學的主要原因
調查顯示,在問及為何上學時,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是“擁有好的職業”(30%),其次為享受學習(24%),第三位的為理解我是誰(14%)。其中選擇擁有好的職業的比例公立學校孩子(33%)比私立學校孩子(28%)高;另外,來自社會進步指數較高的國家的孩子選擇這一目的比例更高(高于中位數的選擇比例為36%,而低于中位數的則為28%)。
對于大人為何要他們上學,有40%的認為是為了擁有好的職業。
6.實踐技能是學生最為關注的學校學習目的
對于對學校目的看法,該調查采取的是開放式回答。結果顯示,學生們提到最多的一個詞是“學習”,并表現為一種積極的態度。在有負面情緒的地方,調查發現學生們說教育應該是學習而不是考試,教他們生活技能,改變他們認為過時的課程。
對于學習,獲得實踐技能(practical skills attainment)是學生們最為關心的,開放回答中有48%的受訪者提到學習一項新技能。如:“教人們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但也要如何創造和發現新知識”或“學習如何在現實世界中生活”。
其次提到最多的就是信息獲?。?6%),如學生們這么寫道:“學習新事物并弄清楚當你被扔進現實世界時如何管理”和“教育人們了解世界和人類問題,使他們能夠更負責任地生活,并使生活變得更好”。
孩子們也會談論知識獲得(15%),也就是學習新知識,如“給我一個優質的教育”這句話經常出現,只是表達方式不同。
9%的孩子認為理解他人也應該是他們教育的主要目的,如回答中有這樣的表述:“理解并創造更具適應性和接受性的人類”。
這幾項與學生在問題“如果你能改變你的教育中的一件事,你會改變什么”上的回答基本一致。例如,33%學生希望改變的是獲得實用技能,21%的希望改變信息獲取,18%的希望改變知識獲得。
7.學生最想和朋友一起來改變他們的教育
調查顯示,就學生愿意和誰一起改變他們的教育,排在第一位的是與朋友和其他年輕人(62%),排在第二位的是老師(55%)。不過在不同社會發展進步指數的國家,學生的回答略有差異。例如,來自社會進步程度較高(中位數以上)國家的兒童最喜歡與朋友和其他年輕人合作(有63%選擇),而來自社會進步程度較低(中位數以下)國家的兒童最喜歡與教師合作(有52%選擇)。另外,來自社會進步程度低的國家的兒童選擇的第三最多項“與政府和政治家一起”的比例為38%,而社會進步程度較高國家選擇該項的比例為28%,并且是這些國家兒童選擇最少的一項。
8.學生認為他們推動教育變革所需要的最重要技能是勇氣和決心
在問及是否為改善學校的教育做出了貢獻,調查顯示35%的學生選擇了“是的,一直都是”,26%的選擇“只是有時”,20%的選擇“沒有,但我愿意”,11%的選擇了“如果我嘗試的話,也沒人聽我的”。
從國別來看,來自社會進步較低國家的40%兒童表示,他們“一直”都在為學校的教育做出貢獻,而當受訪者來自社會進步較高的國家時,這一數字下降到23%。
在積極參與教育變革所需的技能方面,調查顯示32%的認為他們需要的最重要的技能是勇氣和決心,排在第一位。大多數學生表示他們正在學習這些技能(59%),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41%的學生在“我不知道”和“沒有”之間)。
報告最后指出,該調查表明在全球各地,兒童和年輕人都有他們想要分享的關于教育對他們意味著什么以及他們將如何改變教育的思考、意見和想法。
作為教育領導,現在是時候與學校的孩子們就他們的教育進行定期的、公開的對話了?,F在是時候傾聽他們的想法,并在尋求建立和發展新的教育政策和課程更新時考慮他們的觀點。
作為教育系統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學生有權暢所欲言,并被傾聽。以這種方式被賦予權力的學生將更有參與感,他們的見解將變得越來越有價值。
注釋:
[1] 世界最大的一節課(World's Largest Lesson,WLL)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于2015年與Project Everyone合作發起的一項全球倡議,并在UNESCO的支持下讓兒童參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Project Everyone是一家非盈利機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宣傳和外展全球合作伙伴。有關世界最大的一節課和Project Everyone的詳細信息可分別參閱官網https://worldslargestlesson.globalgoals.org/和https://www.project-everyone.org/。
[2] 社會進步指數(Social Progress Index)是衡量一個社會為人們提供他們真正關心的東西的程度,由總部位于華盛頓特區的全球性非營利組織Social Progress Imperative開發,2022年對169個國家或地區進行了排名,結果顯示挪威排名第一,丹麥排第二,芬蘭排第三,具體詳見官網:https://www.socialprogress.org/
(本文由中國教科院比較教育研究所張永軍編譯,圖片來自于報告原文,視頻來自官網。由于編者水平有限,難免有錯誤,請以原文為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直接從官網下載該報告。也可以在本公眾號后臺發送“教育變革調研”打包下載本文所涉及的全部文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