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灣村原來就叫穽底村,處在大山深處,山大溝深,人居分散,是一個由二十六七個小自然莊組成的一個行政村。人口比較集中一點的地方就是穽底莊,新農村建設后,把原來分散居住的村民大都集中到了穽底莊,住進了漂亮的小區樓房。
舊時候,穽底村先人開鑿的井谷筒山道曾一度成為晉豫兩省間商旅來往的重要通道。商旅行人匆匆走過幾百年,留下了這樣的民諺:“上到伸南崗,眺見穽底莊,東頭奶奶廟,西頭觀音堂,兩頭兩股水,中間是官房”。說的就是穽底莊的格局,現在也基本還是這樣保留著。
穽底莊不大,從東到西一條光滑的青石板街道大約不足300米。東頭的奶奶廟其實是一座進出村莊的閣,兩層建筑,一層是東西走向的石頭砌筑起來的單孔券洞,供往來行人馱隊進出;二層是三間單檐硬山頂建筑,供奉著媧皇圣母,被人尊稱為老奶奶。
奶奶廟大名應該是媧皇圣母廟,現存建筑是晚清建筑。保留的石碑中有清咸豐十一年(1861)的重修碑,中說“穽底村舊有媧媓宮三楹,時遠年深”,并未載明初創于什么年代。從另一通碑文得知,在三十年后的光緒二十年(1894)又進行了增修改建,大約就成了現在看到的格局。
西頭觀音堂不知道在什么時間已毀,現在看到的完全是一個新建筑,不過門前豎著的石碑卻是老碑。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和光緒十六年(1890)重修觀音堂碑,也只言年久重修,未見初創時間。
穽底的官房早已改造得沒有原來的模樣,不過長流水仍然日夜奔忙。時間就這樣不知不覺的過著,東來西往的行人在這條晉豫古道上也這樣走著。
1941年4月20日,一股侵略者千余人的部隊也走上了這條古道,他們是從西來往東而去,準備到河南林縣集結,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侵略者耀武揚威的走進井谷筒后,我抗日軍民聯手發動了一場滾石戰。兵民們埋伏在井谷筒上的山頭,將巨石推下,敵軍如無頭蒼蠅,東竄西跳,自相踐踏,連滾帶爬,向谷底逃竄。
井谷筒阻擊戰砸死日軍40多名,擊傷甚多。太行軍區在《戰報》上將此戰役譽為“民兵自覺運用游擊戰術主動擊敵的光輝范例”,并通令嘉獎。一年之后,還是在穽底村,我抗日部隊的一支文藝小分隊在這里遭遇了侵略者掃蕩,損失慘重。
1942年6月26日,太行山劇團的部分隊員繞道河南林縣往平順轉移,走到穽底村時同前來“掃蕩”的日軍遭遇,被日軍圍堵在了村里,敵人高喊“抓活的”。隊員們在著名詩人、畫家阮章競先生的帶領下勇敢地沖開敵人的包圍,縱身躍進穽底的高瀑深潭。敵人惱羞成怒,朝水里的抗日戰士亂槍掃射。
多名隊員不會游泳,也沒有絲毫顧慮,奮勇跳水,因槍傷、水淹,章杰儒、陳九金、王藝人等六名同志英勇犧牲,阮章競、夏洪飛等八九名同志遭受傷槍、摔傷。事后穽底村的老百姓在河道里找到了三具遺體,進行了妥善安葬,另外幾人遺體都隨水漂流,不知到了什么地方。
許多年以后,阮章競先生重上太行山,回憶起那場穽底遭遇戰,都是那樣的驚心動魄。太行山劇團的幸存者們永遠忘不了發生在穽底村的這起慘案,穽底也不會忘記為了民族解放而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先輩。在先輩們犧牲精神的感召下,穽底村老百姓一方面奮起抗敵,一方面發展生產。
1943年,穽底村響應黨的“組織起來,發展生產”號召,籌集8萬元邊幣辦起了合作社。經理張金成靠著一條扁擔兩條腿,冒著生命危險,沖破敵人的重重封鎖,把群眾支援前線的物品,一擔擔送到前線,又把群眾生產和生活所需的物品從敵占區挑回根據地。
1945年,張金成擴大合作社生產經營范圍,一是組織村民上山采黑葉(制靛原料),賣到外地,增加收入;二是組織婦女紡花成線,用線換布,賣布掙錢;三是組織勞力挑起扁擔搞運輸,農副產品調運及時,群眾生產生活資料充足。平順縣政府嘉獎張金成為合作社頭等英雄,并譽為農村合作社的方向。
1946年11月7日,《人民日報》第二版刊登了他的事跡。1964年,評為山西省財貿系統“勞模”。1970年,應邀赴北京出席了國慶宴會,受到了中央領導的接見。1980年,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授予他“勞模”金質獎章。1982年2月,他出席了山西省先進集體、勞動模范會議。
一挑扁擔,走鄉串戶;白天下鄉售貨,晚上門市營業。如此,張金成一堅持就是許多年。為什么堅持挑著扁擔走鄉串戶許多年?很多人不理解。那是沒辦法的辦法。一是穽底村二百余戶分散在二十七個山莊窩鋪,老百姓購物非常不便;二是穽底村到石窯灘鄉政府除了幾輩子前開出的山道,根本就沒有個正經路。
尋找出路,也是尋找生路,穽底村老百姓發揚了先輩們不怕犧牲的精神,硬是在懸崖峭壁間開出了一條掛壁公路。
公路通,百業興。掛壁公路通車后,養在深閨的穽底美景一朝驚艷世界,經過整體改造,神龍灣村把原來人跡罕至的山溝打造成了美麗的“天瀑峽風景區”。四面八方游客紛紛涌入,給大山深處的封閉村落帶來了新的發展希望,農家旅社、農家超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七八十家,還誕生運輸專業戶三十余戶,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飯,賺上了旅游錢。
游人越來越多,煩惱也越來越多,景區功能缺陷,接待能力不足,景區規劃不專業,缺乏市場營銷理念等種種問題凸顯。2015年3月,神龍灣景區與長春歐亞集團成功簽約旅游資源整合項目,總投資達到10億元,對整個景區包括景點規劃、市場營銷在內進行規范化運作。
歐亞集團進駐后,各種施工機械隨即進場,展開了大規模的景區改造。原先三兩戶的小山莊,被改造成了歐亞旅游小鎮,各種功能齊全,接待能力大大提升。只是,原始淳樸的穽底村石碾石磨石板房的農家風光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鱗次櫛比裝修豪華的樓房一排排,就好像母雞突然變成了鳳凰,村姑秒變艷女郎。
今天,神龍灣村的原始風貌越來越少了,把自己徹徹底底變成了一種旅游產品,是好是壞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下一篇文章我們可以重點交流這個問題。
奮斗鑄就輝煌,實干贏得未來。重要的是,神龍灣村通過自己的奮斗、實干,在吃上旅游飯后徹底改變了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了整體脫貧。老百姓富裕了,生活質量大大提高,幸福感滿滿,這不就足夠了嗎?
附:1947年5月5日《人民日報》第二版關于“穽底村”的報道
19470505平順阱底村男女齊加油 三天完成谷地下種
專欄:平順阱底村男女齊加油 三天完成谷地下種
【本報太行三日電】平順七區阱底村,于上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三天中將四百二十畝谷地全部下種。該村共一百三十五戶,地一千二百七十六畝,男全勞力參軍走了十個,參戰又走了三十七個外,只剩了三十九個,每人平均種地三十畝。起初大家都認為今年勞力太缺,不能深耕細作了,甚至不能保險全部種上。合作英雄張金成和村長、政治主任發現了這些思想后,就召開群眾會討論:決定把一百個女全勞力,五十七個半勞力和兒童也都組織到互助組中來。按全村地理情況分成三個互助大隊,訂出下種計劃,突擊下種。那一大隊先種完,再幫助其他隊種,大塊地下種由牲口拉,兒童牽牲口,小塊地男人搖耬,由女人拉耬,女人會犁地的捉犁,騰出男勞力和畜力耙地、送糞,這樣做法大家情緒很高,三天中把全村四百二十畝谷地種完啦。在下種中婦女們表現最積極,王雪則已四十二歲了,她除趕的兩個牲口一天犁三畝地外,還要起早搭黑紡一兩線。婦救主席楊金花白天幫男人拉耬,抽空還紡三兩花。地種完后,互助組長謝滿倉高興的說:“沒上地前,我光發愁種不過來,誰知大家都動手,三天就種完了。”這次下種共節省了男女勞力工一百一十二個。
小編微信:jdn0355,歡迎添加,探討晉東南地區有關問題,或添加關注本公眾號投稿郵箱:jdn0355@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