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一些俗語,乍一看,與現實生活的風俗極不相符,是不是搞錯了,沒有這樣的俗語?
“掃墓不過三代,上墳不過未時”,就是這樣一句農村俗語。
我國很多村莊,歷史都在數百年以上,上千年的村莊也有不少。有村莊,也就有人生活,就會有新的生命不斷出生,老人不斷離世。
老人離世后的歸屬就是墓地,因此,有村莊的地方必定有墓地。如果一個姓氏或家族世代居住在這個村莊,那他們墓地的歷史與村莊的歷史一樣長。
姓氏或家族都有始祖,但始祖有兩種,一種是姓氏或大家族的總始祖,另一種是支派始祖,甚至小到一個村莊的第一代也稱始祖。
因此,在農村,姓氏或家族不僅給本地的始祖掃墓,還要給原籍地的始祖掃墓,始祖以下的嫡系祖先也同樣要掃墓。
這些祖先墳墓,一般都在十代或數十代以上。很明顯,這與“掃墓不過三代”的說法截然不同。
至于掃墓的時間,比如清明掃墓,清明期間,農村大多已進入春耕季節,只要夜幕未降臨,就會在農忙之中抽時間去掃墓。
實際上,很多村莊的墓地就在村莊附近,又因家里的祖墳太多,很多農家為了不耽誤農村,把“祭掃”分開。
春分過后不久,有一些人就開始到墳地砍青,也就是把墳頭的柴草砍掉,每天擠出一點時間砍幾座墳,也就不管什么時辰,只要太陽沒有落山,就可以砍青。
到了臨近清明,墳頭上的青也砍完了,再到墓地集中祭祀。如此,“上墳不過未時”的說法,在農村也是不合理的。
那么,農村為什么還會有這種說呢?這主要是掃墓的方式的不同,其中的講究也有所不同。
農村姓氏或家族(注:在農村,因歷史原因,有些家族有兩個以上的姓氏)比較集中的村莊,或者相鄰的數個村莊,把掃墓分為兩種,即公祭和私祭,也稱公掃和私掃。
我們家鄉把掃墓叫掛青,也就有掛公青和掛私青兩種方式。這里以我們家鄉為例來說明。
所謂“掛私青”比較簡單,過去農村習慣把三代內的人,稱之為一家人。這些人不管是一起去掛青,還是單個的家庭去掛青,都稱之為“掛私青”。
所謂“掛公青”就要復雜一些,大到數省的姓氏一起掃墓,小到一個地方數村姓氏一起掃墓,或者一個村的一個姓氏,一個村某支派、村中支派中的支派一起掃墓,稱之為“掛公青”。
因為農村普遍有這些傳統習俗的存在,農家“掛私青”的時候,只給三代以內的先人墳墓祭掃,三代以上先人的墳墓祭掃,則要用“掛公青”的方式祭掃。
因此,“掃墓不過三代”這句話,并不是說只祭掃三代內先人的墳墓,而是超過了三代的先人墳墓就不要去祭掃了。
我國傳統文化中講究“慎終追遠”,意思是說,在慎重地對待父母的喪事的同時,也要虔誠地祭祀祖先。
這里的“追遠”,指虔誠地祭祀祖先,而祖先肯定不是指三代以內的先人。祖先既指有墳墓,或者有家譜記載的先人,也指沒有墳墓,或者沒有家譜記載的先人。掃墓,又稱為祭掃,也就是清掃掉墳墓的柴草,然后祭祀先人。
比如,直到現在,按照傳統習俗,每逢清明,我國民間都要對被尊為中華民族始祖的黃帝陵和炎帝陵進行公祭。很多姓氏,在清明期間也對自己的始祖的墳墓進行祭掃。
現在有一些人把“掃墓不過三代”這句話,主觀的臆想為:祖先的墳墓過了三代后,就不管后人了,也就沒有必要去祭掃了。
舊時農村,由于社會落后和封閉,人們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較低,也就比較迷信。那時的民眾都沒有這種說法,而在現代人們文化層普遍指高,社會和科學高度發達,卻有這種荒謬的說法,實在不應該。
至于“上墳不過未時”,在農村,不同的地方,風俗不同,說法也有差異,主要有以下兩種風俗。
一是“掛公青”要“吃掛青飯”的習俗。在湖南和貴州等地的一些農村,“掛公青”時,要到墳地做一頓午飯,參加吃這頓飯的人叫吃“墳頭飯”,也叫“吃掛青飯”。
在過去農村,一般早、中、晚三餐比城里的晚一些,早飯在9點到10點,午飯在2點到3點,晚飯在夜幕降臨前后。
“未時”指下午1時至下午3時,如果掃墓祭祀時間超過了“未時”,也就是超過了午飯時間,就是對祖先的不敬,因此,也就有了“上墳不過未時”。
二是一些地方的傳統習慣。在一些地方,對上墳祭掃有時間上的要求,限定在“未時”。這是長久以來形成的傳統習慣。
實際上,類似民俗活動中限制時間的傳統習慣,在一些地方也同樣存在。比如,湖北湖南的一些農村,春節拜年的時間限定在上午,到了下午就不能給別人拜年。
總而言之,我們對過去一些農村俗語,要結合各地民俗風俗進行解讀,才能正確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