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新會陳皮具有健脾行氣、理氣降逆、調中開胃、燥濕化痰等之功,是對付“呼吸系統(tǒng)”問題的好家伙。不過也有很多讀者表示,自己的陳皮吃了非但沒有上述作用,而且喉嚨是越吃越不舒服的反應。
老李對此就納悶了,吃個新會陳皮也不至于把“喉嚨”都搭進去吧?于是趕緊讓朋友發(fā)來看看他吃的是何方的陳皮,看看到底是“人”的問題,還是“陳皮”本身有問題?
原來,這是朋友自己在P夕夕上購回來的新會陳皮。當然價格也不貴,十五年的陳皮也就百元左右一斤。顯然,其陳皮起到“反作用”的真相,就是吃了“假陳皮”罷了。但朋友不服啊,說起拼夕夕回來的陳皮,也有果味,也有刺激酸爽的口感,泡水也有深的顏色(如下圖)。
充斥在朋友圈的“陳皮廣告”,建議大家遠離
為什么工藝陳皮(造舊陳皮)也有“果香味”的?為什么常吃造舊的陳皮后會感覺口干舌燥呢?
首先一點得明確的是“工藝皮≠陳皮”。
“陳皮”二字是有清晰含義的:陳,即陳化,動詞,是中藥材存放、制作過程的一種常用方法?!瓣惼ぁ笨勺鳛橐晃墩{味品,也可作為一味中藥,其從柑皮經(jīng)過曬制后陳化或者其他炮制手段,并經(jīng)過陳化數(shù)年后制成的果皮,才能稱之為陳皮,才有止咳化痰、理氣潤肺之效果。
而工藝皮,是當前人為加熱、加濕、加速烘干等手段造舊陳皮,經(jīng)過加速陳化后的柑皮,其外觀可以達到“陳皮”的樣貌,但成分卻大打折扣(幾乎沒有),只能稱之為“干柑皮”。
本期內容老李將集合陳皮陳化以及其相關的知識點,解析“工藝皮無效果”的若干觀點。
工藝皮
一、什么樣的“陳皮”,才可達到預期食用效果?
在我國傳統(tǒng)的食物和中藥領域內,都有著“陳”的概念,例如釀酒、藏茶以及陳放的中藥材等等,都是“陳”的概念。
而中藥材中的“陳”,又以“六陳”最為知名,即陳皮、半夏、枳殼、麻黃、狼毒、吳茱萸等六種通過陳放來達到預期效果的中藥。
總的來說,“陳”是一種制作、保管中藥材的方法之一。
中藥材“積殼”
以中藥材的保存條件為例,不少中藥材在貯存過程中,會受到外界的溫度和相對濕度的影響,從而直接或者間接影響了效用(變強或者變弱)。
一般情況下,中藥材的常溫(15攝氏度~20攝氏度)條件下保存,其藥性是會比較穩(wěn)定,但隨著溫度的升高或者降低,藥材里面的物理、化學、生物等相互影響變化,均可能波動。
例如溫度高、濕度大的夏天,某些中藥材就會出現(xiàn)蛀蟲(溫度在20攝氏度-35攝氏度,相對濕度70%~80%,其自身的含水量會達到13%以上時)、霉變(溫度在20攝氏度~35攝氏度,相對濕度75%以上,其自身的含水量達到15%以上時)、滲油、變色、散味等情況。
而“陳皮”,也是作為中藥的一種,其陳化過程,也當屬傳統(tǒng)中藥材的陳化過程。
陳皮的陳化過程,歸根到底就是“緩慢氧化”的過程,而沒有經(jīng)過“陳化”的柑皮,先不論是不是新會柑皮還是其他產(chǎn)地的柑皮,都不可能具備“陳皮”本身需要的化學成分,僅僅是一片果皮而已。
2017年自然新化的新會陳皮(斷皮)
二、工藝陳皮,“有味”卻是“無效”的
市面上大部分采用機器烘干或者加速陳化的果皮,外觀上跟傳統(tǒng)生曬陳皮相近,但其本質功效上卻截然不同。
目前這類“工藝造假陳皮”大多采用最新的“高溫高濕工藝法”速成陳化的——用噴霧(混入香精噴曬)、高溫(高于65度),噴灑淋水后用濕布、濕麻袋等濕物遮蓋等辦法,使陳皮與水份直接接觸。當外部的水分慢慢滲入陳皮內部時,通過加溫就可以達到加速陳化的效果,最后以烘干機干燥。
這樣的工藝是利用“科技狠活”的形式制造出來的工藝皮,其“果香味”也足,更符合“老陳皮”的外觀,讓很多人直呼上當。
其實,工藝皮的果香味和自然陳化陳皮陳香味,是很好判斷分辨的。
新會柑之青皮柑
一般來說,新會陳皮在不同階段其復合型的香味是會明顯轉化的。
如一到三年的新皮,帶有果皮的酸味和生鮮的桔子皮香,深呼吸一口略嗆,因為皮內的檸檬酸、檸檬苦素等還沒轉化,這時候新皮的果香味特別濃郁——切記,工藝造假的老陳皮,也就是這個新味道,切記!
如三到五年的新會陳皮,已經(jīng)有明顯的“復合香”,即果香和陳香參半,因為里面糖類、揮發(fā)油等開始轉化為醇類和脂類,但這時候還有一點點淡淡的酸味(因為果酸還沒有完全轉化,不會大量聞到),酸味會溶于水,可以在茶湯中微略表現(xiàn)。
如五年到八年的新會陳皮,打開包裝的瞬間,其陳香味道就撲鼻而來,香型明顯而且隨著時間推移更加醇厚,這時候的皮吃起來也絕對不會有果酸的刺激味,更多是“陳香”和“醇香”;老陳皮通常具備了久煮、耐煮的特點,陳皮水湯色琥珀通透,香氣外溢,色不渾濁,是為自然陳化后油脂溶于水的表現(xiàn)。
但如果是“工藝”制作的陳皮,基本只有果皮自身的果皮香味(柑皮自身的味道),這也就是機器烘干過程中,高溫風干時把果皮的油胞中尚未轉化的“揮發(fā)油”烤出來了,這種烘干陳皮具有強烈的“果香味”、“果酸味”,讓很多誤認為就是陳皮的香味。
如果油胞破裂、滲透溢出的果皮,就不具備陳化的意義,無論你放置多少年,香味在揮發(fā)殆盡后,就不會再發(fā)生“化學”層面的陳化。
工藝造舊陳皮 VS 自然陳化陳皮
三、工藝陳皮“無收藏價值”,不能做到“越陳越香”
上文說到,一旦經(jīng)過類似“加溫加濕”的柑皮,其揮發(fā)油含量與生曬陳化陳皮相比,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尤其是熟制、烘干的陳皮,其揮發(fā)油含量遠遠低于生品陳皮。
根據(jù)《新會陳皮的研究與應用》的實驗表明,“熟制”陳皮中,揮發(fā)油的橙皮苷含量 與生品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尤其熟制陳皮的橙皮苷含量降低較多,僅為2.74%,其有效陳分的含量是生制陳皮的8%左右。
陳皮越陳,其味道的改變就越大,這一切都是來自于自身物質的轉換。
在過去多個文章中,老李也常提及新會陳皮一旦經(jīng)過加溫的工藝,必然會導致失去活性,也就是失去了陳化的物質基礎(陳皮油脂)。茶枝柑之所以可以成為制作陳皮的首選,就是其油脂物質含量比其他柑橘多,且香型豐盈,具備越陳越香越醇的特性。
曬青皮(拍攝于2022年10月1日)
四、勿貪“小便宜”和“概念皮”,回歸“陳化”的本質才是關鍵
最后老李要說的是,凡“新會品種,新會種植,新會陳化”三大標準的自然陳化的新會陳皮,都是“好的”新會陳皮。
當前陳皮市場復雜,多少外來和造假造舊的陳皮產(chǎn)品,是打著“新會陳皮”名號流通的,仍是“海量”的未知數(shù)。老李不寄望所有人都能安分守己去經(jīng)營,但起碼對新會地區(qū)從事新會陳皮經(jīng)營和柑種植老鄉(xiāng)們能守住這個“底線”。
新會陳皮,三分看皮,七分靠陳。
陳皮,終究是一門傳統(tǒng)功夫,這些年來不少小產(chǎn)區(qū)、村之類的概念陳皮應聲而起,老李不否定這些核心村產(chǎn)區(qū)的價值,但也不過分吹捧這些核心的價值,畢竟豐儉由人,選擇價格合適的、能接受的新會陳皮,就是于你而言之“最好”的。
守住底線,正本清源。
老李認為每一個認真、誠信經(jīng)營新會陳皮的商家、柑農(nóng),都是值得尊重的。在物欲橫流的今天,能守住自己一畝三分地的經(jīng)營者,可能會因為市場的暫時波動而經(jīng)營收入下降,但長遠來看,誠信經(jīng)營必定是獲得消費者長期支持的基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