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七年(1589年)四月十一,45歲左右的德王朱翊錧薨逝,德藩隨即陷入一場內部危機之中。承奉楊進等人素來對德世子朱常(邦清)心懷不滿,私底下又是請巫師作法對世子施以魘魅之術,又是敬獻含有水銀的藥物,甚至在上年十二月縱火焚燒宮室,意圖燒死世子進行換馬。
水銀顆粒
朱翊錧去世后,全面接管王府的德世子,不等楊進等有進一步動作,就搶一步動手,讓楊進的所作所為曝光于光天化日之下。小小宦官膽敢謀害親王繼承人,簡直是活膩彎了。一番調查之后,楊進及其黨羽伏誅,卷入此事的朱翊錧次子安陵王朱常(安清)和三子紀城王朱常澍被革去部分歲祿。
捐祿賑災的賢王
朱常(邦清),一位連名字都無法打全、讀對的宗室,生年不詳,為德定王的嫡長子,生母德定王妃董氏。萬歷元年(1573年)七月,朱常(邦清)被冊立為德世孫,而董氏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十月被冊封為德世子妃,據此推測他應當生于嘉靖四十二年左右。萬歷六年(1578年)四月,朱常(邦清)由德世孫晉封德世子。
萬歷十九年(1591年)四月,明神宗傳制冊封德世子朱常(邦清)為德王,世子妃尹氏為德王妃。朱常(邦清)在位期間約束宗室,關心地方,堪稱賢王。
1、彈劾臨朐(音qu)王朱翊鈝(音yin)
臨朐郡國,是第二代德王德懿王朱祐榕第七子朱厚爔的封國。朱翊鈝為第三代臨朐王,于隆慶六年(1572年)襲爵。他為人暴虐,竟做出辱罵生母臨胊懷莊王妃,多次毆打正妻,逼死嬸母這等惡事。德王出面對其進行約束,他非但不承認錯誤,反而公然對抗。朱常(邦清)因此上疏彈劾,將朱翊鈝的惡行送達皇帝案頭。
濟南千佛山
明神宗聽取左都御史李世達等人的意見,命山東巡撫,巡按等撫按官提審相關人證,以勘核朱翊鈝罪行。
“(萬歷十九年十一月)甲戌……左都御史李世達等覆:‘德王常(邦清)所參奏本府臨胊王翊鈝辱罵親母,兩傷嫡妻,逼死嬸母,及違抗親王。戒諭合咨撫按官拘提人證審究。’從之。”(《明神宗實錄》)
按照常例,朱翊鈝少不得會被判革去爵位,戴冠閑居。但從天啟五年(1625年)他去世時,依然稱呼其為臨朐王,并派人前去主持喪禮來看,受到的懲罰應當不大。
2、捐祿賑災
國內氣象學家研究發現近四千年來,中國曾經歷過四次小冰河期,最后一次為從明朝中期一直持續到清朝中期的明清小冰河期。這期間水旱蝗災頻發。據統計,明朝276年間一共發生過967次蝗災,也就是說明朝平均每年發生三點五次蝗災。明清鼎革時期是小冰河期最活躍的時期,災害更是頻發,面對遍地的災民,朱常(邦清)多次捐祿賑災,活人眾多。
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北直隸、山西、河南、山東四地大災,百姓流離載道啼饑號寒,朱常(邦清)捐米千石賑濟災民。禮部請求加以獎諭。明神宗以其為人向來“謙恭孝義,遵訓守禮”,此次又捐祿賑災,故準建立牌坊給予旌表。
“(八月)壬午……德王(邦清)捐米千石賑饑,全活者眾。禮部請加獎勸。得旨:‘德王謙恭孝義,遵訓守禮,茲又捐米賑荒,益忠愛,可撰敕遣官獎勵。有司備彩幣、羊酒,并立坊扁,以示表異。’”(《明神宗實錄》)
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
德王府前曾有四座高大牌坊,正前的“欽承上命”坊,正后的“世守齊邦”坊,為開國之初樹立,左右兩側分別為“尊訓守禮”坊和“廉恭孝義”坊。這兩座牌坊極有可能就建立于此時,由于手頭沒有乾隆《歷城縣志》等相關地方方志供參考,具體如何不得而知,望知情的網友不嗇告知。
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二月,朝廷再次旌表朱常(邦清)捐祿。此次捐祿所為何事沒有說明,估計不是賑災,就是賑濟宗室。奉命前去宣旨的行人也是歷史名人——天啟朝閹黨“五虎”之首崔呈秀。
當年四月,朱常(邦清)又因捐祿救荒,再次得到朝廷敕賜旌獎。
3、捐祿助餉
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以十三副甲胄起兵的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諸部后,于赫圖阿拉建立“大金”(后金),自立為汗,建元天命。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他發布“七大恨”檄文,誓師討明。
隨著撫順等地接連失陷,明神宗感到事態嚴重,遂派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主持遼東防務大舉興兵進攻后金,最終雙方在撫順以東的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伙房水庫西岸附近)一帶爆發大戰。
薩爾滸之戰示意圖
打仗是需要錢的,可此時明朝財政幾近崩潰,為此不得不加派餉銀200萬兩,這就是明末三餉之中的遼餉。截止明神宗去世的萬歷四十八年,全國除貴州等少數地區外﹐平均每畝土地加征銀九厘﹐計五百二十萬零六十二兩。此前也有過加派田賦的措施,但屬于臨時性政策,事畢即止。可隨著遼東戰事興起,遼餉成為經常性的“歲額”,明朝也因遼餉而被葬送。清初,雖明令廢除明末一切加派,但每畝九厘地的遼餉,卻被并入田賦正項征收。
遼東戰事興起后,各地藩王多有捐祿助餉之舉。萬歷四十七年八月,德王朱常(邦清)捐祿一千兩助餉。天啟二年(1622年)九月,朱常(邦清)又捐助餉銀一千兩。此次捐助餉銀的宗王人數頗多,禮部提議按慣例派員對他們進行旌表,明熹宗朱由校卻表示讓各地前來奏事的官員順手將敕命帶回去,以節省開支。可見此時明朝的財政是個什么狀態。
“上曰:‘各王府捐金助餉,理當專官褒諭。但今驛路煩苦,日議節省。這敕諭免差官,候各府赍奏來附回。仍著該地方官敦致行禮。各藩方急公憂國,當體朕寬紓民力至意。’”(《明熹宗實錄》)
繼任者相繼向清軍投降
崇禎五年(1632年),德王朱常(邦清)薨逝,朝廷賜謚曰端。《明史·諸王表七》稱德端王無嫡子,故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庶長子朱由(木氣土)由廣宗王晉封德世子。按這個記載推算,朱常(邦清)的壽數最少也得六十有七。
德端王去世后,襲爵的不是世子朱由(木氣土),而是次子朱由樞,身份為德世子,可見朱由(木氣土)沒能熬過老爹。
崇禎四年(1631年)八月,后金對遼西發起攻勢,祖大壽受困大凌河城,形勢危急。登州(今煙臺市蓬萊區)巡撫孫元化遣參將孔有德率軍趕赴前線進行增援。行至吳橋時,因為一只雞,引發全軍叛亂,轉身攻打山東各州縣,連破陵縣、臨邑、商河等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登州之亂。山東巡撫余大成派兵抵御,結果戰敗。叛軍一度抵近濟南,想必老邁的朱常(邦清)膽戰不已。
濟南老城墻
雖然受到了驚嚇,可與繼任德王相比,朱常(邦清)要幸運得多。
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皇太極再次興兵攻明,由墻子嶺、青山關毀邊墻而入,繞過北京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北直隸大地哀鴻遍野,并波及山東。因此戰發生于戊寅年,故稱戊寅之變。
次年正月初二,濟南淪陷。處于一日數驚之中,以至于連新年都沒過好的德王朱由樞,終究沒能在城破之前逃出濟南,就此淪為清軍的階下囚。
大明立國270年來,不論是面對蒙古諸部突破長城防線攻入內地,后金發起的丙子之變,還是面對聲勢浩大的劉六劉七起義、明末大起義,從未有過親王陷于敵手的記錄。可以說德王朱由樞無意之中創造了大明有時有史以來的一項重大記錄——第一個被敵人俘虜的親王。當然這并不是一個好頭銜。
當年七月,朱由樞派內官王朝進、都司徐文師由廣寧入境,給皇帝上疏。至于內容嗎,估計是出自清廷之手,因此搞得崇禎皇帝相當尷尬。在御史汪承詔的諫言下,下旨將王朝進等人流放偏遠之地,另派人秘密前去慰問德王。
“王失守社稷,遠播沙漠,庶幾上天悔禍,隆禮有加。王宜優游塞外,以終天年。朕已撫王嗣子,俾纘舊服,俟其成立,當使自將待邊,以泄王憤。如此,庶彼知朝廷大義,可杜其凌侮報聞。”(《崇禎實錄》)
崇禎十五年(1642年),德王朱由樞死于遼東。不知是壽終正寢,還是死于非命。
“戊申,明德王朱由樞卒,以禮葬之。”(《清史稿。太宗本紀二》)
然而崇禎皇帝并沒有遵守諾言,等朱由樞的子嗣成年之后續封為德王。不知道是朱由樞的子嗣意外夭折了,還是因為其被俘而讓皇帝不愿立其子嗣為德王。總之在其被俘后,德王的世系發生了轉移,因德端王其余諸子皆以絕嗣,故上溯到德定王朱翊錧支系,次子安陵王朱常(安清)絕嗣,最終德王之位由三子紀城王朱常澍一系繼承。朱由樞的堂弟,第二代紀城王朱由櫟被冊封為德王。
山東省人大駐地——原德王府所在地
這位第七代德王的結局,也不比堂兄好到哪去。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歲次甲申,這一年華夏大地上活躍過五個皇帝,紫禁城內那把龍椅也換了三個主人。當年六月,德王朱由櫟降清。
由于清軍是打著“助明討賊”的旗號入的關,故對明朝宗室還算以禮相待。可隨著弘光政權覆滅,魯王朱以海遷播于海上,隆武政權顯現頹勢,清廷也換了嘴臉。
隆武二年(順治三年,1646年)四月,攝政王多爾袞突然收到奏報,稱在京居住的故明衡王、荊王欲起兵反清。多爾袞就此舉起屠刀。五月,德王朱由櫟與弘光帝朱由崧、潞王朱常淓、荊王朱慈煃、衡王朱由棷和“太子”王之明等十七人被斬首于菜市口。
“壬戌,故明魯王(當為潞王)、荊王、衡王世子等十一人謀亂,伏誅。”(《清史稿·世祖本紀一》)
可能正是因為末代德王朱由櫟的死法有損“我大清”偉光正的形象,故在編撰《明史》時使用了春秋筆法,將朱由樞定義為最后一任德王,而將朱由櫟抹去,只承認其為紀城王。
阿越說
從成化三年(1467年)首封德王朱見潾之國濟南,到崇禎十七年末代德王朱由櫟降清,德王家族在濟南扎根近兩百年,給這座泉城留下了諸多烙印。比如幾乎處于原德王府南北中軸線上的天地壇街,乃是德藩“左廟右社”格局之中代表“社”的社稷壇和山川壇所在地。
珍珠泉群中的濯纓泉,又稱濯纓湖、王府池子,因德王府建立后,被圈入王府之中,朱見潾之國后匯聚珍珠、散水、溪亭諸泉而成湖。泉旁本建有白云樓,朱見潾在其遺址的基礎上修建濯纓軒,并在濯纓湖北岸堆砌假山,湖中可泛舟,湖水蕩漾,云影入波,景色秀麗。又在挖掘玉帶河溝通曲水河,讓畫舫能從濯纓湖直入大明湖,泛舟湖上一覽大明湖美景。傳言他曾臨湖賦詩一首:“印月池頭月正明,主人曾此濯冠纓。肯夸風景殊人世,卻愛源流合圣清。”得意之情瀉于字間。
濯纓湖
隨著明清鼎革,失去主人的德王府褪盡鉛華,本屬于王府的濯纓湖脫去貴族氣息,猶如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王謝堂前燕,清泉畔、溪流旁,熙熙攘攘的盡是風雅書生、布衣之士,一派市井風情,滿是人間煙火。
至于王宮舊院大都毀于兵火燹災,從此改換了門庭。清康熙五年(1666年),山東巡撫周有德在此建巡撫院署大堂,從此成為山東省的中樞所在。民國時期又成為都督府、督軍公署和山東省政府所在地。
1937年,面對日寇的鐵蹄,山東省主席韓復榘棄城而逃。跑路前,縱火焚燒省府大院,惟巡撫院署大堂幸存。建國后,為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和珍珠泉飯店駐地。
相關文章
代王朱鼐鈞:代藩唯一一次兄終弟及,為立嗣引發代藩與朝廷的對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