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縣委書記到國務院總理,毛主席看對的人
解放戰爭后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直逼南京,按照當時的政策,華北的共產黨干部,走一半留一半,去南方接替工作。
此時的山西交城縣委書記,響應黨的號召,隨著解放軍來到湖南湘陰縣擔任縣委書記,但他沒有想到,他的人生從此發生改變。
華國鋒出生于1921年,是地地道道的工人家庭,10幾歲時,聽說了紅軍在陜北的消息,對毛主席產生了無限的敬佩。
圖|戰爭時期的華國鋒
七七事變后,已經有了革命理想的華國鋒積極參加抗日工作,不僅在基層接受鍛煉,還參加了游擊隊,他的有勇有謀,讓當地群眾對華國鋒刮目相看。
此后,華國鋒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僅參加了黃崖戰斗,古交戰斗,還在解放太原中付出了汗馬功勞,隨后,他先后擔任交城縣委書記,陽曲縣委書記等職。
山西太原有首家喻戶曉的民歌:“交城的大山里來了游擊隊,游擊隊里有個華政委。”
說的便是華國鋒。
據華國鋒本人說,他的母親曾生了四個孩子,但最后活下來的只有他和三個,華國鋒原名叫蘇鑄,后來才改的名字。
作為地地道道的山西人,來到湖南后,華國鋒面臨工作上的巨大困境,首先是不熟悉當地的方言,不熟悉這里的風土面貌。
華國鋒鄉音難改,當地的干部都為華國鋒捏一把汗,但華國鋒實事求是,踏踏實實,得到領導的重視,把他調在了湘潭縣。
來到湘潭后,華國鋒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問題。
湘潭雖然號稱是魚米之鄉,但這里的老百姓生活困苦,很多人甚至都難以解決溫飽問題,隨后,華國鋒決定,重點調查民情。
圖|時任湘潭縣委書記的華國鋒
華國鋒親自戴上草帽,走進尋常百姓家,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他對同志們布置了任務,每個人必須去和群眾拉拉家常,再不行借住在群眾家。
華國鋒以身作則,經過幾個月的考察,寫了一份報告交了上去,并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意見,希望領導得到重視。
省里的領導還沒有來得及看,卻先被毛主席看到了。
原來,湘潭縣是毛主席的家鄉,1955年毛主席到家鄉考察,縣委書記告訴毛主席說,最近湘潭縣的縣委書記干得熱火朝天,還交上了一份報告。
毛主席親自看了這份報告,大為驚喜。要知道,毛主席本身最注重的就是深入群眾,善于考察和總結,華國鋒的做法,和毛主席青年時期的干勁十分相似。
毛主席告訴省委書記,把湘潭縣的華國鋒叫來見見。
當年,毛主席在湖南接見了很多干部,華國鋒是唯一一個不是省級以上的干部。
華國鋒穿著樸素,說話簡單,毛主席說:“你就是我們的父母官啊。”
毛主席問什么,華國鋒都對答如流,老實忠厚的華國鋒給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個月后,毛主席破例讓華國鋒參加中共七屆六中全會擴大會議,聆聽中央關于農業發展的報告。
破格讓華國鋒參加高層會議,這足以說明毛主席對華國鋒的認可,也相信華國鋒可以改善湖南的農業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說,這改變了華國鋒的人生。
華國鋒長期堅守在湖南的農田里,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努力把解決農民的糧食問題作為職責,正巧這時,剛剛大學畢業的袁隆平找到華國鋒,想要研究雜交水稻。
袁隆平寫過一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的論文,雖然震驚了湖南農業部,但很多領導不敢給袁隆平批試驗田。
圖|稻田里的袁隆平
萬一試驗失敗,那將有很多老百姓餓肚子,華國鋒得知后,當即給予支持,他說:“你們踏踏實實搞研究,失敗不可怕,大不了去中央打借條。”
就這樣,在華國鋒的強烈支持下,袁隆平和他的團隊,在湖南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雜交水稻研究。
1970年,已經調到省里的華國鋒得知,袁隆平遇到了大困難,精心培育的上百株在實驗水稻因為一場洪水毀于一旦。
華國鋒告訴袁隆平:“遇到困難不可怕,堅持下去就能成功。”
1972年后,已經調到中央工作的華國鋒得到袁隆平傳來的好消息,雜交水稻成功推廣,這項研究,震驚了中國農業界,甚至震驚了世界。
袁隆平也在一夜之間被全國人民熟知,或許很多人沒有想到,在背后默默支持華國鋒搞研究的人正是華國鋒。
當時華國鋒雖然在國務院幫助周總理處理雜事,但他曾撥出100多萬資金支持袁隆平做研究工作。
華國鋒的干勁得到周總理的認可,更得到了毛主席的認可。
不久,周總理和毛主席討論,決定讓華國鋒在國務院重點負責農業方面。從1972年到1976年,華國鋒付出了巨大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