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順縣有個“穽底”民俗村,風景旖旎,名字雖土得掉渣,名氣卻大得通天,吸引四面八方遠客常來。
因“穽”字較為偏僻,也常被人們寫作:宑底、阱底、井底。不管寫作哪一個,老百姓也不怎么計較,都默認就是這個地方。
“穽”與“阱”,意思相同,意指陷阱,解釋為捕野獸的陷坑;“宑”與“井”,意思都指水井,解釋為從地面向下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
以前從平順縣城去穽底村,走過石窯灘和寺洼村,站在高高的山巔,俯瞰山下的小村莊,宛如處在井底一般,因此得名井底,這是村名來歷說法之一。穽底村東有四王垴山,南有鋼叉樓山,西有哈樓梯山,北有蒙眼道山,皆高聳入云,圍成一個逼仄仄的石井,將村名為“井底”或“宑底”,也恰如其分。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里山高林密,狼蟲虎豹出沒較多,家畜家禽以及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另外就是外地流寇強人常來這里行劫,老百姓生命和財產安全受到威脅。人們為了自保,只能在村莊四周挖下陷阱,抵御和抓捕野獸以及流寇。因村四周到處是這樣的陷阱,后來人們就把這里叫成“穽底”,也有人寫作“阱底”。
據說在元朝時期,穽底村就已經有人居住,不知道根據是什么,我也是道聽途說。可靠一些的資料是,在穽底村龍門寺存有一通石碑,碑上明確有“正德”紀年,證明至少在500年前,明正德年間穽底村已有人居住。另據村上保存的家譜記載,大約是十七世紀中葉一部分穽底村先人從山西襄垣、河南林州遷徙至此定居。
可以推斷,大約在元明間,陸陸續續有人跋山涉水來到穽底,見此地山高林密,宛如世外桃源,遂定居下來。先人們在穽底峽谷間開山造屋,開荒造地,分散為三戶一村,兩戶一莊,一下子零零散散竟然散出了二十六七個自然莊,達到800余口人,大家和和睦睦,安安靜靜地生活。
日子不知過了多久,有心思長遠一些的人開始謀想著看看外面更大的天,于是如何從穽底走出去成了關鍵。
在“井底”生活的日子固然好,守著碗口大的一片天,日子長了就顯得有些孤單,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才發現先人們找到的這個地方避亂雖好,但是想出去卻很難。好在對穽底人看來一切高山險阻都不是事,只要有手有腳就有路。
往東還好一些,隨著水流方向就勢在山間開出了一條繼續下山通往河南林縣的路,往南、往西、往北便都是高山懸崖。
高山懸崖也不可怕,勤勞的穽底人用手用腳硬是開出了往北七華里的井谷筒山道和往西五華里的哈樓梯山道,可以攀登到山巔,然后隨著山脊走到石窯灘,進而走向平順,走向世界。
因穽底村所處位置在山西河南兩省交界之處,先人們開辟的山間小道盡管崎嶇不平,但在明清乃至民國時期竟成了晉豫兩省間的一條重要商旅往來通道。穽底村正好卡在商道中段,東來西往的行人不斷,因此上穽底村在舊時名氣也是非常大的。
當年這里行人如織,驢馱肩挑,鈴聲叮當,終日不斷。客棧、糧行、商鋪林立,成為山西、河南兩省之間的物流客流集散地。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外地交通運輸格局的改變,山間古道逐步廢棄,穽底村由于不通公路,漸漸成了一個閉塞的小山村。
山道畢竟是山道,古人喜歡,那是沒辦法的辦法,曹操“北上太行山”走羊腸坂是因為沒有坦途,不是說他愿意。山間小道到了現代社會除了很小眾的驢友喜歡外,大部分人看到都會望路興嘆。沒有一條像樣的通向外界的路,大大制約了穽底的發展。
好在穽底人從來不對自然屈服,拿出先人開鑿井谷筒與哈樓梯的勇氣、信心與決心,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向懸崖要路,一錘子,一釬子,繼而一錘子,一釬子,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一寸一寸掘進,一尺一尺拓寬,點燃走出“井底”看天的希望。
穽底村人用15年的時間,自己動手,自力更生,在沒有國家投資,沒有設計藍圖,沒有施工機械情況下,他們掄起鐵錘、鋼釬,硬是打通了一條掛在懸崖峭壁上的隧道公路,演繹出了現代版的“愚公移山”新傳。
掛壁公路全長僅僅1526米,共有33個連體洞和39個窗口。為了走出去,穽底全村男女老少全上陣,堅持開山15年,四位村民為此付出了生命代價,才打通這條短短三華里的出山求生路。
2000年1月3日,掛壁公路正式通車,穽底村第一次以現代化的交通方式和世界接了軌,改變了世隔絕的面貌。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穽底甫一露面便驚艷世界,立即成為人們爭相追捧的熱點。
穽底村民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干起旅游活,吃上旅游飯,開起旅游店,掙上旅游錢。游人進來了,名聲需要出去。井底的蛙一下看見了無限寬廣的天,突然不自信了,嫌棄叫了多少年的“穽底”名字太土,于是找人取了一個響當當的官名:神龍灣。
不過這個名字似乎并不很被外人所認可和接受,大部分來旅游的人,多是沖著穽底掛壁公路的艱險以及“穽底”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名字讓人展開無限遐想來的。至于流于俗氣的神龍灣,倒是讓人一頭霧水,不知所處。
畢竟已成事實,神龍灣就是穽底村的官名,對公使用官名,私下里您還可以親切地稱他為“穽底”。
美麗的穽底是平順的,也是世界的。從先人們跋山涉水走進來,再到今人們艱苦奮斗走出去,穽底村經歷了太多太多。
下一篇詳細講一些穽底村昨天和今天發生的故事,在故事中讓你了解更真實的穽底。
附:1946年11月7日《人民日報》第二版關于“穽底村”的報道
19461107張金成領導井底合作社十個月賺錢百余萬 平順縣府譽為農村合作社方向
專欄:張金成領導井底合作社十個月賺錢百余萬 平順縣府譽為農村合作社方向
【本報平順訊】本縣七區井底村合作社,在合作英雄張金成領導下,推動全村副業生產,十個月凈賺洋一百卅余萬元。該社今年正月成立時,只有股金四千元,都是山貨糧食。張金成一擔一擔親自挑往外地推銷,并換買必需品挑回。到五月即賺洋一萬七千元。張金成看到光賺小錢不能發家,就發動婦女組織。開頭只有孔榮花等十個婦女參加,合作社發給他們二十斤花,十二天織成布十六丈,凈賺洋三千二百元。全村婦女看到有利,馬上有一百五十五名婦女參加,成立紡織廠。又見挑腳能夠賺錢,由程景懷、桑楊寶兩積極分子組織六十一人的七個扁擔隊,合作社代找生意做,兩月賺洋卅二萬七千元。合作社拿錢買回條子,組織二十一人的編筐小組,編籮頭一千二百付,賺洋四萬元。合作社拿錢成立木工廠,專門制造紡車,手拉梭機及農具等。其他還組織采茶、打黑葉(制靛原料)小組。該社十月總結時,已凈賺洋一百三十一萬余元,按市價折米二百二十市石。對于每人僅合一畝八分地的井底人民有很大幫助。縣府已嘉獎張金成為合作社頭等英雄,并譽為農村合作社的方向。(趙春喜、恒沙)
小編微信:jdn0355,歡迎添加,探討晉東南地區有關問題,或添加關注本公眾號投稿郵箱:jdn0355@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