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我國傳統(tǒng)春社日越來越近了。今年的春社不是春分前,也不是春分后,恰好在春分這一天。
按照我們家鄉(xiāng)的習俗,老人去世滿一百日后,如果遇到春社日,就可要掛社。如果未滿百日,既不掛社,也不清明掃墓,要等到明年才掛社。
我家鄉(xiāng)有一種說法:“女兒掛社,兒子掛青”,那么“掛社”和“掛青”分別是什么習俗呢?
1、兒子掛青
掛青,也就是清明期間的祭祖掃墓。民間相傳,“掛青”這個詞古代又寫作“掛清”。北宋時期,人們在寒食(后為清明)掃墓時,把紙錢掛在墓樹上,先人更容易領(lǐng)受這些紙錢。
南宋時期,中原人南渡,離開故土,也離開了祖墳,每逢清明,他們把原來掛在墓樹上的紙錢,掛在柴棍上,面上北方祭祀。
后來,人們把這種祭祀方式稱為“掛飛青”,也就是在外鄉(xiāng)給先人祭掃。
南方很多地方仿效這種做法,把紙錢掛在柴棍上,插在墳頭頂和墳墓周圍,稱為“掛青”,也寫作“掛清”,又稱給先人“插肚臍”。
再后來,一些地方用紙花代替紙錢,稱為“清朵”或“清花”,而且越做越漂亮。自己家的每座墳都要插上。有這種習俗的地方,把清明祭掃稱之為“掛青”。比如湖南農(nóng)村就是如此。
過去我們家鄉(xiāng),有一種傳統(tǒng)習俗,清明掛青只能是兒子去,不讓外嫁女,包括女婿去上墳。民間有俗話說:“女婿莫上墳,上墳羞先人”。
實際上,女兒女婿到娘家掛青的阻力,不是別人,正是外嫁女的親兄弟。親兄弟認為,女兒女到娘家婿上墳掃墓,先人就只“顧”女婿家,不顧自己。這當然是一種迷信的說法。
這種傳統(tǒng)習俗讓現(xiàn)在很多外嫁女憤憤不平,她們認為,同為父母所生,為什么不讓上墳?
然而,不僅我們家鄉(xiāng)的習俗是這樣,還有一些地方的習俗也是這樣,過去人閃只能遵守。
當然,現(xiàn)在時代不斷變化,些種舊俗也在慢慢地發(fā)生了變化。一些農(nóng)家男孩長年在外,家里的墳沒有人掛青。他們原來是打一些錢過來,委托堂兄弟或者族兄弟,代為祭掃。
久而久之,這些堂兄弟或者族兄弟就感到厭煩,經(jīng)常發(fā)牢騷,再委托他們時,打過來的錢也不收,連電話也不接。有的即便接受了任務,去祭掃時敷衍了事,連墳頭上的雜草也不砍。
于是,在外地的人不得不打破舊俗,委托自己姐姐或者妹妹代為掛青,這些外嫁女巴不得有這個的機會。俗話說“親人骨肉香”,給自己的先人掛青,就是兄弟不拿錢也樂意。
因此,那些在外無法回家祭祖掃墓的人發(fā)現(xiàn),還是同胞姐妹靠譜,把墳頭收拾得干干凈凈。
這樣,近些年來,隨著外出農(nóng)村年輕人越來越多,我們家鄉(xiāng)外嫁女回娘家掛青的人越來越多了。農(nóng)村人的大流動,帶來了一些農(nóng)村舊俗嬗變,一些過去的禁忌,現(xiàn)在不再禁忌了。
2、什么是“攔社”和“掛社”?
其中的“掛社”,也就是俗稱的“攔社”,有的地方叫掛社墳。
民間習俗,只有三年內(nèi)的新墳才有“攔社”。“攔社”的“社”,又稱社日節(jié),一年有兩個社日節(jié),即春社節(jié)和秋社節(jié),都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春社日是祈求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兩神靈賜福,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秋社日則是因為獲得了豐收,要向土地神和五谷神報告,并表示酬謝。
這里要進一步解釋一下“社”。古代把土地神稱為社。《白虎通義·社稷》對“社稷”的解釋,就把“社”和“稷”解釋得非常清楚:
如果要問我國農(nóng)村哪種祠廟最多,無疑就是土地廟或土地祠,有的地方幾乎家家戶戶的大門口都有土地廟或土地祠。
同時,最簡單的祠廟也是土地廟或土地祠,有的人家用三塊石頭或者三塊磚頭搭成門狀,就成了土地廟或土地祠。
由此可見,“社”在我國農(nóng)村的影響廣泛和深遠。
我國在宋代以前,春社日沒有固定的日子。從宋代開始,春社日就被相對固定下來,以立春日來進行推算,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為社日。
比如,2022年的社日的推算:立春為農(nóng)歷正月十四(公歷2月4日)為癸巳日,經(jīng)查詢農(nóng)家歷書,立春后的五個戊日分別是:
第一個戊日是農(nóng)歷是正月十九(公歷2月9日)——戊戌日;
第二個戊日是農(nóng)歷正月二十九(公歷2月19日)——戊申日;
第三個戊日是農(nóng)歷二月初十(公歷3月1日)——戊午日;
第四個戊日是農(nóng)歷二月二十(公歷3月11日)——戊辰日二;
第五個戊日是農(nóng)歷二月三十(公歷3月21日)——戊寅日。
這里的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戊寅日就是2023年的春社日。
民間還有一種稍為簡便的推算方法,也就是以清明節(jié)來推算,在清明節(jié)前的倒數(shù)第二個戊日為社日。
比如,2023年的清明節(jié)為農(nóng)歷閨二月十五(公歷4月5日),為癸巳日。
清明節(jié)前倒數(shù)第一個戊日農(nóng)歷閨二月初十(農(nóng)歷3月31日)——戊子日;
清明節(jié)前倒數(shù)第二個戊日是農(nóng)歷二月三十(公歷3月21日)——戊寅日。
這里的清明前倒數(shù)第二個戊日——戊寅日就是2023年的春社日。
今年的春社日與春分重合,也就是民間所說的“春分逢春社”。在農(nóng)歷中,春社日有的年份在春分之前,有的年份在春分之后。舊時農(nóng)村常用這種現(xiàn)象來預測農(nóng)業(yè)年景。
比如,農(nóng)村有俗語說,“先分后社,無米過夜;先社后分,米谷倒囤”、“先社后分,谷米打堆;先分后社,米糠對扯”、“春分逢春社,社土缺黑土”等。
以上解釋清楚了“攔社”和“掛社”中的“社”,下面來解釋一下“攔社”和“掛社”的習俗。
“攔社”,指老人去世后,從次年開始上新墳祭祀,也就是次年算第一年(也有的地方以沒有過第一個清明為新墳)。第一年到第三年的新墳,要趕在春社日之前完成上墳祭祀,且新墳上墳只有三年,三年上新墳都是如此,這就叫“攔社”,又叫“掛社”、“掛社墳”。
湖南農(nóng)村把“掛社”,說成是“掛畬”,但“畬”字不讀shē,而是讀xia。“畬”與畬土(即種菜的旱土)讀音相同,所風俗則與“攔社”是一樣的。
三年后新墳變成老墳,就不再在春社日前上墳,也就是不用“攔社”,而是在清明掃墓。
不過,地方不同,上新墳的風俗有差異。比如,有一些地方只在第一年時的春社日之前上新墳,第二年則是清明節(jié)那天上墳,第三年則是在清明節(jié)以后掃墓。
湖南一些農(nóng)村在清明期間掃墓也有類似的習俗,清明掃墓必須趕在清明節(jié)以前完成,而且沒有前三后四的說法。民間把這種風俗稱為“攔清”或者“趕清”。
3、女兒掛社
女兒掛社,就是春社前上墳,以外嫁的女兒為主。本文以湖南女兒掛社為例,來說說這種民間風俗。
湖南女我掛社,從以雪峰山為界(注:此種分界不是絕對的,只是相對而言),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習俗。
雪峰山以東地區(qū),兒子和女兒都參加掛社,還要邀請親戚朋友參加,非常熱鬧。掛社的開銷,大部分通常由兒子承擔,女兒承擔當?shù)仫L俗規(guī)定要承的部分。
在墳頭上插“社朵”(社花)時,女兒的女兒的“社朵”與兒子的“社朵”有明顯的區(qū)別。
一是顏色不同,女兒的“社朵”為紅色,兒子的為白色。
二是大小不同,女兒的“社朵”要比兒子的要大。
三是在墳頭上的位置不同,女兒的“社朵”插在墳頭的最頂端,也就主要位置。兒子的“社朵”插在女兒的“社朵”的周圍。
雪峰山以西地區(qū),掛社以女兒為主,大多只有同胞兄弟參加,也可堂兄弟參加,不邀請親戚朋友參加。所有掛社的開銷由女兒承擔。兄弟參加掛社,屬于幫忙和配合性質(zhì),或者說接待性質(zhì)。
只有那些家里沒有外嫁女的人家,才由兒子掛社。
總的來說,“掛社”是我國民間講究孝道的傳統(tǒng)民俗,在我國農(nóng)村一些地方,掛社墳與清明掃墓相比,掛社墳的民俗并不比掃墓遜色,有的還更為講究。只不過隨著進時的變化,“掛社”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