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應該學大乘還是小乘?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思考過,也有很多人其實連大乘和小乘的區別還不清楚,我們只有先了解什么是大乘、什么是小乘,才能更好的選擇出適合自己的。
“乘”其實就是一種交通工具,我們現在其實也在說乘車、乘船、乘高鐵等等,佛家用“乘”這個字,來比喻佛家所說法,如舟航可以乘載人,可以讓人從此岸到達彼岸。其實就是乘船渡河的意思,從河的此岸,乘船到達河的彼岸。
此岸是苦,彼岸是樂,此岸是煩惱,彼岸是菩提。我們知道了“乘”這個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什么是大乘,什么是小乘。大乘其實就是大船,小乘就是小船,大船可以承載更多人過河,而小船因為船小,空間太小,只能承載很少的人。
在釋迦牟尼住世時期,是沒有大乘和小乘之分的,也沒有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么多佛門宗派,當時只有一種法,那就是佛陀所說的法。釋迦牟尼在世時,并沒有所謂的上座部、大眾部、說一切有部、經量部、法藏部等部派,更沒有所謂的"大乘"、"小乘"的分別。
當時的僧團在教理上、戒律上皆是同一師學、和合無諍的,并沒有出現分歧。而在釋迦牟尼滅度后,由于內部發生思想分歧,所以才出現了不同的部派,也就有了大乘與小乘之分。
小乘又稱上座部,是上座部主張的思想和修習方法,小乘主張恪守戒律,嚴守原始上座部的戒律,注重上座部比丘眾的自身戒律和修行,小乘因為注重個人的修習,所以又稱“聲聞乘、緣覺乘”,小乘其實就是“聲聞乘、緣覺乘”的統稱。
“小乘”的修習主要以釋迦牟的教義為主,否定人我之實在性,并以解脫自身為目標,“小乘”主要以“自度”“自救”為主。“大乘”并不是以釋迦牟一個人的教義為主,而是提倡三世十方有無量的“諸佛”,否定了法我之實在性,并以自利利他為主,不僅要“自度”,還要兼渡他人,因為“大乘”的修習方法和思想兼顧了一切眾生,所以“大乘”便成了大眾共修的法門。
在哲學思想上,“小乘”主張“我空法有”否定主觀的真實性,但不徹底否認客觀存在,而“大乘”則主張“法我皆空”,不僅否定了主觀的真實性,也否定客觀的真實性。
在所持的經典上,“大乘”與“小乘”也是不同的,“小乘”主要以《阿含經》、《娑婆論》、《四分律》、《六足論》、《成實論》為主,而“大乘”主要以《華嚴經》、《般若經》、《攝大乘論》為主。
雖然“大乘”和“小乘”有很多分歧之處,但也有很多共同之處,例如他們都共同接受三法印、四圣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思想。
我們該如何選擇?其實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因為每個人的慧根和悟性不同,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也不同,所以我們在選擇上,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就行。
“大乘”與“小乘”,并沒有好壞的區別,都是可以通向彼岸的船,就看你是喜歡跟更多的人一起乘坐一艘大船,還是喜歡獨自一個人或跟少部分人乘坐一艘小船。感謝閱讀與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