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學友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公平正義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黨的二十大報告鮮明提出,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重要內容。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中央委員、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鞏富文告訴筆者:“人民法院要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首先就必須把公平正義作為時代課題,以高質量司法護航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鞏富文,一級高級法官,法學博士,教授,其建議來自于實踐,來自于深厚的理論功底,對于人民法院應該把公平正義作為時代課題的建議,他從嚴格公正司法、始終為民司法、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強化權力監督、推進司法公開五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構想:
要把嚴格公正司法作為基本目標
執法辦案是人民法院第一要務。站在人民法院角度看,最主要的活動是辦案,那么依法辦案、辦好案、公正判決,則是其應盡的法定職責。站在老百姓角度看,到法院就是打官司,讓法院主持公道、明辨是非、伸張正義。人民法院維護公平正義,首當其沖的就是要嚴格依法辦案,正確適用法律,公平公正裁判,讓每一起案件都經得起法律和歷史的檢驗。
要把始終為民司法作為根本立場
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等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法院要緊緊抓住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在維護群眾合法權益、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做實功、求實效。依法嚴懲群眾深惡痛絕的涉暴恐、涉黑惡、涉食品藥品、涉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和對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犯罪,發揮刑事審判震懾力,讓群眾放心出行、安心經營,守護好“舌尖上”和“錢袋子”安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一邊,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釋法、明理,尊重群眾訴求、訴權和樸素的公平正義觀,讓裁判結果符合天理、國法、良知、人情。
要把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作為關鍵一招
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既要科學明責、讓“審理者裁判”,更要嚴肅追責、讓“裁判者負責”,以此倒逼公正裁判。完善訴訟機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訴訟制度,讓程序更加科學、公正更有保障,簡單案件高效辦、復雜案件精細審,避免“候審一個月、聽審十分鐘”“訴求七八頁、裁判三兩行”。加強審級職能定位和訴源治理,讓絕大多數矛盾糾紛在基層得到實質性解決,不能讓“一塊錢的糾紛”打成“十塊錢的官司”,更不能打完一審打二審、二審打完還得打再審,程序上搞“拉鋸戰”,決不能讓老百姓陷入訴訟“旋渦”。
要把強化權力監督作為堅實保障
“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不廉不公是司法公正的最大傷害。加強對審判權力的監督,必須在規范權力運行、確保公正結果兩個層面共同發力。從立案、審理、裁決等各個階段完善監督機制,機制上貫通協調,監管上不留死角,精準化、常態化推進,讓審判權在制度的軌道上運行。
完善內部監督,明晰監督的內容范圍、方式方法、責任要求,既不放任、也不越權,堅決防止“本院認為”變成“個人認為”、“名為監督”掩蓋“不當干預”問題。
加強審級監督,對公正判決要堅決維護,不能隨意發改、“翻燒餅”,既損害司法公信,也浪費司法資源;對問題判決要堅決糾正,不能為了怕擔責任、維護下級而“依葫蘆畫瓢”,導致訴訟程序空轉,把“信法”導入“信訪”。
要把推進司法公開作為重要方式
一個個具體案件的公開公正審理,是社會公眾感受公平正義、信仰法治權威、崇尚法治精神的最直接手段。不公開,只有當事人能感知;公開了,群眾才能看見、感受和評判。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必須推進司法公開、陽光司法,按照法律應當公開的全部公開,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具有典型意義的主動公開、集中發布,引領社會風尚,讓摔倒了敢扶、需救助敢幫、遇危險敢救和對不文明、不道德行為敢勸等善行義舉沒有后顧之憂、蔚然成風。
全國政協委員鞏富文:聆聽最高法院工作報告,感受四個“更加”
全國人大代表王一君:完善基層立法聯系點功能定位制度及配套規范
田志魁拒執刑案宣告無罪,人民法院踐行罪刑法定證據裁判原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