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過去35年后,軍史研究者曾問過粟裕一個問題:“聽說在濟南戰役結束的頭一天,您給毛主席提出建議,下一步打淮海戰役,是這樣的嗎?”
粟裕以濃重的湘音回答:“是這么回事。打仗像下棋一樣。作為一個高級指揮員來說,不能看一步走一步,至少要看兩步走一步。淮海戰役,在濟南戰役開始前就考慮了。”
這是真正的戰略家格局。
對粟裕而言,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有一個美中不足,也可說是屬于勝利者的遺憾,那就是許世友指揮14萬大軍攻城太快,蔣介石3個嫡系救援兵團尚未集結完畢,濟南已被攻克,這導致了粟裕親率的8個縱隊76個團共計18萬打援大軍,沒能如期亮劍,眾將心中頗為不甘。
粟裕既是智將,也是悍將。
所謂悍將,最鮮明的特征不是兇猛,而是戰場思維極其鋒利,從不放過可戰之機。
粟裕以為,濟南戰役期間,國民黨兩路援軍行動遲緩,其根本原因不是來不及,而是畏懼。這說明蔣介石的嫡系兵團已經喪失了戰場優勢心理,他們極力在避免不利條件下與華野打大仗、硬仗,這意味著國共戰略決戰的條件已接近成熟。簡而言之,既然杜聿明、邱清泉、黃百韜、李彌畏懼不前,那就主動揮師南下,進一步壓迫他們,打擊他們,殲滅他們。
陳士榘高度贊成粟裕的想法。
張震將話說得更形象、帶勁。
他說:“我們給敵人準備了筵席,他們卻不來。不來,我們就迎上門去。”
正是在這樣的戰役背景下,1948年9月24日清晨7時,濟南城中的槍聲還未完全停歇,在寧陽大柏集華野司令部作戰室內,粟裕向中央軍委發出了一份史上著名的電報:
“為更好地改善中原戰局,孤立津浦線,并迫使敵人退守(至少要加強)江邊及津浦沿線,以減少其機動兵力,便于我恢復江邊工作,為將來渡江創造有利條件,同時便于以后華野全軍進入隴海路以南作戰,能得到交通運輸供應的方便和爭取華中人力、物力對戰爭的支持,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
粟裕的這份電報,是歷史上首次出現“淮海戰役”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淮海戰役”還沒有在南線進行戰略決戰的內涵,與后來的“大淮海”相區別,軍史研究者通常稱之為“小淮海”。
在粟裕的謀劃中,“小淮海”戰役將分兩個階段展開——第一階段以蘇北兵團(須加一個縱隊)攻占兩淮,并乘勝收復寶應、高郵。同時以全軍主力位于宿遷至運河車站沿線兩岸,以殲滅可能來援之敵;如敵不援或被阻,而改經浦口長江自揚州北援,則我于兩淮結束前后,即進行戰役第二步,以三個縱隊攻占海州、連云港,結束淮海戰役,而后全軍轉入休整。
很顯然,粟裕的“小淮海”戰役,“淮”指兩淮,“海”指海州、連云港。
兩淮之地,原先即是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的地盤,兩年前因為山東野戰軍決策失誤而失守,現如今,華東野戰軍掃平山東,粟裕的“小淮海”,第一步就要卷土重來,這里有自信,更有威猛。
中央軍委、毛主席接到電報后,采取了謹慎態度。第二天上午9時,軍委電復指示:“望你們召集許(世友)、譚(震林)、王(建安)及其他可能到會之干部,開一次討論行動的會議,以最后斟酌的意見電告我們審查。”
透過這份電報可知,在當時,華野指揮部與山東兵團在戰略戰術上是存在分歧的。
關鍵時刻,中原局選擇了支持粟裕。9月25日中午,劉伯承、陳毅、李達(鄧小平赴西北坡參加中央工作會議)聯名向中央軍委發電報,支持攻擊兩淮并吸打援敵,同意乘勝進行淮海戰役。
毛主席決策于千里之外,魄力非凡但又謹慎異常,接到中原局的電報,他仍然沒有明確表態,而是再次電示華野:“請將徐海鐵路沿線及沂河區、嶧臺區、東海灌云連云港區、兩淮區之敵情電告。”
這是毛主席高于蔣介石的地方。大決戰時,蔣介石多是在黑屋中指揮決策,而毛主席在決策前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在那一時刻,毛主席不僅電示華野要密切關注最新敵情,而且動用了所有內線情報渠道,以求知彼。
正是這一步動作,改變了淮海戰役的走向。
通過內線情報,毛主席第一時間得知,邱清泉兵團將退回商碭地區,黃百韜兵團將回至新安鎮、運河車站地區。
鑒于此,當晚17時,毛主席終于拿定主意,動筆為中央軍委起草復電——第一、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第二、你們第一個作戰應以殲滅黃(百韜)于新安、運河之線為目標。戰役的準備時間是10月10日前。
在粟裕的“小淮海”戰役部署中,新安鎮、運河車站等地本是預設的打援戰場,現在毛主席以最新內線情報提醒他,黃百韜已撞到“槍口”上,絕不能放過,應第一個加以殲滅。
對此,粟裕是求之不得的。
軍史研究者認為,毛主席在粟裕“小淮海”方案基礎上,所作變動非常關鍵。表面上看,他只是變換了戰役次序,重新選定了首戰目標,實際則極大地影響了戰役的最終走向。雖然仍叫淮海戰役,仍以奪取兩淮和海州、連云港為目標,仍采取攻城與打援并重的戰法,但是把殲滅黃兵團、鉗制邱兵團作為戰役中“最主要的作戰”,戰役的主要目標因而就鎖定為國民黨主力兵團,這是日后戰局逐步升級的核心因素。
在中原戰場上,劉伯承是粟裕真正的知音,他們不僅英雄相惜,而且總是英雄相見略同。
淮海戰役原定在10月中旬正式打響,率先行動起來的正是擔任戰略配合,由劉伯承所率的中原野戰軍一部,他們向豫西進發的行動贏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評價:“目前極好的形勢是白崇禧黃(維)張(軫)兩兵團被我二、六、十縱隊吸引到桐柏山區,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可能回頭進到黃泛區,威脅東面我軍行動。”
緊接著,鄧小平、陳毅指揮中原野戰軍主力攻克鄭州,吸引孫元良兵團回援,進一步減輕了華野西面所承受的壓力。
劉伯承與鄧小平、陳毅,分兵兩路,各自進行戰略配合后,中原野戰軍的巨頭們因為統一的大局觀,都在思考一個問題:中野下一步如何行動,才能最有效地支援華野?
決戰之時,我中原巨頭有智無私,大局至上,而國民黨那些所謂的嫡系將領,皆是私心牢騷滿腹,胸中只有小我,不裝大局。
兩者一比,高下立判。
在當時,尤為難能可貴、振奮人心的是,我軍中將帥的英雄所見略同,名劍合指一處。無論是華野、中野,還是軍委毛主席,他們都高度一致地認為,下一步,中野應該東進,劍指徐州。
因為戰役需要充分準備,戰役發起時間推遲之后,10月24日上午午時,陳毅、鄧小平向中央軍委提出東進方案,計劃27日攻打開封,而后休息一天,再以五天時間趕至商丘及其東南,待淮海戰役打響后視情況決定行動。
毛主席接到電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想得更宏大。他立即復電:“開封之敵已逃,你們不要去開封,也不要去商丘附近,應以現地取捷徑到蒙城集中,休息數日,然后直取蚌埠,并準備渡淮南進,占領蚌浦段鐵路。”
三天后,毛主席又發一電強調:“你們在徐蚌線以西地區出現,對整個敵人威脅更大,勝過在汴徐線上打一勝仗。”
同時盯上徐蚌線的還有劉伯承。
就在毛主席電示鄧小平、陳毅時,劉伯承致電中央軍委并陳毅、鄧小平,建議中野主力截斷徐州至宿縣間津浦鐵路。
劉伯承強調:“只要不是重大不利之變化,陳鄧主力似應力求首先截斷徐宿間鐵路,造成隔斷孫元良兵團、會攻徐州之形勢,亦即從我軍會戰重心淮海之南線截斷敵人中樞方法,收效極大。”
劉伯承在電報中提及的“會戰”一詞,是“小淮海”向“大淮海”演進的重要里程碑。它標志著淮海戰役的格局出現了重大變化,此前華野是主攻,中野是戰役配合,現在華野、中野包括陳謝的第四縱隊三軍會戰,已成逐鹿中原之勢。
對此,鄧小平有一個形象的說法:毛澤東曾說過,二野(中野)三野(華野)聯合作戰,不只是增加一倍兩倍的力量,而是一個質的變化。也就是說,這個公式是1加1大于2。
軍史研究者認為,中野強勢、積極地加入戰局,這里既有毛主席的磅礴手筆,也有劉鄧陳的智識氣魄。這是粟裕原先“小淮海”戰役不曾構想的,淮海戰役雖說起源于粟裕的天才構想,但落地卻是眾志成城的結果。
粟裕捕捉到戰役升級的信號后,首先思考并提出的建議,亦是大將軍之舉,讓人十分欽佩。
在粟裕看來,華野、中野進行聯合大會戰,如要行動協調,最大限度地發揮兩軍整體威力,必須考慮統一指揮的問題。
從會戰慣例上講,在同時有幾支部隊參戰的情況下,一般由主要方向上的指揮員指揮次要方向的指揮員,先打響的部隊指揮后打響的部隊,兵力多的部隊指揮兵力少的部隊。
在當時,粟裕率領的華野有16個縱隊;鄧小平、陳毅、劉伯承率領的中野只有4個縱隊。不管從哪種慣例上講,此次會戰都應當由粟裕擔綱指揮。
但粟裕卻向中央軍委毛主席提出了這樣的建議:此次戰役規模很大,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
中央軍委毛主席明白粟裕的苦心,這不僅是粟裕的大將胸懷,更是粟裕的大將見識!讓實力較弱的中野首長擔負統一指揮之名,弱軍不弱,強軍更強,必能激發出兩軍最大的整體威力。
淮海戰役中野圍殲黃維兵團最激烈艱難時,鄧小平的那句豪言壯語就是最好的證明:“中野打光了,其他野戰軍照樣渡江!中國革命照樣勝利!”
隨著淮海戰役的大幕徐徐拉開,粟裕雖有必勝的信心,但壓力也是巨大。
大戰在即之時,圍繞淮海戰役的兵力部署,華野高層一直存在兩種意見。一種是圍點與打援并重,力爭在圍點與打援兩個戰場同時取得勝利;另一種是要求在圍點與打援之間確定重點,將主要兵力配置在主要戰場。
簡單地看,第一種打法,更激進,更冒險,屬于險仗;第二種打法,保守一些,穩健一些,屬于穩仗。
粟裕持哪種意見呢?
打濟南戰役時,粟裕就堅持圍點與打援并重,此意見即便是悍將許世友,亦認為冒險、不妥。
但粟裕對于戰場真理,從不輕易妥協。
真理有時候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這樣的少數人一定是智者、勇者。
對于堅持圍點和打援并重,粟裕在其回憶錄中作過解釋——
“在以往攻城失敗戰例中,有些是正當守敵已經精疲力竭,再經受不住最后一擊之際,可是各路援軍已蜂擁而至,我軍背后受敵,只得被迫撤圍,這種‘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事情,決不允許在戰略決戰即將到來的時刻重演。必須謹慎從事,以最壞的情況作根本的出發點。(濟南戰役)徐州地區的敵人正是懾于我軍打援兵團兵力強大,才不敢貿然進犯。敵人增援部隊不敢來,正說明軍委、毛澤東同志攻濟打援方針的正確。這種‘攻濟打援’的戰法,后來用于淮海戰役中,在保證有足夠兵力殲滅黃百韜兵團條件下,以大部兵力阻擊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兵團,其效果就更加明顯了。”
林彪曾由衷贊賞,粟裕盡打險仗。
“險”的內涵就在這里,能一舉干掉兩個,絕不只求保險,只滅一個。
打濟南時,許世友強烈反對過粟裕兩頭并重的打法,淮海戰役前,代替許世友的山東兵團副司令王建安如出一轍,亦是強烈反對。
王建安上書,穩妥起見,圍攻黃百韜的主攻縱隊最好由現在的5個增加到7個。
毛主席根據最新敵情,認為黃百韜、李彌兩大兵團有聯合在一起的跡象,因此建議粟裕,打黃百韜是一場大仗,集中主力,更為保險。
使人驚愕、令人仰視的是,面對毛主席要求調整作戰部署的電示,粟裕居然委婉地說了“不”。
粟裕給出的主要理由相當霸氣——用于殲滅黃百韜兵團的5個縱隊較其他各縱充實,打阻擊戰有經驗,可以完成圍殲任務。
這就是粟裕,在政治上一向低調,在軍事上十分高調。
面對粟裕的自信,毛主席的態度也是很有嚼頭的。
他先是要求粟裕仔細再研究,然后約談王建安,以打消他的顧慮。
面對毛主席的再次施壓,粟裕不亂方寸,堅決維持原方案不動。
說毛主席的態度有嚼頭,這時候就體現出來了,粟裕兩次說不,他不認為是抗命,而認為是自信與魄力。之所以要兩次施壓,毛主席就是要鮮明地看到這兩樣東西。如今看到了,那就給予更大的自信與魄力。
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這里不光有將的魄力,更有君的魄力。
見粟裕堅定不移,毛主席對粟裕選擇了尊重、放權,隨后他不僅多次表示“估算及部署均很好”,而且在11月7日,大戰開始前專門指出:
“完全同意魚戊電所述攻擊部署,望你們堅決執行。非有特別重大變化,不要改變計劃,愈堅決愈能勝利。在此方針下,由你們獨斷專行,不要事事請示。”
接到這滿是信任,滿是力量的滾燙電報,11月7日晚,粟裕與張震進行了徹夜長談。
粟裕說:“現在東北全境已經解放,解放戰爭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要從這個角度來考慮仗怎么打,怎樣能更快地給蔣介石以決定性的打擊。”
在徹夜不眠的討論中,粟裕最終提出了一個結論,應該當機立斷,將淮海戰役發展為南線戰略決戰。
張震表示完全贊同,兩人隨即決定聯名報告中央。
這封淮海戰役中最為著名的電報,由粟裕親自起草,定稿時已是8日清晨,旭日東升,霞光萬道,因為電報發出的時間為8日7至9時,按照傳統計時法,電報為“齊辰電”(電報內容較長,在此就不引錄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詢)。
張震后來回憶:“我深為粟裕同志的深謀遠慮所折服。此電中心問題是分析:將敵人主力抑留于江北逐次殲滅有利,還是將其趕過江南待將來殲滅有利?如果殲滅黃百韜兵團揮軍南下淮陰、淮安、寶應、高郵地區,則可能把敵人趕過江去;如果西取徐州,不僅抑留了徐蚌間現有敵軍,且調動黃維之十二兵團北上以解徐州之圍。粟裕同志不僅想到了下一仗下兩仗怎么打,而且想到了我大軍渡江后在江南的仗怎么打,而且想到了全國解放后江南各省的恢復問題。”
毛主席接到這封了不起的電報,心有靈犀,高度共鳴,第二天深夜作出答復:
“齊辰電悉。應積極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華東、華北、中原三方面應用全力保證我軍供應。”
在粟裕看來,毛主席的這封電報就是淮海這一場偉大戰役的發令槍。
粟裕后來說:“這封電報雖短,但字字千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