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日杭州街頭有人突發急癥倒下,一名幼師勇敢的沖出來為他做心肺復蘇。雖然看得出來這名幼師沒有經過正規的急救培訓,不過能在關鍵時刻勇于出手、并且始終保持與120在線溝通及時調整自己的操作,確實值得大家學習,也確實值得點贊!
不過,作為一個急救導師,從視頻中看到了很多令人欣慰操作的同時,也確實看到了一些讓人遺憾的不足,當然,這也是我們努力普及急救知識的動力。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不用去翻看上面的視頻,我把視頻的關鍵幀截圖,下面逐一分析(圖中的白色字體是視頻中人物對話,紅色字體是我補充糾正某些錯誤的)。希望能有更多的熱心人在這種突發意外的場合,盡量做得更好(我是說“更好”,因為任何人都沒有最好)。
上圖中路人的意識必須點贊!在女子按壓的時候,路人似乎感覺到了速度不大合適,提示了一句“每秒鐘兩次按壓吧?”,只是,很可惜,他估計也是沒有參加過正規培訓,明顯底氣不足,沒有及時矯正女子的按壓速度。
——學過心肺復蘇的都知道,按照最新的國際指南,按壓速度是100-120次/分,也就是大約1秒鐘2次。其實說每秒鐘2次,比說每分鐘100-120次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
這是這次急救中最值得大贊的,女老師一邊按壓,一邊詢問旁觀者(估計是附近酒店看熱鬧的工作人員):“你們酒店里有沒有那個除顫儀?”,并且明確告訴他“AED,一個紅色的箱子”(當然,也還有綠色和橙色的箱子。我個人更希望今后能像滅火器那樣統一顏色)。
現在心肺復蘇能救命的意識已經被很多人接受。但其實我更愿意告訴大家,它只是延緩患者死亡的一個權宜之計,國外有人稱之為“buy time",也就是”拖延時間“。
拖延來干嘛?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等人取來AED!只有AED才是真正的救命神器,才可能讓無法供血的顫抖的心臟重新啟動,恢復自主心跳,保證有效供血。
很可惜,這個酒店沒有。不要說這是苛求,在發達國家,別說酒店,就是普通商店、普通居民樓都會有的!
這一句話是旁邊的熱心人回答的,雖然慌亂之中口誤或者是本來就不是太清楚,把AED說成了ADE。不過,不管怎么樣,都說明了大家的急救意識在逐步增強,至少知道有這么一個救命的東西了,而不是只要看見有人倒地,除了掐人中啥都不知道做。
有關掐人中不僅沒用反而有風險的原因,我寫過科普介紹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教授的文章:。想噴我的,先去噴國家級權威中醫教授、中醫溫病學碩士生導師,然后再來噴我哈!
上圖中,“人工呼吸”一句,是路人補充的。從這句話也看得出,大家雖然對AED有了一定的意識,但這個意識還很模糊:AED不是用來做人工呼吸的,而是通過放電,終止心臟的顫抖,使其重啟。
這時有人提示是否需要做人工呼吸,女老師回答說“要有口膜的”。這種意識其實是不正確的,但這個錯誤不在普通人,而是很多教急救的老師本身的認知錯誤:他們誤把CPR訓練用的口膜當成了真實的污染隔離裝備。
其實,那個口膜就是一個透氣性很好的無紡布而已,它根本無法隔離施救者和患者之間的氣溶膠交換,而且多吹兩口氣,就會被唾液浸濕,就可能發生分泌物交叉感染。
其實,只要是目擊患者倒下,立即開始胸外按壓,不做人工呼吸也可以的。這是因為患者血液中還殘存大量氧氣,只要讓血液循環起來,就能夠在一定時間內保證大腦的供血、供氧,腦細胞死亡的速度就會減慢。
從下面這個心肺復蘇原理動畫我們也能看出:當向下按壓患者胸腔的時候,肺部的氣體受到擠壓就會從口鼻中逸出、而胸腔回彈的時候因為存在負壓,又會有空氣進入體內。
盡管這個通氣量不如人工呼吸吹氣量大,但總比沒有的好。因此,AHA指南現在提倡單純按壓,以鼓勵更多的人敢于出手救人。
當然,如果實在希望做人工呼吸,其實我們隨時攜帶的口罩也比那個口膜好過很多倍。畢竟口罩是有防水膜的,致密性也遠比那個訓練口膜好得多。至少,在徹底打濕、滲透之前是可以起到一定防護作用的。
希望進一步了解戴口罩不影響做人工呼吸,可以移步我這篇文章:
下面的對話,是在120接線員詢問患者有沒有呼吸時,女老師回答的。
這是評估患者是否還有呼吸時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患者在心臟驟停后,很大比例存在一種“瀕死樣呼吸”。具體表現為嘴巴長得很大,有進氣沒出氣的樣子,而且頻率遠低于正常呼吸。
希望進一步了解瀕死樣呼吸具體表現,請移步我的這篇文章:
所以,看見患者這種情況,應該立即開始胸外按壓!事實證明,這名患者并沒恢復自主呼吸,幾十秒鐘之后,缺氧癥狀變得十分明顯了:
面部出現紫紺,是脫氧血紅蛋白增多、體內血液缺氧的癥狀。此時應該立即開始持續不斷的心肺復蘇!
下面的對話,是在接線員聽到說“有呼吸”后再次確認后,女老師的回答和接線員的指導:
首先提示大家一點:作為普通人,按照國際指南,只評估患者的反應(不是意識)和呼吸,不評估脈搏。只要沒有呼吸,默認為沒有心跳。而專業醫務人員則需要加上評估脈搏的操作。
因為普通人未經正式訓練,很可能評估不準(事實上這次就是評估不準的例子),從而發生誤判。如果確實是有呼吸,那么上圖右半邊接線員的指導就是正確的。
由于患者的大張嘴瀕死樣呼吸,導致了女老師誤以為他可能會咬到舌頭:
這又是一個廣泛流傳民間(甚至部分專業人員)中的認識誤區:總是擔心患者會“咬舌自盡”,我只能說這是宮斗劇看多了被誤導的結果!
人咬到舌頭并不可怕,割舌頭也只是古代一種殘酷的刑法而不是殺人的方法。可怕的是擔心咬到舌頭胡亂塞東西進別人的嘴巴。
有關亂塞嘴巴有害無益的道理,想知道的移步我這篇文章:
還好,120接線員告訴她沒關系,接著詢問“他有沒有嘔吐?”。這一句很重要,如果真的有呼吸但仍昏迷,作為急救人員就要特別注意患者口腔是否有分泌物、是否嘔吐?
如果有,則應該立即將其翻身側臥,以利于嘔吐物從口角自然流出,防止誤吸造成窒息(如下圖):
下面這個操作,也是普遍存在于民間的一種認識:總是急著想把人喊醒——以為只要是人醒了,就啥事沒有了;還在昏迷就非常擔心。
其實,醒來不代表他的危險程度一定降低;只要是有呼吸,暫時不醒來也沒什么大問題!沒有人會喘著氣死掉,有正常呼吸的人,讓他多睡一會不見得是壞事。
因為我們不是醫生,我們只是在醫生來到之前,減輕患者痛苦、保存患者生命的一個普通人。
最后想說一下120接線員的指導節奏。她的1、2、3、4…是按照規范操作的:
但是,只要學過急救的都知道,女老師誤解了這個數字的含意,誤以為前三個數字是“預備發力”,數到4才奮力一按!
我們不能責怪女老師,因為她沒有學過心肺復蘇、至少是沒有系統正規的學過。我們也不能責怪120接線員為什么不喊“1、2、3、4、5、6、7、8、9…”,因為她是按照規范操作的。
但是,既然這種數數的方法會引起誤解,是不是有必要改進一下?比如說,在數數之前告訴急救人員:跟著我的數字按壓,每一個數字按一下!這樣,是不是就不會誤解了呢?
再一個問題就是專業人員到場后,可能是由于救人心切,按壓速度明顯太快:我記了一下時,視頻中最后3.2秒鐘,按壓了11次,相當于205次/分。幾乎是標準速度的一倍了。
我知道實戰不是背指南,我也明白救人心切的人一定是好人,而且我也聽說患者最后救活了。我只是希望我們的專業人員能練就一身過硬的技能和心理素質,再急也盡量按照標準來操作,這樣成活率會更高、預后會更好。
最后我想說的是,指出存在的一些瑕疵,不是想否定見義勇為的好人, 凡是能出手相助而不是袖手旁觀的,都是好人、都是好事。我自己也不敢保證在這種緊急情況下都能做得比別人好。
我只是希望有心幫助別人的好人,都能抽出自己百忙的時間,去參加一次為期一天、甚至半天的正規急救學習,而不是網絡上走馬觀花看一下某些教學視頻。這樣就能在關鍵時刻盡量用正確的方法去救人、甚至是救自己身邊的人,不給自己留下遺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