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墳,出貴人;雨打棺,財人疏”,這句農村俗語,在農村常常會引起爭論。
我們家鄉多雨,春天就不用說,是雨水較多的季節,有些年份秋天和冬天也陰雨綿綿,有時一兩個月都不停歇,農村俗稱“爛秋”和“爛冬”。
在我們家鄉,人們認為春天是該下雨的季節,有“春天的天,孩子的臉”之說。
也就是說,春天的天氣變化太快,一會兒晴,一會兒雨,就像孩子的臉一樣,一會兒笑,一會兒哭。有時眼淚未干,笑容又掛在臉上。
如此多雨的天氣,雨打墳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人離世無法選擇時日,也就無法選擇雨天和晴天,到了當地民俗規定的日子,就是天下刀子,也得出殯埋葬,雨打棺也很正常。
因此,過去,我家鄉的鄉村就有人針對這句俗“抬杠”說,我奶奶的墳經常被雨淋,也沒見我家出當官(注:鄉村對貴人的理解)的人,而我奶奶出殯那天,下大雨,抬棺的人都淋濕,我媽媽還是生了我們兄妹一大窩。
很顯然,這些人對俗語中的說法是不相信的,認為是一種迷信的說法。
實際上,這是對俗語一種片面的理解,其真實的意思并不是這樣的。下面我就這句俗在我家鄉的真實意思,給讀者解釋一下。
雨打棺
雨打棺,也就是天下雨時,雨滴淋在棺材上。這句話的意思有三種情況。
一是從家里出殯時雨滴淋在棺材上。按照我家鄉習俗,老人離世后,要在家中的堂屋內停靈三天左右,然后在半夜時將棺材抬出屋,放置在村里專用的場坪上,此舉叫“出殯”。
次日上午或下午再抬往墓地,叫“上山”或“上界”。
“雨打棺”,指的就是這段停放在屋外的這段時間。棺材抬出屋后,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氣,往往會忽略照看外面的棺材,一旦下雨,就會被雨淋。鄉村民俗認為,這是對老人的不敬。
通常來說,如果不是晴天,棺材抬出屋后,最好用曬席或塑料布遮蓋起來,不能讓雨淋。
二是棺材放入土坑不讓雨滴淋在棺材上。我家鄉下葬習俗有兩種。
一種是熱葬,也就是把棺材抬到墓地后,立即落壙掩土立墳。這種情況,當然不會有“雨打棺”發生。
另一種是冷葬,也就是把棺材抬到墓地后,放入土坑內,但棺材的一頭用木棒架起,不讓落地,擇日再落壙掩土。“雨打棺”也只有這種情況。
通常來說,要用曬席或塑料布搭建臨時雨棚,用來遮蓋棺材,以免被雨淋。
三是已埋葬后的老墳不能讓棺材暴露在外。已埋葬后的老墳,因為多方面的原因,如墳地崩塌、各種建設等,使棺村暴露在外,要及時掩土,或者遷走。
“雨打棺”這種說法,來源于儒家的孝道思想:“侍死如待生”,也就是對去世老人給予應有的尊重。
后來,這種說法,被賦予了迷信色彩,一般指出殯時天下雨,雨滴落在棺材上,老人后代人丁不旺。這種說法當然不可信。
雨打墳
鄉村民俗對“雨打墳”也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過去鄉村提倡“熱葬”,而不提倡“冷葬”。我國鄉村講究入土為安。“熱葬”的好處是,老人早入土,早安逸。
不僅離世的老人早安逸,活著的親人也早安逸。
鄉村“冷葬”習俗,少則要等候數日以上,多則等候一年三載。碰到熱天,遺體容易腐爛,即便棺材封閉得再密閉,也會發出臭味,或者溢出水來。而天下的雨滴遲遲淋不到墳頭上。
而對孝子來說,在老人未掩埋之前,就得在墓邊搭棚子看守,一些陪葬比較豐厚的就更是如此,免得有人起歹意。這就讓活著的人受活罪。
這種說法,原本是對亡故之人及孝子的一種關懷,可到后來,其用意也變味了,也有了迷信的說法。
其意思是說,如果老人下葬后,之前天不下雨,剛把墳頭起好,天就下雨,是吉祥之兆,老人的后代會出“貴人”,也就是出人才。這種說法當然也不足為信。
農村傳統民俗,本來是用來規范人們的行為,為了使人們自覺遵守這些習俗,往往利用舊時代社會普遍的迷信心理,摻雜了一些迷信因素,用來“嚇唬”人,以達到讓人自覺遵守的目的。這種現象,在我國農村俗語中很普遍。
因此,我們在理解傳統俗語的時候,要認真鑒別,去偽存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