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在廣東游走,發現自南宋至今,嶺南節烈義士還真不少,抗元義士伍隆起、熊飛、張鎮孫、馬南寶……抗清英雄陳邦彥、陳子壯、張家玉……抗日將領鄧世昌、蔡廷鍇、薛岳……每一次面臨外敵侵辱,廣東人總能挺身而出,特別是南宋和南明,廣東兩次成為漢族文明最后的庇護地。
我之前也寫過抗元義士伍隆起(公眾號“驢游記”《廣東一座700年古村名為香頭墳,背后卻是一段國破人亡的歷史!》)和抗清英雄張家玉(公眾號“驢游記”《東莞一座大墳,藏在居民區內,記載著一曲反清復明的悲歌!》)的故事,最近在臺山廣海古城,又偶遇一座明代烈女墓,深入荒草湮沒的墳塋探訪,這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如果你走過廣東西部沿海高速,大概會記得經過臺山市時,有個叫做廣海鎮的地方,有的人可能還知道廣海是個漁港,可以吃海鮮買干貨,但鮮有人知道廣海是一座古城。
其實廣海衛的歷史比天津衛還要久,在明朝就是一座十分重要的軍事城堡,這個我之前也寫過,由于廣海衛屢次被倭寇和匪患破城,所以說是一座非常悲慘的古城(公眾號“驢游記”《廣東最悲慘的海防古城,建城比天津早,曾被倭寇攻占血洗!》)
廣海衛城的規模曾經也很是龐大,據清道光年間的《新寧縣志》記載:廣海寨城陽江鎮轄水師中軍游擊守備駐扎所,周圍一千零二十四丈,垛口八百七十四,敵樓一十五座,窩鋪四十二間,四門城樓四座,月城樓四間。在寨城東北郊,設有官兵操演大較場,建有演武亭一座。
而如今廣海衛城城墻只能在山上尋得一點殘垣斷壁,這些城墻遺跡正是明隆慶年間,廣海城被倭寇攻破后,官府痛定思痛,于第二年大規模修建的。
其實整個明朝年間,廣海都飽受倭寇騷擾,明成化三年(1467年)巡視海道副使徐??滔碌摹昂S罒o波”四個大字,就是對廣海衛城抗倭歷史的最好記錄。
“海永無波”看似是祈求風平浪靜,這個“永”字甚至還專門做了點處理,上面變長的一橫,將水完全壓住,除了字面上的意思,“海永無波”其實更是期望海面上不再有海盜倭寇,天下太平。
由此也可見,在明朝,廣海軍民是如何痛恨倭寇,渴求海上平安。
廣海城歷史上記載最悲慘的一次破城大概是明隆慶四年(1570年),正月倭寇攻破廣海衛城,據城46日,殺戮3000余人,官民房屋大多被毀。
而我這次要說的明烈女墓故事,正是發生在明隆慶四年倭寇攻破廣海城的那46個日日夜夜。
烈女叫做彭大娘,剛開始我以為烈女是位大娘,后來查找資料才知道,這名死時不到19歲的女子姓彭,名字叫做大娘,這取名貌似有點隨意了。
明烈女墓就位于365省道奇石村附近,旁邊有家家私店,導航的話可以導奇石村衛生站。
穿過已經完全被荒草湮沒的小路,準備探尋一段400多年前的剛烈故事。
隱約可見草叢中修繕過的墓道,據網絡資料,現墓址是1994年遷至此擴建,1999年4月,在旅港鄉親的募捐下,重修牌坊、詩詞石刻、墓志、烈女亭、墓道、花崗石浮雕等,使湮沒多年的烈女墳以嶄新的面貌屹立城西馬鞍山上。
20多年又過去了,牌坊、詩詞石刻、墓道等一切尚在,但又被荒草湮沒了。
彭大娘到底是誰?據《廣州府志》載:“明彭景祥之女,世居溽城,年十八,未適人。自隆慶四年,倭賦人寇時,擄彭欲污之。彭厲聲罵賊,觸刃而死,僵尸三日,面色如生。賊去,鄰里憐而葬之于馬鞍石。惜一門被陷,未得旌表;其墳遂荒落焉!”
《新寧縣志》載:“彭大娘,矬峒彭景祥之女。明,隆慶四年,倭賊入寇,捕而欲污之,彭觸刃而死,三日其色如生。鄰里收而葬于溽城西門外車輪石。惜其父母兄弟皆死于賊,遂致湮滅,不能旌表!”
府志和縣志記載的意思差不多,大意就是彭大娘是明代廣海統領彭景祥之女,世居廣海,時年18歲,未婚,明隆慶四年(1570年),倭寇攻破廣海城,倭寇頭目率賊眾搜掠至彭家,見其貌美,欲施強暴,彭大娘不甘受辱,厲聲罵賊,自刎殉身。死后僵臥三日,面色如生。鄰里鄉親感其節烈而葬之。可惜父母兄弟均被倭寇殺死,不能旌表她的節烈。
到了清咸豐六年(1856年)十一月,肇慶府的孝廉梁樵石來此拜祭彭大娘墓,不由得感嘆:“古往今來陷賊手者多矣,從未聞有如是之貞烈者,況巾幗乎?安可令其埋沒而不彰也”。于是賦詩鐫于墓左之石上,并上表朝廷。
當然,這個梁孝廉當年拜祭的彭大娘墓,并不是現在這座,不過重修后,人們還是按照歷史記載將詩文纂刻于此。
大概是梁孝廉的詩文還有些作用,過了幾年后的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廣海彭族捐款修墳,墓貌一新。從此,文人雅士來此拜祭多會題詩刻字,將彭大娘的節烈事跡代代相傳。
1938年12月,全面抗戰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臺山縣長覃元超為了激勵邑人抗日救國,大規模修繕抗倭烈女彭大娘墓,他命人移來臺城學宮的石牌坊,加工琢磨,矗立墓前,牌坊正面刻有時任廣東省主席吳鐵城題詞:“正氣長存”、“保節”、“存貞”。“一死關夷夏大防,取義成仁,誰道須眉勝巾幗;千秋留天地正氣,型風勵俗,我從兒女拜英雄”。并運來端州青石一塊,重立墓碑:“明烈女彭大娘墓”。墓碑揭幕之日,臺山及附近軍民數千人云集墳前,祭奠烈骨忠魂,誓死抗日。這大概是烈女墓有史以來最高光的時刻。
可惜清朝和民國年間修繕的墓,到了文革期間,墓地被開墾種植,周圍大大小小的石頭都被爆破,用作建筑的材料,石刻無一幸存。彭大娘墓消失了,直至上世紀90年代旅港鄉親倡議重建烈女墳并遷至現址。
雖然今日之烈女墓已經不是明清民國之烈女墓,但至少彭大娘的剛烈故事得以重現,讓人們記得,400多年前有過這么一位不堪受辱,自刎而亡的18歲女子。
廣海衛是一座有故事的古城,只是很多故事都猶如荒草中的彭大娘墓一樣,被湮沒在時光的長河中,還等待有心人去重新發掘。
尋訪一座墓,記錄一個故事,沒想到烈女墓背后,正是廣海衛城歷史上的至暗時刻,可以想象,城已破,男人皆戰死,倭寇燒殺搶掠,血洗廣海,46天后才退去,留下一片廢墟和遍地尸首,而其中有一位18歲的年輕女子,就叫做彭大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