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驚蟄
三個字的題目突兀地令人摸不著頭腦,什么是燒驚蟄?
燒驚蟄,在長治市潞州區和上黨區的一定范圍內,算是一件大事。就是在驚蟄前后,去上墳燒紙,祭奠先人,簡稱為燒驚蟄。
上墳燒紙,祭奠先人,不是在清明節嗎?什么時間改到驚蟄節氣了?對,沒錯。祭奠先人,上墳燒紙一般是在清明節,但特殊情況,特別風俗有時候就不一樣,比如燒驚蟄。
燒驚蟄,在長治地區一般只針對于前一年才去世埋葬的新墳,第二年就是在驚蟄節氣去上墳燒紙。而去世多年的先人,則還是在清明節才去祭奠。
在驚蟄節氣上新墳,是因為傳說在驚蟄之前,是冥界的法定接待日。只有在這段法定接待日期間去上墳燒紙,剛剛去世的人可以收集到家人帶給他們的所有祭品。
舊時間,清明節也好,驚蟄也罷,上墳祭奠先人的一項重要事情就是燃燒用紙剪成的紙錢和折疊成的假金銀元寶。因此在民間就把上墳祭奠先人這一件大事兒非常簡單的稱為燒紙。二人相見:不燒紙?明天回!簡略地一問一答,事兒就全明明白白了。
燒紙的習俗起源于何時?沒有定論,說法很多:
一是起源于南北朝時期之說。南宋史料筆記《愛日齋叢鈔》里記載:“南齊廢帝好鬼神,常剪紙為錢,以代束帛,而有紙錢。”就是說,南北朝時期的南齊廢帝蕭昭業因為信奉鬼神,經常用紙張剪成紙錢的樣子,以此替代帛,紙錢隨之誕生。
二是根據明朝宋應星在其著作《天工開物》里記載“盛唐時鬼神事繁,以紙錢代焚帛”而有的唐朝之說。盛唐時期道教興盛,祭拜鬼神形成了一種繁瑣的儀式,若按照規定焚燒帛的話,大部分人在經濟上負擔不起,所以,人們就用紙張來代替帛進行焚燒。
另有記載是說在五代時期,后周世宗皇帝柴榮出殯發引之日,百司路祭,以紙制作金銀錢寶之樣并雕印文字乃是金銀紙形制之始。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燒紙錢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燒符箓(符咒紙),認為燒紙錢就像燒符咒紙一樣具能夠傳遞給祖先,或神鬼的神圣作用。
宗教學者說則認為燒紙錢的習俗應是起源于原始時期祭拜祖先的習俗。原始祭祖的習俗是為了悼念祖先的亡靈,祈求祖先保佑家族。起初用真錢陪葬,后因發生盜墓,改為以陶制或其他材料的假錢陪葬,到最后改以燒紙錢。
而在民間卻流傳著一個“蔡莫燒紙”的故事,事關以造紙聞名天下的東漢時期蔡倫。蔡倫改進造紙術,造出的紙質量好,買賣也好。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貋黹_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很著急。后來,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擺脫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傷心欲絕,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邊哭訴邊燒紙。燒紙過后,慧娘假裝復活過來。自述她死后到了陰間,閻王讓她推磨受苦,因為蔡莫燒了很多錢,所以小鬼們都爭著為她推磨。她又把錢交給閻王,閻王就放她回來了。陽間的紙燒了后就是陰間的錢。
人們見狀,不由不信,才發現紙還有這么大的用處,于是個個都來買蔡莫造的紙,當做給先人上墳時燒的錢。本來是一場為賣紙搞得營銷騙局,竟成了一種祭祀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表現形式,傳承了上千年。
有人認為,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對死者寄托哀思是人之常情。來到死者墳墓前,對死者寄托哀思時,點上香燭,擺上鮮花,獻上祭品,如果再燒點紙錢,說幾句心里話,這才是滿滿的儀式感。
上墳祭奠先人無可厚非,但是燃燒紙錢卻真是一個陋俗。因為燒紙會污染環境,是一種損人利己的行為;二是春日里天干物燥,野外雜草叢生,燒紙很容易引起火災。
血淋淋的事實擺在眼前。2018年3月3日下午,正是農歷正月十六,休閑的人們在春意盎然中觀燈賞景,走街竄巷溜百病。突然長治市主城區東南塔嶺山方向升起濃煙滾滾,火光沖天,不好,山火爆發。
事后查明,火因上黨區賈掌鎮一古稀老人趕在驚蟄前上墳燒紙,引燃干草,繼而引發大火。再過兩天便是驚蟄,“燒驚蟄”燒出了一場大火,一直從上黨區東北燒到了潞州區東南。
現在人們講究文明祭掃,逐漸摒棄了烏煙瘴氣的燒紙,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好習慣。盡管上墳祭奠先人不再燒紙了,但是這個詞卻固定下來,成了民間人們祭奠先人的代名詞。
小編微信:jdn0355,歡迎添加,探討晉東南地區有關問題,或添加關注本公眾號投稿郵箱:jdn0355@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