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威寧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8”示范點格局,深挖威寧特色歷史文化,以紅色為“魂”,民族團結事業(yè)取得蓬勃發(fā)展。威寧縣這片紅色熱土上,豐富的紅色資源,繪寫出無數(shù)壯美的詩篇。
“威寧屬革命老區(qū)縣,紅二、六軍團在威寧這片土地上走過20余個鄉(xiāng)鎮(zhèn)。還有很多紅色遺跡遺址,都可以在威寧縣各鄉(xiāng)鎮(zhèn),找到痕跡。其中‘威寧游擊團’戰(zhàn)斗遺址,不僅保存完好,而且它的光輝業(yè)績,在滇東北和威寧的解放斗爭史冊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蓖幙h民宗局副局長祿興貴這樣說道。
威寧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廣場
深耕紅色文化
民族團結氛圍“濃起來”
威寧縣消防救助站,坐落于縣城濱海大道邊,消防人員來自于貴州、云南、湖北、湖南、山東、四川、甘肅、河北等地,他們年輕有為,把青春奉獻在保衛(wèi)這座城市的發(fā)展上。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們一行都在民族團結創(chuàng)建工作上,深化駐地情懷,構筑民族團結“同心夢”。
消防隊構筑民族團結“同心夢”展館
2022年以來,消防戰(zhàn)士們深入到學校、企業(yè)、重點單位組織開展消防演練400余次,邀請社會單位、學校、行業(yè)部門走進“紅門”體驗消防,學習消防知識20余次,受益人數(shù)達到800余次。走進威寧縣消防救助站,隨處都可以看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宣傳,立足地方深厚文化,圍繞“紅色”做文章。特別是消防體驗館,更是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上,充分展示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營造出濃厚氛圍。消防救助站始終堅持“學”“做”結合,構筑民族團結“同心夢”,結合消防宣傳培訓和“紅水桶”“紅背簍”愛民服務行動,用身軀和軍魂構筑起了“火焰藍”,守護生命長城,為保護威寧縣各族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赴湯蹈火,先后成立了“宣傳小分隊”“青年突擊隊”“抗疫突擊隊”,演繹出了一幕幕民族團結進步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壯舉,為各族群眾的安全保障結出累累碩果。
威寧縣民宗局工作隊在消防救助站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nèi)涵進行討論
威寧縣消防救助站教導員鄧尚恒說,“威寧文化底蘊深厚,紅色文化耀眼高原。消防救助站就是以實際行動,堅定民族團結信念,搭建關心關愛民眾‘暖心橋’,保護好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24小時駐勤值守,保證好民族團結創(chuàng)建示范抓好抓實。僅2022年消防救助站多人獲得總隊表彰。同時,消防站把創(chuàng)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并制定實施方案和詳實的工作計劃,把民族團結創(chuàng)建責任目標和內(nèi)容,堅持民族團結創(chuàng)建示范工作與日常工作部署共同落實,把‘建設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新威寧’作為奮斗目標”。
打造示范熱土
精神文化“厚起來”
威寧縣雪山鎮(zhèn)是紅色文化的濃厚之地,以紅色文化聚合力、暖民心、促發(fā)展,成為這里的主旋律。
威寧縣民宗局與雪山中學座談
雪山鎮(zhèn)中學,這幾天到處都是一片忙碌景象。圍繞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按照民宗局要求的“1+8”示范點格局,整座學校的文化氛圍更加濃厚,師生們的精神面貌也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學?,F(xiàn)有教職工103人其中副高級教師8人,中級教師34人,有一支結構合理,職責明確,團結協(xié)作,政治立場堅守,辦學思路清晰,作風正派,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樂于奉獻,能身先士卒,困難面前不退,利益面前不爭的領導班子。有一支注重自身修養(yǎng),積極進取,有新的教育理念,政治素質較高,業(yè)務能力較強的教師隊伍,現(xiàn)有30個教學班,1550名在校生。為了圍繞威寧縣民宗局安排下來的工作部署,學校領導、老師們都在加班加點謀劃學校的示范創(chuàng)建,從學校大門一路,到操場走廊,以及文娛室、課堂氛圍等等,充滿著紅色文化的影子。
老區(qū)紅土地蘊育雪山中學足球場一角
作為革命老區(qū)紅土地蘊育的雪山中學,游擊團精神浸潤每個學子心田,學校以樹立五觀(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強五同為己任,每年清明節(jié)以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懷組織學生到灼樂多游擊團革命舊址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要濃墨重彩的寫。
雪山中學校長盧磊說道“學校自建校至今,才31年歷史,但在這31個春夏秋冬中,不斷的發(fā)展,不斷的完善,學校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辦學理念,堅持注重細節(jié),因全校教職工意識到細節(jié)決定成敗,學生利益無小事。在縣民宗局引導下,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8”示范點格局中,一定會盡職盡責,雖然地處高寒山區(qū),自然條件惡劣,但這里文化底蘊深厚,特別是紅色文化深入人心,學校會想盡一切辦法提升自已的品位,挖掘好地方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地改善辦學條件,因材施教,管理好并教育好每一位學生,注重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同時又重視學生特長的發(fā)揮,并進一步加大對外交流,樹立以德立校,依法執(zhí)教,強校的辦學方向,將會越來越明顯?!?/p>
紅色為“魂”
高原發(fā)展“活起來”
雪山鎮(zhèn)灼樂多村副村主任楊萍,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村干部。2021年畢業(yè),就來到灼樂多村工作。她對這里的山山水水都十分熟悉,特別是這里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詮釋了整個威寧縣紅色文化的厚重歷史。在她的引導下,我們一行參觀了威寧有識之士、彝族青年陸宗棠的革命遺址——威寧游擊團遺址,它如今依然矗立在雪山鎮(zhèn)灼樂多村。
威寧游擊團遺址全貌
楊萍介紹,在威寧縣陸宗棠是革命先驅的靈魂人物,一位真正的共產(chǎn)黨戰(zhàn)士。他三十年代就風靡于昭通、威寧一代帶,先后結識了中共地下黨員李祥榮(李德仁)、呂茂林、傅發(fā)聰(又名楊先讓)并交往甚密,受到進步思想熏陶,從而激發(fā)了陸宗棠的愛國熱情,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他先后組織“威寧旅昭學生讀書會”,“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1940年夏改稱“高級讀書會”)。并掀起了震驚云南全省的兩次學潮:趕走貪贓柱法的法官王德元、楊藻的斗爭和反對昭通女中校長姜勉文的“倒姜”學潮。四十年代,陸宗棠參加在畢節(jié)召開的“邊疆彝苗民族青年知識分子代表會議”,會上結識大定(今大方)彝族志士金國光,共商在黔西北建立革命游擊武裝的有關問題,1942年,陸宗棠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貴州大學。并參加了一系列的愛國運動,大學畢業(yè)后,自己選擇回鄉(xiāng)任教,獲得了地方各族人民的極大贊譽。并出任過《滇東日報》社長;翻印毛澤東著作《新民主主義論》、《論聯(lián)合政府》;組織“學藝社”,后組建“威寧游擊團”擔任政委。
楊萍還說,陸宗棠在威寧后來的發(fā)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在民族團結進步的歷史上,抒寫了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豐功偉績。
灼樂多村副村主任楊萍給考察組講述介紹紅色歷史故事
威寧縣民宗局的一系列工作推進,成為了群眾喜聞樂見,有溫度,有亮點的典型示范,并成為了貴州省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試點。
在采訪的過程中,威寧縣民宗局楊學剛局長深有感觸。他說,為了完成這樣高規(guī)格、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的示范點創(chuàng)建,從2022年末開始,帶領一班子人馬從未停歇,走村串戶,學習先進,對今年的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最終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圍繞威寧縣的紅色文化作為起筆,緊緊依托“紅心”點亮美好生活,豐富各地發(fā)展的文化內(nèi)涵,一定會做到真正讓威寧縣民族團結氛圍“濃起來”;精神文化“厚起來”;高原發(fā)展“活起來”。
(羅鋼 陳雪琴 郭翰)
來源:人民網(wǎng)海外頻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