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選自英國歷史學(xué)家保羅·約翰遜《美國人的故事》(中卷),秦傳安 譯,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版,第434-440頁
哈丁的繼任者、副總統(tǒng)卡爾文·柯立芝(1872-1933),并非來自古老中西部的某個小城鎮(zhèn),而是來自佛蒙特州的鄉(xiāng)村,來自一個跟美國人的“山上的城”這一樸素價值觀聯(lián)系更緊密的地區(qū)。佛蒙特是新英格蘭唯一沒有海岸線的州,因此大部分尚未被邪惡的商業(yè)滲透觸及。它是第一個加人最初十三州(1791 年)的州,它一點也不落后。事實上,佛蒙特的州憲法是第一部廢除奴隸制、確立成年男性普遍投票權(quán)的州憲法。但它過去是、現(xiàn)在依然是田園情調(diào)的保守州。
在柯立芝那個年頭,佛蒙特主要靠日常耕作為生,柯立芝是在臨近普利茅斯市的一座農(nóng)場里長大成人。他父親是一位民兵上校,本人就在那家農(nóng)場干活。這在那個年頭一點也不稀罕:在某些方面,美國依然是個農(nóng)夫國家。事實上,當柯立芝副總統(tǒng)在1923年8月應(yīng)召去白宮的時候,他還在父親的農(nóng)場里,他把自己假期里的兩個星期耗在了幫忙收割干草上,他揮舞長柄鐮刀,抄起干草叉,駕著兩匹馬拉的“拖車”。這可不是為了拍照而做樣子,因為并沒有拍照片。柯立芝一輩子從未有過新聞秘書。他做夢也不會想到像哈丁那樣對記者們稱名道姓,據(jù)我們所知,在總統(tǒng)的職位傳給他之前,他從未歡迎過哪位記者去他們家的農(nóng)場。
8月2日夜里,消息傳到了普利茅斯:當年本地的那個小男孩,如今成了美利堅合眾國的第 30 任總統(tǒng),當時的情景,倒的確有些田園牧歌的風(fēng)味。農(nóng)場里沒有電話,最近的一部電話在山下兩英里之外的地方。郵局的送信人用力捶打著柯立芝家的大門,一家人被吵醒了。他帶來了兩封電報:一封來自哈丁的秘書,正式通報總統(tǒng)的死訊;另一封來自司法部長,建議柯立芝通過宣誓立即獲得出任總統(tǒng)的資格。于是,誓詞被抄寫了下來,柯立芝的父親作為公證人,在煤油燈下(因為家里根本沒有電)主持了宣誓儀式。那是一間很小的農(nóng)家起居室,一個密封的柴爐子,一張老式的胡桃木書桌,幾把椅子,一張大理石面的餐桌,上面放著一本家庭用的舊《圣經(jīng)》,書攤開著。宣讀完最后一句誓詞,柯立芝把他的手放在了《圣經(jīng)》上,非常嚴肅地說:“愿上帝幫助我。”
柯立芝距離我們的時代并不那么遙遠,他出生于1872年7月,只比本書作者很熟悉的伯特蘭·羅素小幾個星期。那年夏天,威爾第的《阿伊達》是風(fēng)靡一時的歌劇,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米德爾馬契》(Middlemarch)是人們談?wù)撟疃嗟拈L篇小說。柯立芝認為他是在自己的路上朝前奔。他喜歡引用西德尼·史密斯的名言:“對一個男人來說,找準自己的路線并堅持走下去是一樁大事——你會在自己的道路上走得更快。”
他拒絕效法父親去從事田間勞作,而是選擇了法律與公共服務(wù)作為自己的路線——他也沒有尋求與人合伙成立公司,而是在25歲那年把自己的招牌掛到了馬薩諸塞州的北安普敦:“卡爾文·柯立芝,律師與法律顧問。”兩年之后,他在政治的階梯上邁出了自己的第一步,成為共和黨的市議員,接下來依次是:被選舉為市法務(wù)官,州立法機關(guān)的兩個任期,北安普敦市的市長,然后是州參議院的議長,以及兩任州長。
像他的前任哈丁一樣(只不過更加有系統(tǒng),有一套目標和信念),柯立芝也是一個主張最小政府的政治家。他認為,共和的本質(zhì),與其說是民主,不如說是法治;而政府的主要功能就是支持并推行法治。當然,政府也有授予權(quán)力的功能。作為一座城市的行政官,他采取過措施,使本地的農(nóng)民能夠以競爭性的價格向市民提供足夠的鮮奶供應(yīng)。在監(jiān)督鐵路法案上他費了很大的周折,使各公司能夠在馬薩諸塞州提供可靠而廉價的公共運輸。無論是在北安普敦市的財政還是在馬薩諸塞州的財政上,他都有所建樹,還清欠債,積累盈余,等等,結(jié)果,該州教師薪水的增長吸引了最優(yōu)秀的教師。仔細地研究柯立芝為官一方(無論是作為議員還是州長)的記錄,我們可以看到,他并不認為“財產(chǎn)總是對的”。正相反,他憎惡強勢利益集團所搞的壓力集團和游說制度。他認為“法律總是對的”。
作為州長,他發(fā)表過一項重要聲明,談到當選的個人有不理睬來自利益集團和媒體的威脅的自由。 他說:“我們有太多的立法是通過大聲疾呼、騷亂和壓力而實現(xiàn)的。當代表的判斷力被任何種類的外部影響取代的時候,代議制政府也就壽終正寢了。”選民有權(quán)投票支持誰,但被選出的代表必須運用他的判斷力。埃德蒙·伯克在 150 年前曾 說過類 似的話。柯立芝補充道:“這并不意味著不理睬選民的意見。這些意見必須得到小心謹慎的斟酌權(quán)衡,因為代表必須代表選民,但他的誓詞規(guī)定:必須‘忠實地、愉快地服從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則與條例’。意見和指示不能高于憲法。違反憲法,它們就是無效的。”
對于一個像馬薩諸塞這樣的州來說,無視聯(lián)邦禁酒令,而通過一項規(guī)范制造低度啤酒和葡萄酒的法律(所謂的“2.5度啤酒法案”),是對法律的冒犯。事實上他把這稱作“拒絕執(zhí)行”,當年南方造反遵循的就是這一非法的路線,是對憲法的挑釁,作為州長,他只能否決這一法案,舍此別無選擇。他說:“不顧個人愿望、服從法律的約束性義務(wù)”是文明的憲政型政府的本質(zhì),舍此,“一切自由、一切安全都將終結(jié)”,“只有強力會盛行”。他又說:“那些被授予重要權(quán)力的人,除了樹立嚴格服從法律的榜樣之外,還能樹立什么榜樣呢?”
對法治原則的絕對堅持,對細節(jié)的悉心關(guān)注,正是柯立芝成功處理1919年波士頓警察罷工案的與眾不同之處,這一事件使他引起了全美國的關(guān)注。柯立芝的行為,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他樂意接受任何無視法律的社會團體——在本案中就是美國勞工聯(lián)盟——的挑戰(zhàn),無論它多么強大,并堅決主張及時地指派權(quán)威人士(在本案中就是波士頓警察專員)讓他根據(jù)自己的判斷行使他的權(quán)力,直到他公開承認局面已經(jīng)超出了他的控制能力之外,然后,柯立芝便欣然行使憲法賦予州長的全部權(quán)力,包括他作為州國民警衛(wèi)隊總司令的各項權(quán)利,當時,國民警衛(wèi)隊全部被召集起來了。
政策一直是“最小主義”的,直到本案的事實以及公眾的輿情都要求采取“最大主義”的措施——這樣的輿論此前就在小心翼翼地、秘密地準備著,然后便立即、全面地采取行動。這一策略也得到了一種表述準確、容易理解的政治哲學(xué)的支持:“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無權(quán)舉行危害公共安全的罷工。”柯立芝處理這次危險罷工的方式,成了任何行政長官(聯(lián)邦或州一級的)在公共秩序受到實際威脅時所效法的榜樣。當時,無論是政治階層,還是整個國家,都明顯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并為柯立芝在下一年被提名為副總統(tǒng)候選人鋪平了道路。
盡管他對州長權(quán)力的有力而果斷的行使吸引了全國的關(guān)注,但柯立芝依然渴望讓國民確信:州政府的這種干涉,僅僅是針對極端的緊急事件,在常規(guī)時期,最小政府必須是準則。的確,他在接受提名的演說中就談到了要“恢復(fù)林肯的原則”,堅持“一個民有、民享、民治的政府”。他用下面這句話讓自己的意思變得絕對清楚:“擺在我們面前的主要任務(wù),就是讓人民重新?lián)碛兴麄兊恼⑺麄兊呢敭a(chǎn)。”
柯立芝的“最小主義”并不僅僅是(盡管肯定是)一種政治哲學(xué)的表達。作為一個繁榮的國家,有著在很大程度上自我調(diào)整的經(jīng)濟,并得到巨大的自然防御體系的保護,美國能夠遵循索爾茲伯里勛爵的建議——當柯立芝還是個小伙子的時候,勛爵就統(tǒng)治著英國。索爾茲伯里勛爵說:“國家被水流裹挾著,輕松愜意地順河而下,政府的功能,僅僅是在它有觸岸危險的時候伸出槳櫓。”這也是柯立芝的哲學(xué),但它又不只是哲學(xué),它還是一種心態(tài),幾乎是一種身體沖動。
像偉大的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一樣,柯立芝也是“無為而治”的最高倡導(dǎo)者。但他還是一個把很多的思考和畢生的經(jīng)驗都投入沉默策略中的人,這一點不像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有時候不免多嘴多舌。這種策略是他從父親那里得來的,但老柯立芝上校的沉默是出于本能,而小柯立芝總統(tǒng)則把它變成了一種政治美德。他很喜歡人家給他起的綽號“沉默的卡爾”——這使他免于采取事與愿違的措施,免于發(fā)表適得其反的聲明。
沉默的名聲,本身就是權(quán)威的一種形式。1914 年,柯立芝被推選為州參議院議長,他發(fā)表了有史以來最短的就職演說。這段話值得我們在這里回味一下。全文如下:“干好這一天的工作。如果它能保護弱者的權(quán)利,不管對象是誰,那就干吧。如果它能幫助強大的社團更好地服務(wù)于人民,不管遭到怎樣的反對,那就干吧。預(yù)期被人稱作保守分子,但不做保守分子。預(yù)期被人稱作煽動家,但不做煽動家。毫不猶豫地像科學(xué)那樣革命。毫不猶豫地像乘法表那樣反動。別指望通過鋤強來扶弱。別忙著立法。給政府一個機會,讓它趕上立法。”好觀點,值得記下來。下一屆改選的時候沒有人提出反對。他的第二次就職演說甚至更短——僅僅四句話:“保存我們制度的堅實基礎(chǔ)。拿出士兵參與公共服務(wù)的精神做你的工作。對國家忠誠,對你自己忠誠。要簡短——最重要的是,要簡短。”
他踐履了這種簡短。常常,他什么也不說。在1924年的選戰(zhàn)中,他指出:“我不記得有哪位總統(tǒng)候選人因為不說話而給自己帶來過很大的損害。”或者:“我從未說過的話,決不會給我?guī)硎裁绰闊?當他最后退休的時候,他承認,他最重要的準則“就在于:決不做別人能為你做的事情”。他又補充道:“在白宮,十分之九的拜訪總統(tǒng)的人都想要他們不應(yīng)該得到的東西。只要你一直不吱聲,不出三四分鐘,他們就會開溜。”柯立芝通常默不作聲,但面部肌肉的輕微抽搐在代表他講話。他被描述為“一個眉飛色舞的傾聽者”。
然而當他開口的時候,他所說的話總是值得一聽。他的話,直來直去、簡潔有力、富有啟發(fā)、平淡無奇,而且,通常是真話。對政府的限制,以及個人努力(這必然涉及不平等)對促進人類福祉的必要性,在 20 世紀還沒有一個人比他定義得更優(yōu)雅。他是這樣說的:“政府不能緩解勞苦。正常人必須照顧自己。自治意味著自給。……最后,物權(quán)和人權(quán)是一碼事。歷史告訴我們,在任何一個文明的民族當中,都一定有一個受教育程度高的階層,以及財富的大集合。巨額利潤意味著巨額薪水。啟示總是來自上方。”他認為,判斷政治的道德,不是根據(jù)它的目的,而是根據(jù)它的效果,這是根本之所在。因此,在他 1925 年的就職演說中,關(guān)鍵的句子是:“就其最實用的形式而言,經(jīng)濟就是理想主義。”
那年的晚些時候,在對紐約商會發(fā)表的一篇演說中,柯立芝提出了一個經(jīng)典而簡潔的關(guān)于他的自由放任哲學(xué)的陳述。他說,政府和商業(yè),應(yīng)該保持獨立和分離,前者由華盛頓指揮,后者則由紐約指揮。明智而審慎的人,始終要防止互相篡權(quán),而蠢人總是試圖這樣做,無論在哪一方。商業(yè)就是追求利潤,但它也有道德的目的:“共同組織的社會努力,滿足了文明社會的經(jīng)濟需求……它公平地依靠服務(wù)的法則。它有真實、信任和公正作為它的主要依靠。就其更大的意義而言,對人類的道德和精神進步,它是最大的貢獻性力量之一。”
這就是政府有權(quán)威通過提供安全框架之內(nèi)的競爭環(huán)境來促進商業(yè)成功的原因。政府和法律的工作,就是抑制特權(quán),無論它在哪里出現(xiàn),并通過提供針對所有錯誤的法律救濟,從而支持合法占有:“一切財產(chǎn)的價值,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知道對它的和平享用會得到公開的保護。”如果沒有這一合法和公開的保護,“你的高樓大廈的價值,就會縮小到古迦太基的水邊地或古巴比倫的邊角地的價格”。他斷定,商業(yè)越是自我調(diào)節(jié),對政府采取行動以確保競爭的需要就越少。商業(yè)因此就可以集中在它的雙重任務(wù)上:一是發(fā)展經(jīng)濟;二是改善國家的組織架構(gòu),在這一架構(gòu)之內(nèi),商業(yè)可以增長利潤和投資,提高工資,并以盡可能最低的價格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務(w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