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定河西岸,坐落著一座以琉璃命名的千年古村—— 琉璃渠村 ,村里有座 皇家琉璃官窯廠。10年前,這里生產的琉璃曾因環保而熄滅,如今,這里的窯火再次熊熊燃燒,老窯廠改造成了金隅琉璃文化創意產業園。
老窯燒新瓦、琉璃工藝品展、琉璃文創展、琉璃技藝非遺研學體驗……借助這些活動,京西這個千年古村,估計又要成為新的網紅打卡地。
其實,琉璃與這片土地的故事,已經講述了七百余年。 這里是 元、明、清三代皇家指定 的專門負責承造皇家宮殿、陵寢、壇廟等各色琉璃的官窯。據說,窯火七百年不滅。
琉璃渠村最老的窯廠。
據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建筑教育及中國古建筑研究的開拓者劉敦楨介紹,元朝時趙氏家族由山西遷至北京,最初琉璃窯廠建于宣武門外海王村。門頭溝劉李居村周圍盛產燒造琉璃所需的坩子土,琉璃窯廠遷到了這里,成為官窯。因為燒造皇家專用的琉璃制品,西城區海王村改名琉璃廠;門頭溝劉李居村也因這里專司琉璃燒造的官署琉璃局而改名為琉璃局,琉璃渠的村名就是由琉璃局諧音轉化而來。
琉璃瓦明亮透底,關鍵是料和秘籍。 坩子土是頁巖的粉末,用它制作的瓦坯細膩光滑,呈月白色,可完全呈現釉彩本身的色澤;燒制琉璃瓦所用的釉彩是以石英和氧化鉛為主的金屬釉料。這里至今使用著清工部“獨家授權的專利燒造技術”。釉彩的配置是最核心的“技術機密”,只有村里的幾個配釉技師知道,在家族里口耳相傳。
裝窯。
為板瓦施釉。
穩作:專門負責設計制做琉璃瓦的模具,圖為用泥制做原件大小翻模用的實物。
擺放琉璃瓦。
燒窯。
而要使琉璃瓦達到“成大形而不開裂,經百年而不掉釉”的完美品質,除了原料、配釉講究 外,最關鍵的是“兩窯燒造法”,這是官窯與民窯的區別。每一件琉璃活件都要經過兩次燒制,第一遍是在塑形完成后,技師們會將琉璃瓦的泥坯放入“素窯”燒造定型,待上釉晾干后,還要再放入“色窯”進行二次燒制。
琉璃活件要經原料粉碎、淘洗、配料、煉泥、制坯、修整、烘干、素燒、施釉、出窯、晾曬等二十多道工序,每一件都需要約十多天的時間,十分講究。
在為紫禁城造金頂的同時,琉璃渠官窯還創作了很多精美獨特的琉璃藝術品,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北海公園和故宮的九龍壁了。九龍壁的制作過程比燒作琉璃瓦更加復雜,技師們首先需要將圖紙分解成一片片的方磚,明確所需不同顏色方磚的數量,然后再逐個顏色進行配釉、燒造,待琉璃方磚出窯后再按照圖紙逐塊對縫拼接。北海公園的九龍壁共用了424塊七彩琉璃,雙面共有635條龍。
逐個擦拭燒制成功的琉璃瓦。
1929年拍攝的北海九龍壁。
據《清工部續增則例》記載,皇家常用的琉璃構件共有上百種,僅建筑用的琉璃瓦造型就有板瓦、筒瓦、勾頭、滴水、吻、獸頭、脊等64種,而且每種瓦件又有嚴格的尺寸、顏色分類。在明、清時期,琉璃是皇族的“專屬品”,民間百姓不可隨意燒制,更不可越制使用。
如今,琉璃瓦雖不再是皇家專屬,但琉璃渠的琉璃窯廠仍保留精湛的制作技藝,七百年薪火相傳,七百年流光溢彩。正如古建專家林徽因所說,“本來輪廓極優美的屋宇,再加上琉璃色彩的宏麗,那建筑的冠冕便幾乎無瑕疵可指。”
經歷十年,琉璃窯火重新點燃,期待這張“中國古建的金名片”,為古都再添一抹亮色。
圖 | 張昕、武亦彬、門頭溝融媒
文字 | 張昕
編輯 | 楊麗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