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市市長到開國元帥
1939年,陳毅曾率領(lǐng)新四軍來到上海,攻打了上海虹橋機場,但他或許沒有想到,十年后,他又和上海有了不解之緣。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朝著南方打去,此時的上海已經(jīng)變成了全國重要的經(jīng)濟中心,如何順利接管上海,成為了重中之重。
當時湯恩伯從上海撤走了一萬多人,很明顯蔣介石死守上海已經(jīng)沒有什么用了,粟裕那邊已經(jīng)帶領(lǐng)第三野戰(zhàn)軍向東移動,上海解放指日可待。
可是如果上海解放了,讓誰去接管上海呢?
毛主席曾對周恩來說:“如果上海的大量寶物都被蔣介石運走了,那上海的價值就降低了,不如先派出一個軍,嚇嚇湯恩伯。”
其實當時毛主席已經(jīng)有了合適的人選,那就是讓陳毅擔任上海市市長。
周恩來對此也同意,他認為,陳毅青年時期就在上海工作,對上海也最為熟悉。
但有個問題是,陳毅一直在軍隊上工作,現(xiàn)在是第三野戰(zhàn)軍的司令員,讓他去地方接管,可能不太愿意。
為了選出最為合適的人,毛主席曾多次找劉伯承和鄧小平談話,商量人選,在此之前,周恩來曾和陳毅通過氣,陳毅認為讓鄧小平和劉伯承留在上海最為合適。
這是因為,二野自從挺進大別山后,為了吸引蔣介石的兵力,一直在默默無聞地犧牲,多次吸引蔣介石向他們開炮。
所以他們的付出是巨大的,尤其是淮海戰(zhàn)役中,二野勇敢地投入戰(zhàn)斗,和陳毅粟裕協(xié)同作戰(zhàn),更是付出了居多心血。
所以陳毅認為,應(yīng)該讓二野留下來,他們過了太多苦日子,該“享受”一下了。他說:“因此,上海市長的人選,也應(yīng)該從二野中選,或者從劉鄧二人中選一個。”
毛主席聽了陳毅的話后就笑了,因為毛主席明白,陳毅這是孔融讓梨,談貢獻,談付出,大家都為革命付出了汗馬功勞啊。
但當毛主席找來劉伯承和鄧小平后,他們二人極力反對,劉伯承說:“我們都是四川人,對四川那邊熟悉,留在上海多不適應(yīng)?”
陳毅說:“難道我不是四川人啊?”鄧小平笑著說:“不管是民俗還是方言,陳毅比我們更合適。”
大家爭論了這么久,毛主席最后一錘定音,還是讓陳毅同志擔任上海市長最為合適。
用黃炎培先生的話說,陳毅不僅是武將,更是一個儒將,讓他去擔任上海市長,再合適不過了。
陳毅向來喜歡寫詩,他的文章更是可以拿得出手,《茅山一年》和“脫手斬得小樓蘭”的名句,都是出自陳毅。
上海解放后,陳毅從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多個角度對上海進行了大整頓,不到一年,上海就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毛主席曾對周總理說,讓陳毅去擔任上海市長,算是選對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1955年授銜剛開始的名單上,并沒有陳毅,林彪排在第五,粟裕是第七。
這是因為當時陳毅已經(jīng)擔任上海市長,按照規(guī)定,已經(jīng)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不再參與授銜,而且他也沒有參加長征。
但周總理認為,陳毅雖然有幾個特殊的地方,但論資歷,論貢獻,論威望,論能力,陳毅評選為元帥是當之無愧的。
不僅如此,周總理還拿蘇聯(lián)的布爾加寧元帥舉例子,平時可以不穿軍裝,這沒有什么影響的。
所以經(jīng)過周總理力薦,加上毛主席的鼎力支持,陳毅元帥被選為開國元帥,粟裕被評為開國大將,排列第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