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寧靜中的遼西小山村被一串馬蹄聲打破。正在河邊漿洗衣服的少女忍不住回眸望去,一身戎裝的軍官突然勒馬,直勾勾地盯著她看。少女的臉頰猛然泛起一抹“紅云”,立刻端起木盆走了......
張作霖的八個兒子
這不是影視劇里的橋段,而是張作霖與他的四姨太許澍旸的初見。那一天,張作霖被許澍旸清新脫俗的氣質所吸引,一直目送她遠去,然后策馬調頭,徑直找到村長,讓他做媒,要娶她為妻。
許澍旸出身貧寒,父親是一個鄉村鐵匠,在她很小的時候便患病離世了。為了生計,母親便帶著她闖關東,流落于此,替人漿洗縫補衣物為生。面對大帥交給的任務,村長還是頗有信心的,因為能嫁進帥府,對于這對外來的母女,那鐵定是“山雞變鳳凰”,求之不得的事兒。
可是,令村長沒有想到的是,他開口后立馬就被許澍旸的母親給拒絕了。許母不愿意讓女兒嫁給一個妻妾成群的男人,那是沒有幸福可言的,哪怕他是權勢滔天的張作霖,就算拼上自己的老命也是絕不會同意的。村長被當頭潑了一盆涼水,一路罵罵咧咧走了。
民國女學生
然而,只過了兩天,許澍旸家小院的門又被撞開了,緊接著就抬進了幾個大箱子。原來,這是張作霖的聘禮,許澍旸今天是嫁也得嫁,不嫁也得嫁。許母依然堅持自己的意愿,誓死也不答應這門親事,更是護在女兒身前,不讓人靠近半步。
眼見對方如此反抗,幾個小兵就要上前去搶人。只聽許澍旸厲聲呵道:“不要動我母親!我愿意嫁!”這是她情急之下做出的決定,她認為嫁給張作霖,起碼母親不用再那么辛苦,至于自己,也就隨遇而安,聽天由命吧。
穿好嫁衣的許澍旸毫不猶豫地坐進了花轎,花轎被抬進大帥府落地那一刻,她便成了張作霖的四姨太。
民國婚嫁的花轎
嫁入豪門深似海,被帶進大廳,坐在許澍旸面前的是張作霖的三位夫人。她一一敬茶,與她們的眼神對視中看不到一絲的友好。大太太問她會什么?她便說會洗衣服,日后,三位太太的衣服便包給許澍旸了。
幾年下來,許澍旸也看明白了張家大院里的事兒,太太們之間都少有來往,從表面上看是相安無事的,但暗地里都互相較著勁兒。后來,張作霖又相繼娶回了盧夫人和壽夫人,家里就更加“熱鬧”了。她們都想著辦法去討好張作霖,當然也會變著花樣來擠兌出身貧苦的許澍旸。慢慢地,不會奉迎討好的許澍旸自然就被冷落在一旁。
在這樣的環境下,許澍旸又給自己做了一個決定。為了遠離紛爭,她決定獨善其身。于是,她不會刻意去討好張作霖,反而始終與他保持著一些距離,兩人的關系越發平和,夫妻之間也越發生分。
民國黃包車
兩年后,遼北一帶鬧起了匪患,張作霖決定親自帶兵前去剿匪。匪幫甚多,又分布較廣,剿匪的時日也無法估算,總之短時間內是無法返回,于是,征戰的路上便帶著四個夫人。
可戰場的環境和條件,哪里是那些出身名門的太太們受得了的,沒過多久,她們就開始爭吵抱怨,在張作霖面前嚷嚷著要回家。每天與土匪們打仗已是夠累,回到營地還要面對太太們的糾緾。你方唱罷我蹬場,搞得張作霖是身心俱疲。
這時,他突然注意到,許澍旸卻跟她們不一樣。她從來不來找自己鬧,總是默不作聲,在旁邊伺候著。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張作霖將目光又放在了許澍旸身上。
張作霖和許澍旸
隨著女兒、兒子的出生,深宅內斗的復雜遠遠超過了她的想象。許澍旸并不想卷進這樣的紛爭,她只想和孩子們過平常人家的生活。
張作霖進駐奉天城不久,許澍旸就被城里的女學生們深深地吸引了。豆蔻年華,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此刻,許澍旸的心中突然燃起了一個強烈的愿望,她要改變自己,要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
不久后,許澍旸毅然進入奉天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念書,成了一名女學生。這可在奉天城炸開了鍋,大帥夫人竟然和普通女學生一起上起了“洋學堂”,一時間,風言風語,很快就傳到了張作霖的耳朵里。
那天,許澍旸剛放學回家,就被衛兵傳話說大帥急著見她。哪知許澍旸剛剛跨進大廳,就聽見一記重拳打在了桌子上。張作霖生氣至極,以“傷風敗俗”強令她停學。就這樣,許澍旸的上學夢破滅了,她和張作霖的夫妻關系也再次降到了冰點。
許澍旸和孩子們
可是,她并沒有氣餒。張作霖不讓許澍旸到外面去上學,連家里的孩子也只能在自家院子里上私塾。私塾先生教得也不錯,許澍旸借口陪孩子,有空就去和孩子們坐在一起聽先生講書,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學到了文化。
有了知識的許澍旸心智大開,她開始著手謀劃日后子女的教育成才問題。這一次,好運眷顧了她。
張作霖最高興的兩件事兒,大帥府的人都知道,那就是升官與得子。
張作霖與兒子
1916年,許澍旸在生下了三女兒后,又生下了小兒子張學思,張作霖欣喜之下,大擺宴席。隨著張學思一天天長大,機靈得很,張作霖更是偏愛有加,常常帶著他,不離左右。古語云:母以子貴。張作霖自然又把目光放在了許澍旸身上,兩人的夫妻關系自然也密切了起來。
然而,許澍旸并不滿足于這份被寵的榮耀,她唯一上心的是孩子們的教育。她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長大后每天都在征戰中度過,她希望他們像普通人一樣,溫良賢德,平安一生。
于是,趁著大帥高興的時候,許澍旸提出孩子不應該是世俗偏見的犧牲品,應該讓他們入正規小學讀書。
讓她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張作霖竟然同意了。
奉天省立小學
到此,11歲的三女兒張懷曦和8歲的小兒子張學思得以入讀奉天省立第四小學,最終打破了多年來大帥府的孩子不得進學堂的禁律。
上學那天,管家將姐弟倆好好地打扮了一番,兩人穿著綢緞,坐著汽車,風光無限地開進學堂,在學堂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許澍旸聞聽此事后,趕緊叫人連夜趕制了兩套灰布制服,交給管家,讓他在姐弟倆第二天上學前穿上。至于汽車,也不要坐了,改坐馬車去,還要在離校門較遠的地方就下車走著去。這番操作,實在讓管家摸不著腦門,無奈之下只得照做。
可上學期間,還是發生了許澍旸不想發生的事情。
一次,張學思在課間踢球時,不小心將一個同學的臉撞傷了。同學的父母心疼不已,卻因張學思的家世,不敢說道。后來,許澍旸知道了這件事,她立刻就給張學思的班主任打去了電話。在電話里,許澍旸溫和地說:“我是張學思的母親,小兒要是在學校犯了錯,請張師務必懲罰,不要姑息。”一席話讓教師欽佩不已,多年后回憶起來,也會豎著大拇指夸許夫人教子嚴格,尊師重教。
長大后的張學思回憶,他的母親很注意培養子女樸素的生活作風,常常以思想來引導他們。他甚至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母親在宅子里受了很多委屈,過得十分艱難,但她從來不希望我們做紈绔子弟。”
這就不得不說張大元帥的壽辰了。
張作霖壽辰時,家里總是要張燈結彩,大擺宴席,甚至搭臺唱戲,前前后后要慶賀三天。而每當這時,孩子們都會去點戲,誰出的錢多,戲班就會為誰唱戲,不知不覺就形成了孩子間的爭相斗富。看著兄弟姊妹們都搶著去點戲,張學思也伸手向母親要200大洋,誰知不但沒要到,還被許澍旸給罵了一頓:“你和三哥學曾都不要忘了你姥爺家的苦,豪門公子的架子是擺不得的,不但叫人看不起,還沒出息。”為了讓孩子們服氣,許澍旸常常給他們講戰國故事。
民國戲臺
就這樣,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許澍旸一直同張作霖觀點不同,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走出這個閉塞又封建的地方,到外面去看更大的世界。
正是有許澍旸這樣的母親,張學思和他的哥哥姐姐們才有了后來良好的品質,讓他們對父親、家庭、人生產生了新的看法。
在一場爆炸事故中,張作霖命喪黃泉,大帥府也結束了往日的輝宏,消逝于歷史的洪流。
許澍旸帶著四個兒女去到了天津,開啟了她獨自撫養的人生。在她的精心撫育和嚴格教育下,孩子們都非常有出息。大女兒嫁了個聯合國任職的丈夫,定居美國;大兒子喜歡西方文化,留學美國,也去了聯合國任職;在哥哥姐姐的影響下,小女兒張懷曦也去了美國;而從南京軍校畢業的張學思卻選擇了留在國內抗日。
后來,張學思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上了前線,與許澍旸失去了聯系,等母子倆再見面時,已經是1945年抗戰結束了。
張學思
闊別多年,許澍旸不顧其他子女的挽留,執意回國和小兒子學思生活在一起。看著穿一身中國軍人服裝的兒子,許澍旸說:“好孩子,你是為娘的驕傲!”
俗話說:"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即便是身在諸侯之家,權勢也是轉瞬即逝。只有賢德方可以保住后代傳承無憂。
許澍旸的一生,永遠是個明白人。
許澍旸晚年
有賢母乃有賢子,1938年,張學思到延安抗大學習,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為新中國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976年,90歲的許澍旸病逝于北京,因精神卓越,被葬入了八寶山烈士陵園。
這位始終與軍閥對抗,與封建頑疾作斗爭的女性,終究得到了歷史和人民對她的肯定與贊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