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成德,中華黃河硯創始人,和政中禹文創有限公司董事長,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洮硯”傳承人,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董事長,自1984年從業以來,將洮硯工藝從個人收購販賣發展成為全國龍頭文化產業,曾榮獲“中國企業改革與創新十大風云人物”“甘肅省十大杰出青年”“甘肅首批全省宣傳文化系統拔尖創新(經營管理)人才”等榮譽稱號。
黃河是中華文明史的“文化之軸”,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黃金之頁”,開啟了“六億神州盡舜堯”的輝煌篇章。中華黃河硯,簡稱“河硯”,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和藝術瑰寶。歷經千年歲月洗禮,硯雕藝術依然在黃河流域熠熠生輝,成為一張響當當的中國文化藝術名片。
2022年3月4日,被成功認證為世界上雕刻“龍”數量最多的中國河硯——“盛世九州”硯在風景如畫的滴珠山公園落座,寓意為“龍抬頭、國運昌盛,龜為壽、天長地久”,從此開啟以“硯”為主的文化之旅,打造另一個特色產業。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董事長趙成德特意將自己公司歷時十年之久精雕而成的“盛世九州”硯捐贈給和政縣人民,充分體現了他深厚的家國情懷,凝聚著一個企業家對和政縣改革發展的一片癡情。
和政縣自然環境優美、人文資源富集、文化底蘊深厚。今年以來,按照縣第十六次黨代會提出的“一核引領、兩園驅動、三帶協同”的發展布局,全縣上下緊緊圍繞“打好、打贏文旅產業深度開發攻堅戰”,正在全力打造文旅首位產業,堅定不移走好新時代生態立縣、文旅富縣的永續發展之路。而中國河硯“盛世九州”硯落戶和政,對于進一步豐富和政縣的文化內涵,提升文旅產業品味檔次,推進“文化和政”建設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個生長在甘肅定西岷縣,長期以來,打拼著他所熱愛的洮硯事業,與和政并沒有多少交集的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董事長趙成德,為何要突然間選擇把傾注了他畢生心血的‘盛世九州’硯捐贈給和政,并把他的‘河硯’事業一并延伸到和政縣呢?”帶著這些疑問,同時也帶著對這位河硯“守藝人”的無限崇敬之情,近日,和政縣融媒體中心記者楊愛玲來到了位于和政縣滴珠山公園的中國河硯博物館,對趙成德先生進行了專訪。
“在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來到和政縣扎根創業、復興文化,并觀看了正月十三的和政秧歌展演,還參觀了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樺林古動物化石埋藏原址博物館、松鳴巖景區、法臺山景區,從而了解了和政秀美的自然景觀、化石文化、非遺文化和淳樸的民風,也看到了和政縣領導對于文化的重視,所以這一切都讓我非常感動。尤其是當我和縣委主要領導、分管領導以及和政縣各個方面人士說起‘河硯’時,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那種熱情,讓我更加堅定了一定要立足和政,做好河硯文化,打造好和政又一特色文化產業品牌的決心和信心。”趙成德滿含深情的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篳路藍縷,艱辛創業。作為洮硯傳承人、國內洮硯行業領軍人物的趙成德先生,謙遜、低調、親切、善談,沒有一丁點兒大企業家的架子,一言一行中,舉手投足間,都給人一種鄰家大叔般的感覺。趙成德先生曾說:河硯,就像是他的戀人。是啊,把他所摯愛的河硯比喻成他的戀人,真的不足為過。從依靠洮硯,使自己成功擺脫貧困,再到帶動更多地區的群眾實現致富夢想,尤其通過河硯,傳承中華文明與文化,讓河硯隨著他的腳步逐漸走出甘肅,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神州”硯
他所傾注的,除了辛勤的汗水,不是愛和迷戀,還有什么?所以,河硯,就是趙成德先生這一生傾其所有、至死不渝的戀人。除了“河硯”,平時,趙成德還喜歡研究書畫、古董、茶藝等一些中國的民間傳統文化,并提倡以文交友、以茶會友、廣交天下朋友。采訪過程中,他不止一次的、興致勃勃的拿出他收藏了好多年的一些字畫、古玩、茶具給記者看,這是出自哪些名家巨匠之手,這是哪個朝代遺留下來的文物,他都了如指掌。瞬間,一個博學多才、愛好廣泛,集文化與情懷于一身的、專注于文旅事業的大企業家形象在記者面前徐徐展現。而當說起他極不平凡的一生,提及他與“河硯”結下的不解之緣時,他的話匣子更如滔滔江水,一下子就向你敞開而來。
“中華民族大團結”硯
年近花甲的趙成德,出生在甘肅省定西市岷縣維新鄉元山村一個農民家庭里。在那個溫飽都成問題的年代,窮人家的孩子連上學都成了奢望。于是,他初中一畢業,便回到家中干起了家務。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趙成德也不例外。為了生計,他當過貨郎、販賣過茶葉,還撿過石頭,嘗盡了生活的苦頭。在他18歲那年,村里一位專門做“洮硯”的老爺爺,看到他小小年紀就開始掙錢養家,人也老實肯吃苦,就給了他一塊硯臺讓他去賣,當時給他的定價是8塊錢。而趙成德卻憑著自己的能說會道,賣出了18元的好價錢。這一次難忘的經歷,不僅讓他從此與洮硯結下了這一輩子都扯不斷的情緣,同時也讓他看到了商機。
“東方醒獅”硯
于是,他開始嘗試著從村子里做硯臺的群眾那里欠一些硯臺拿出去賣。當時在那個年代,硯臺并沒有像現在得到大眾的認可和青睞。看到他一天到晚十分賣力的推銷硯臺,有人把他趕出家門,也有人向他扔土塊、吐唾沫,在創業之路上,他遭遇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體會了人生的冷暖,品嘗了酸甜“神州”硯 苦辣。但性格倔強、始終堅信小小硯臺一定會為自己帶來財富的趙成德卻從未想過要放棄,而是越挫越勇、知難而上,最終憑著早年積累的一些經商經驗,通過自己不屈不撓的奮斗、拼搏精神,不辭勞苦,深入周邊縣市不停的銷售硯臺,最終掘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人民必勝硯
1986年,胸懷大志的趙成德已經不滿足于小打小鬧,僅僅靠走街串巷叫賣硯臺了。有了一些積蓄的他,便把自家的七間房子特意騰出來,成立了集生產與銷售為一體的洮硯個體小作坊,勇敢邁出了他創業中的第一步。1989年,他成立了甘肅岷縣洮硯廠,并陸續在蘭州注冊成立了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大量承接各種大小型硯臺的制作,從此便成為了傳播洮硯文化的“掌門人”和“守藝人”。
“九龍慶壽”硯
整整40年里,他帶著對洮硯文化的滿腔熱情, 胸懷濃濃的家國之情,組織公司里上百名精工巧匠,嘔心瀝血、精心制作了“中華復興”硯、“盛世中華龍”硯、“人民英雄”硯、“人民必勝”硯、“東方醒獅”硯、“金龍騰飛” 硯、“神舟”硯、“錦繡中華”硯、“中華民族大團結”硯、“一帶一路”硯、“圓夢小康”硯、“盛世九州”硯等各種象征偉大祖國繁榮昌盛、碩果累累的巨硯,分別在人民大會堂及全國各大重點院校落座展出。
祖國統一硯
在趙成德的影響和帶動下,岷縣、卓尼、臨潭等地區的近萬名群眾,也都紛紛通過制作硯臺、開洮硯家庭小作坊、販賣輝煌硯 洮硯等方式,逐漸走上了自力更生、脫貧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個個成為洮硯文化的傳承者。
輝煌硯
洮硯帶給趙成德的,除了財富,還有心靈上的滿足。2000年,胸懷感恩的他,為了回報家鄉,讓青年一代成為洮硯文化的傳承者和踐行者,他花費巨資,辦起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岷縣成德中學”,全力助推家鄉岷縣的教育事業,贏得了當地政府及鄉親們的一致好評和廣泛贊譽。從最初的“洮硯” 到如今的“河硯”,這個名稱的轉變,還得從2019年說起。當時,臨夏州茶馬古市剛剛建成,在商品、美食展銷區,趙成德特意帶著他的“中華復興”硯來到了展覽現場,其雄偉壯麗的造型、細膩精美的質地,成功吸引了前來一睹它芳容的所有專家和游客的眼球,在看了他的杰作以后,州上主要領導高度重視,為了把他和他的河硯留在臨夏,請他多次走訪了解了臨夏秀美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考察領略了磚雕、蛋雕、泥塑、彩陶、葫蘆雕刻、銅鑄銅雕、竹柳編等優秀非遺文化。在走訪過程中,又看到臨夏有那么多的石頭,硯臺原材料遍地都是,讓他深受觸發,下決心把他的“硯”事業帶到臨夏來發展。
在趙成德看來,臨夏確實是一方開放的樂園,是一方創新的高地,是一方創業的熱土,臨夏州各縣市政府和人民,處處給予他以愛心,特別是臨夏積石山、東鄉縣、和政縣境內的特殊石材隨處罕見、資源豐富,讓他又有了用“武”之地。于是,他很快在臨夏成立了隴翠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開啟了在臨夏州發展洮硯文化事業的第一步。
臨夏古稱“河州”,洮河、大夏河它是姊妹河,黃河是母親河,洮河拉著大夏河一路歡騰到黃河,洮硯、河硯它是姊妹硯,以臨夏境內黃河支流洮河、大夏河、廣通河等“河州石”為材料的“河硯”,讓硯家族增加了新成員,從此便有了“河硯”的發揚光大。
“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臨夏到和政,僅僅只有半個小時的車程。2022年,趙成德先生從臨夏來到和政,一下子就被和政優美的自然景觀所吸引,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感染,淳樸的民風所感動,于是,在縣上的大力支持下,他又在和政縣滴珠山公園內成立了中國河硯博物館,讓他的河硯從此在和政縣有了一個家,開始續寫“河硯”與和政的情緣。該館的成立,不僅再現了古韻風華,也開啟了文化之窗,加快了“文化和政”建設進程,為和政縣文旅產業深度融合開發注入了新的源頭與活水。
硯,也稱“硯臺”,文房四寶之一,是記錄了中華文明的工具,傳承了中華文明的載體,承載了中華文明的工程。最常見硯臺的制作材料是石材,有來自廣東端溪的端硯,來自安徽歙縣的歙硯,來自甘肅南部的洮硯,來自河南洛陽的澄泥硯等等,這四種硯臺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硯”,在滴珠山中國河硯博物館展廳里陳列著是以洮硯、河硯為主的全國各種名硯。一位雕刻師說:“歷經千年的發展,河硯獨特的雕刻手法、工藝流程、藝術風格與生產經營已自成體系。洮硯以其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干涸的特點享譽海內外,雕刻洮硯的匠人工藝精湛,雕刻的圖案精美典雅,種類繁多。歷來為文人墨客喜愛的瑰寶,饋贈親友的佳品。
走進中國河硯博物館,一方龍祥龜壽硯躍然眼前,古色古香的紋路,清澈的質地,若不仔細看還以為是紅木制作而成的,其實它就是由巨石雕刻而成。在展柜和陳列臺上,整齊擺放著質地細膩、雕工精湛的河硯。采訪中,趙成德先生指著一方墨色的硯臺對記者說:“這是一方已經使用過的硯臺,從硯臺的雕刻技藝來看,這方硯的使用者一般都是達官貴人,真可謂一方硯濃縮著千年文化?!彼€說:“開采出的原石,甄別石頭里是否有石品,并根據石頭的天然形狀,再考慮要鑿成天然形、圓形還是方形??紤]到實用效果,我們看到的硯臺大多以圓形和方形為主。要是又實用又要美觀,那就在上面雕刻龍、龜、花草等圖案,隨之就出現了龍祥龜壽硯、富貴牡丹硯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在工匠們的精心打磨下,冷冰冰的石頭被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
一方方閃耀著靈氣的硯臺精品,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在和政大地大放異彩,受到了四方游客的贊譽。近30年來,每遇黨和國家重大時間節點或慶典活動,他都會精心設計創作大型紀念洮硯,向黨和國家獻禮。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制作了“九九歸一”硯,作為甘肅省政府的特別禮物,贈送香港特區政府。199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設計制作了“中華民族大團結”硯。該硯于2006年被全國政協收藏。2001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設計制作的“東方醒獅”硯一經推出,便受到了廣泛好評。該硯被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故宮博物院授予“國寶”證書。
2016年,推出長18米、寬3.3米、高1.68米,重達118噸的“中華騰龍”巨型洮硯,被世界紀錄協會認定為“世界最大洮硯”。其上雕刻有56條龍,象征著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2017年,趙成德相繼制作推出重達129噸的“圓夢中華翔飛”硯、重達19噸的“一帶一路”硯及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制的“黃龍玉硯”,受到專家學者和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2018年,巨型洮硯——“絲路尋夢”黃龍玉硯滿載著幾代洮硯人的夢想亮相金城蘭州,贏得了廣泛贊譽。2019 年,為慶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制作的“中華復興”硯,被世界紀錄協會認證為“世界最大的硯臺”。2020年,用黃河原石潛心創作的巨型硯臺——“金龍騰飛”硯,被世界紀錄協會認證為“世界最大的河硯”……
如今,中國河硯博物館每天都在向廣大游客展示著優秀的中國硯文化,讓越來越多的人都徜徉在濃濃的墨香中不能自拔。坐落于滴珠山公園的“盛世九州”硯,成功認證為世界上雕刻“龍”數量最多的河硯,象征著偉大祖國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趙成德先生專門為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而獻上的一份厚禮。館內共珍藏硯臺300余方,收藏中國知名書畫家,中國書法家協會大咖書畫作品近千幅,給新建的中國河硯博物館增添了濃郁而厚重的人文氣息。每天來這里感受河硯文化,進行思想和靈魂熏陶的專家學者、賢達人士、文人墨客不計其數。從此,和政便有了中國河硯博物館的傳奇故事。
記者還從別人口中了解到:趙成德先生平生廣交朋友、大方灑脫、胸懷寬廣,都說“硯臺”是饋贈親朋好友的最佳良品,“以硯會友”。多年來,趙成德先生向數以千計的文人墨客、賢達人士、朋友們、合作伙伴贈送出了他的無數方硯臺,在慷慨贈予的同時,他也收獲滿滿,如今,被他珍藏得完好無損的一幅幅名家書畫作品,就是一個個中國知名書畫家對他的最美回報。
初冬的寧河大地,丹青溢彩、翰墨飄香。2022年11月12日上午,在和政縣滴珠山公園,非遺洮硯傳承人、和政中禹文創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成德攜夫人李玉平,無償捐贈珍藏多年的4000多件書畫作品。
趙成德先生于今年農歷二月初二當天為和政縣捐贈“世界上雕刻龍數量最多的中國河硯”—“盛世九州硯”,這是他第二次為和政縣無償捐贈藏品。這是趙成德先生為繁榮振興臨夏文化事業作出的又一義舉,標志著我州社會各界人士積極響應州委州政府號召,踴躍捐贈文物藏品又掀熱潮。他又將這些被他像寶貝兒趙成德董事長向記者同志展示精品河硯一樣悉心帶在身邊的近萬幅名家作品捐贈給了和政縣人民,用實際行動抒寫了一個外鄉人對和政的熱愛和眷戀之情,為推動和政文旅發展注入了新臨夏市政府贈送廈門市政府的“山海情深”河硯 的動力和活力,使和政文化真正找到了根脈,他慷慨捐贈的這些寶貝將使正在修建的龍泉書畫院成為省內收藏書畫數量豐富,涵蓋國內書畫界名家大家優秀作品、和政縣數十位企業家無償捐贈河硯精品等作品。
臨夏州緊緊圍繞打造“五個區”,建設“六個臨夏”的奮斗目標,將文旅產業打造為區域首位產業,下大力氣推進文博事業健康快速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效,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文化力量”。趙成德夫婦的捐贈義舉,體現出他們強烈的社會擔當和深厚的家國情懷,也充分彰顯了他們對和政這片熱土的深情厚誼,將帶動更多的社會賢達人士踴躍捐贈藏品,為我州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增添力量,進一步匯聚起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臨夏的強大精神力量。
“雖然來和政的時間不長,但是我早已經深深的愛上了這片美麗的土地。和政人和政通,文化底蘊豐富,有占據六項世界之最的化石文化,有世界級、國家級、省州縣非遺文化,有濃厚的傳統文化,文化人多,民風淳樸,還有對我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濃濃的熱情,更是讓我非常的感動。我的后半生就想在和政扎根,縣上在產業孵化園給我建成了河硯加工廠,我要真正利用好和政的石頭資源,讓和政的石頭會說話,把和政的石頭轉變成文創產業,除了做硯臺,還要做一些國畫顏料、首飾、擺件、把玩、花盆、茶壺、廚房用具、各種石雕等,全力打造石文化,讓石頭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也希望石頭能真正造福于和政人民,讓和政人致富、受益”。都說一個企業真的能帶活一方水土,一個產業能帶富一方百姓。說起今后的打算,趙成德信心滿滿的告訴記者。
趙成德,昔日里,只是一個甘肅定西岷縣維新鄉元山坪村貧瘠土地上出生的一個“農村娃”,但是他用整整40年的時間,沐浴著改革的春風,依托家鄉岷縣豐富的硯石資源,用決心和毅力,將一塊塊“頑石”打磨成了享譽全國的“洮硯”、“河硯”珍品,從小商小販,到小作坊生產,再到產業化經營,他不僅依靠小小石頭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而且還帶動當地近萬名群眾成功實現脫貧致富,更重要的是:在他的辛勤努力下,真正讓洮硯”、“河硯”成為了中國大地上一顆經久不衰的璀璨明珠。
追溯方知源頭遠,緣流始覺大河長。如果說千年的石頭會說話,那么趙成德和他的團隊就是讓精美的石頭在新時代唱出新歌。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始終以弘揚民族文化為己任,以發展洮硯藝術事業為宗旨,堅持走精品化、系列化、規?;砷L之路,使洮硯的品牌形象和工藝水平不斷提升,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格局,助推洮硯產業蓬勃發展,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近年來,配合國家扶貧開發政策,公司適時地建立了硯臺加工扶貧工廠,立足洮河、大夏河流域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稟賦,在臨夏建成河硯制作銷售基地,扶持河硯加工專業戶、培育壯大河硯產業專業村,建設特色生態文化街區,打造文化產業集群,不斷延長產業鏈條,讓河硯產業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實現經濟、文化、生態的有機融合,以“文化盛宴”激發起中華民族揚帆起航、筑夢前行的磅礴力量。
2018 年夏天,我來到古稱河州的臨夏,在黃河岸邊,我駐足坐痕猶存的“禹王石”上,行走在“中華彩陶王”出土的地方,人杰地靈的甘肅臨夏又給我二次創業,挖掘打造“河硯”的決心。一路走來,我始終不忘的洮河岸邊的岷山家鄉,第二故鄉臨夏人民對我的厚愛,不忘國家和省州縣領導的特殊關愛,感謝臨夏人們當選我為州政協委員。我會不負眾望,宣傳引導政協專員積極為全縣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農民增收和樹立科學發展觀建言獻策。加強自身的學習,不斷提高綜合素質,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
我深沉的愛著這方熱土,我將永遠感恩奮進。2019 年 5 月,我從洮河岸邊來到大夏河畔,走向河湟大地,開啟了我異地創業的征程。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為河州工匠提供了用武之地和施展拳腳的平臺,也為我找到了延伸洮硯產業的路子、找到了傳承洮硯文化的支點。立足臨夏資源優勢,秉承臨夏傳統文化,堅持產業富民理念,開發大夏河石資源,打造大夏河石文化,鑄造產業高地。這些思路和理念,來自文化傳承的內在動力,來自當地黨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也來自臨夏廣大群眾的熱情助力,更得到了臨夏無數能工巧匠的積極參與。
借助這樣的天時、地利與人和,我和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不斷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樹立“大黃河、大文化、大旅游”的理念,傾力打造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大平臺,快速鍛造新的經濟增長極。2019 年 5 月,榮膺世界最大硯臺紀錄的“中華復興”硯也落戶臨夏茶馬古市,開啟了洮硯異地轉型、開發河石資源、打造河硯品牌,助力臨夏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它是人類的瑰寶, 既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共融共生的重要舉措,也是貫徹落實縣委總體思路、要求、戰略目標,把松鳴巖打造成和政“后花園”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對于提高縣城建設檔次、提升縣域生態環境質量,增進人民群眾生活福祉具有重要意義。有機融合和政歷史、人文等本土文化,挖掘保護文化遺址,真正打造成一個內容豐富、養心怡情的好去處。
如果說,千年的石頭會說話;那么,是我和我工匠們在新時代又讓這精美的洮硯唱出了新歌。他將千年洮硯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譜寫了新的篇章。做企業要有擔當,對員工要有擔當、對社會要有擔當、對國家要有擔當。我始終認為,只有把眼界放高一些、把目光放遠一些、把思路放寬一些,才會在風云激蕩、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中看清形勢,繼而加速發展,才會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定準位置,奮起直追,瞄準一流,再創佳績。這些年來的創業實踐使我深深認識到,甘肅的本土企業要想走得穩、走得遠,不僅要一如既往地關心國家大事,更要時時刻刻關注國計民生,順應國家需要、社會需要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我認為,做企業要講信用,心懷天下,服務人民,以誠信贏天下;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緊跟黨的政策,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找出最適合企業發展的方向去努力;要不斷超越自我、領先同行,不斷推出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精品力作。面對未來,我有一股壯志未酬誓不休的干勁,將始終不渝地遵循文化洮硯的發展方向,以傳承洮硯工藝、開發洮硯產業、弘揚工匠精神為根本,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富民興隴的甘肅夢、更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增磚添瓦、奉獻力量。
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充分彰顯新時代硯文化價值。善于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不斷激發硯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中華硯文化認同,更好彰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要與時俱進,促進各種優秀文化緊跟時代步伐,積極融入新時代硯文化產業體系,助力形成硯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要不斷加強各類文化的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加強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推動中華硯文化展現永久魅力、煥發時代風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