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由新響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2023年2月22日,全國研究生招生考試成績公布。
1月8日國考結束,預計3月成績發布。
2月中下旬,各省公務員考試陸續開始。
隨之而來的就是每年 “金三銀四”的求職旺季,一些企業已經提前開始了今年的“春招”大戰,重點面向“香餑餑”的應屆畢業生們。
糾結的應屆生
小林,北京某211高校信息科學專業2023屆本科畢業生。
從去年底開始,針對2023屆應屆畢業生的秋招就已經開始了。小林的同學中一部分不考研的人早就已經開始找工作。其中一些人已經收到了回應,春節過后進入了企業實習。由于備戰考研,小林則將“寶”壓在了“金三銀四”的春招。
2月22日,研究生考試成績公布,考得不算理想的小林這才進一步認真考慮起找工作的事情。
一年前的春天,小林的師兄師姐在同樣面臨 “金三銀四”的重要機遇時,選擇進入了讓他羨慕的大廠。“但是一年之后再看,這些人有近一半的人已經離開了原公司,九成是因為裁員,時間基本上也是年底年初的裁員高峰期,一成是主動跳槽。”小林說。
今年輪到自己做選擇的時候,面對同樣的企業、同樣的崗位,薪資待遇也沒有太大的變化,小林接到的幾個面試邀約談下來,幾乎可以認定為就是師兄師姐們騰出來的崗位。“這是讓我最糾結的。”小林表示,一面很難拒絕大廠的誘惑,一面又很焦慮是不是半年后還會面臨與師哥師姐同樣被裁員的命運。
“現在裁員都來不及呢,招聘基本上都停了。”張亮在一家總部位于廣東的互聯網公司工作,base在北京市場部。去年,因為公司業務調整,他的部門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被裁員,而據張亮觀察,整個北京分公司最近幾年進入的新人中,“應屆生入職的人數比前幾年少了將近一半,能挺過試用期的人也不到一半,能堅持三年的人有三分之一就不錯了。”
人力資源管理師丁敏在談及近十年來應屆畢業生求職特點時表示,互聯網企業在其中起到了正反兩個方向的作用,成為影響應屆生就業選擇中最大的影響要素。
“十年前互聯網行業風生水起,畢業生扎堆進,十年時間也成就了一批人。”但最近兩年從咨詢情況看,應屆畢業生對互聯網企業的感情變得很糾結,雖然互聯網的“光環”減弱了不少,但薪資高、晉升空間大、職場氛圍輕松,對于剛剛踏入社會的他們來說吸引力還是很大的。
“那個時候很多畢業生對應屆生身份的認知不是特別重視。”丁敏說,但近幾年互聯網行業內卷、業務不斷地收縮、頻繁的裁員等,已經波及到了很多應屆畢業生,并對他們造成了不少困擾。
據可搜索到的公開消息顯示,整個2022年,被曝裁員的知名互聯網公司有阿里巴巴、騰訊、京東、字節跳動、快手、百度、B站、滴滴、知乎、美團、小紅書、新浪、小米。都曾是領應屆畢生們羨慕的大廠。
特別是年底時,小米裁員的消息更引發了新一輪風波。據傳波及范圍超過2000人,其中一大部分人員為當年的應屆畢業生。部分員工在新品發布會中途接到裁員通知,在讓應屆畢業生們都羨慕的風生水起背后,卻也是讓他們所“忌憚”的。
對于多數企業來說,一張白紙的應屆畢業生對企業的實際運營產生不了太大影響,但這個身份本身對于應屆生本身來說還是十分珍貴的。
“對于這些初入職場的孩子來說,丟掉應屆生的身份,相較十年前的影響越來越大。”比如最顯而易見的是應屆生就業選擇面更廣,就業難度更低,在這個階段選擇一個理想的工作更容易,對未來的影響也更大。
而更多的深層次的原因還包括對地方人才引進、落戶政策、考公考編等的影響,“這些優惠政策對應屆生的身份都是相當友好的。”丁敏表示,當現在越來越多的應屆生意識到了這些問題,但同時又面對這樣一次大的人生選擇時,初入社會的他們還是沒有太多經驗,這也就是讓他們糾結的原因。
招聘的含金量
近年來,為了穩增長促就業,從中央到地方,陸續出臺了不少利好應屆生就業的政策,有針對招聘企業的,也有針對畢業生本人的,還有部分地區對不同企業招收應屆畢生都給出了響應的優惠政策。企業聘用應屆畢業生的,可獲得崗位補貼、社保繳費補貼等。
以2022年政策為例,7月,人社部、教育部、財政部聯合發文,要求加快落實一次性擴崗補助政策。對招用當年普通高校畢業生,簽訂勞動合同,并為其繳納失業保險費1個月以上的企業,即可按每招用1人不超過1500元的標準發放一次性擴崗補助。
北京市還提出,對招用本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的用人單位,給予不超過3年的社會保險補貼。
鄭州市還針對市域范圍內的企業和民辦非企業單位招用應屆高校畢業生的補貼。一個年度內招用應屆高校畢業生超過30人并且與之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繳納社會保險的,招用30人(含)以上50人(含)以下的,補貼標準是每人2000元;招用50人以上,補貼標準提高到3000元,同一個企業在一個年度內最多可以享受100萬元補貼。
廈門市對招用的本市畢業生,按用人單位以全市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的60%為繳費基數應支付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予以補貼。
上海市則規定招用當年高校畢業生的用人單位,按照每人2000元的標準,給予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
成都發布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補貼支持政策中也包括了,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1000元,合同一年內補貼2000元,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保和失業保險費的100%給予補貼的措施。
丁敏表示,這樣的利好政策確實有利于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但大廠對于這種補貼也確實看不上,企業更看重的是招聘帶來的社會效益。”丁敏認為,企業每年持續性大規模招聘,至少有三個原因:
第一屬于真實的增量,企業確實出于業務發展需要,大規模招聘人員。這一點在幾年前互聯網企業瘋狂擴張期間表現得尤為明顯,“風口不停出現,大家一擁而上,用人需求自然多。”但近幾年這樣的趨勢明顯放緩,實際需求增量不多。
第二屬于存量消化,起到的是新陳代謝的作用。其實每年企業的裁員并不一定意味著崗位飽和,“對應上所謂的35歲危機,企業都希望要有活力有沖勁的新人。”除了一些需要經驗和資歷的崗位外,更多的是基礎崗位,年輕人自然更占優勢,以新換舊形成了消化閉環。
第三屬于社會影響,可以彰顯企業蓬勃向上的發展狀況。“企業招聘已經不單純是一種商業行為了,更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和展示企業實力的作用。”政策利好對于企業的經濟效益來說,只是很小的一方面,通過大規模招聘,彰顯企業的活力和影響力,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會獲得社會的關注。
多種因素疊加,導致很多企業一邊每年大量裁員,一邊每年仍然拿出大量崗位參與應屆畢業生招聘,“這些崗位的含金量是否夠足,企業對招聘的意愿是否真誠、強烈,需要認真觀察。”丁敏說。
更多的可能
丁敏表示, 2014年至今10年的時間,研究生報考人數從200萬人增加至300萬人用了4年時間,而從300萬人增加至400萬人僅用了2年時間。
“優先考研已經成為本科應屆畢業生的首選之路。”丁敏說,這一方面體現了應屆生就業形勢的嚴峻。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對應屆生招聘要求也從本科提高至研究生。
但與報考規模呈較大增長相對應的是,研究生錄取率的增長幾乎呈一條直線。這也意味著希望通過考研延遲面臨就業壓力的注定是少數人的出路。
“多數本科應屆畢業生,還是要盡早做好畢業當年找工作的打算。”丁敏預計,今年“金三銀四”的求職季比往年還要嚴峻,畢竟今年的考研大軍增加的同時,錄取人數不一定比往年多。
除了備戰研究生考試外,小林也接受了父母的建議,報考了老家湖南省的公務員考試,幾乎與研究生考試同步備考了公務員考試。在研考試成績公布前,他已經提前請假回到了湖南,準備參加本周六的省公務員考試。“但現在能接到的面試邀約我也會盡量穩住HR,不放棄每一個機會。”小林表示,最好的結果是研究生錄取調劑成功,其次的結果是等省考有了眉目。
但面對考研和考公這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戰斗,小林還是將更多的希望寄托在找工作上。同時,就像丁敏判斷的一樣,企業和崗位缺乏一定的判斷力,“拿不準”也是造成小林最近焦慮的原因。
丁敏認為,小林是很大一部分應屆畢業生的典型代表。從研究生、考公,到地方事業單位考編,再到找工作,越來越多的應屆生開始窮盡可能,為畢業季做著準備。但同時,相較于今年近1200萬人的高校畢業生人數看,找工作仍然是絕大多數人最終的出路。
丁敏建議,無論是考研還是考公,也都要做好找工作的準備。而對于企業和崗位的判斷,“一定是專業對口優先。”丁敏說,因為這可能影響一個人對未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職業規劃。
而對于企業和崗位的真誠度,則需要先判斷一家企業的招聘崗位是否與主營業務“強相關”,其次要判斷這家企業的這個崗位是否最近一兩年內的變化過于頻繁。關于這一點,除了多咨詢學長學姐的前輩經驗外,應屆生們還可以多找一些招聘軟件,特別是有社區討論功能的,也可以比較簡單地獲取對某個企業或者崗位的評價,“甚至是小紅書上都可以搜到很多企業的情況。”丁敏說。
此外,丁敏還建議畢業生們不妨多看一些行業報告,每年各種機構都會公布一些行業人才報告,也是具有一定參考性的。如2022年5月,獵聘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2022未來人才就業趨勢報告》顯示,人工智能、生產制造、大數據、能源環保等行業招聘需求持續爆發。2022年12月底,脈脈發布的《搶灘數字時代·人才遷徙報告2023》也顯示,碳中和、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電子芯片等行業是人才凈流入行業,而傳統純互聯網職位需求則下降50%。
“這兩個報告一個是在去年秋招前公布,一個是在今年春招前公布,都同時提到了一些情況,那就是值得關注的方向。”丁敏說。同時,這些報告也還會提供城市人才需求情況,崗位薪資、晉升空間渠道等眾多信息,多相印證下,再對照自己的職業規劃,行業、企業、崗位的實際口碑,畢業生們也基本可以得出一個大概的求職方向。
同時,丁敏還提醒,不要把目光都盯在所謂的大廠、風口行業或者熱門企業上,中國擁有眾多的中小微企業和傳統行業,也可能是不錯的出路。
“近年來我們發現,比如傳統制造業和傳統零售業在向數字化、電商化轉型的過程中,對相關人才的渴求不亞于一些風口的行業企業。”丁敏認為,如果往年定義“金三銀四”招聘季的關鍵詞是“搶人”,那么今年乃至未來幾年,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對應聘者來說,“冷靜”則將成為新的關鍵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