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
最近幫助一個受失眠困擾高中生。為保護隱私,略描述其成長及幫助相關信息,供同樣出現失眠困擾的家長、教師和廣大同學參考認知和行為調整參考。
一、受失眠困擾的高中生
某中學17歲男生小劉,初中時成績優異,在初二時為提升成績主動提出上補習班學習。學校經常換老師,特別是他熟悉的語文老師換了,導致他長時間的失落,那個時候家長發現小劉有失眠的現象,但沒有放在心上。
他曾經給家長說,他們老師不知道整天換啥,動不動就換老師了。疫情期間他們又換老師了,正上著網課,然后又換了,可能這個老師對他也不是特別的友好,然后他現在根本都不想學習,然后對自己特別沒信心。
這半年小劉總悶悶不樂,不想和別人說話,在家脾氣也不好,愛急躁,總是給家長唱反調;讓他學習,他也學習,學習過程總鬧脾氣,有明顯的厭學情緒,每天都是無精打采的。
他給母親說他很長時間睡不著,有時候連續三天幾乎沒有合眼,家長晚上去看他,他每次都是坐著睡,家長問你怎么不躺下睡?他說躺著睡不著,然后白天一直躺著,一直閉著眼睛,也不知道是睡著了還是一整天又一整天的在床上躺,哪也不去,就在自己臥室待著,幾乎就不出門。
二、心理活動應是興奮與抑制的對立統一
正常心理活動是興奮與抑制的對立統一。例如我們白天精神很好且充沛,到了晚上該睡覺時,興奮度逐漸下降,抑制度逐漸上升。這時候人會感到注意力不集中,然后有力氣也不足,只想睡覺,此時的抑制上升,等到大腦皮質出現彌漫性抑制時,就進入睡眠狀態了。 通過睡眠,讓神經細胞充分休息,第二天早上醒來就再次興奮,會感覺精力很充沛。 興奮 - 抑制 - 興奮間隔調節,我們的生物鐘協調著神經細胞的興奮與抑制,保持這樣的對立統一,完成正常的心理活動。
三、神奇的人“值班點”
一個人很疲勞的狀態下,神經細胞活動興奮性下降,大腦皮質就會出現彌漫性抑制,當神經細胞普遍抑制后,人就會進入睡眠狀態—抑制得深時,肌肉會松弛。
大腦皮質出現了彌漫性抑制,進入睡眠后,還是有部分神經細胞是興奮的,并非全部抑制。總“值班點”一直在工作。例如一個做母親的剛生孩子后,白天做事情,晚上帶孩子,雖然很疲勞。太困的時候睡覺時,無論外面有多吵,如汽車、打雷、下雨都驚不醒她,但假設孩子一翻身,她馬上就能感覺到,馬上就會拍拍孩子或給孩子蓋好被子,這就是“值班點”的作用。
四、睡眠是心理平衡與否的試金石
睡眠好壞究竟取決于興奮與抑制能不能統一起來。睡眠是檢驗一個人心理平衡與否的試金石。負性情緒會引發心理不平衡,就是不好的情緒,如痛苦、恐懼、憂郁、悲觀等。好的情緒也會引發心理不平衡,遇到一個特別值得高興的事情,導致興奮與抑制無法平衡,興奮得睡不著。心理平衡不平衡,睡眠可以作為一個試金石。
五、對失眠不要過度擔憂是變好的開始
對于失眠,不要過分擔憂顧慮,人們越顧慮可能越睡不好。當失眠的人真正不在乎了,睡眠質量反而會提高。很多人只是感覺沒有睡好,其實睡不錯。有些學生晚上學習或玩游戲很久,第二天照樣上課、看電影、玩游戲,然后白天有些打瞌睡,當他對睡眠不在乎時,就不會有什么煩惱,不會為睡眠而產生心理負擔。
六、只睡3個小時也是很棒的
如果不為睡眠所焦慮,就能形成一個比較好的睡眠習慣。睡眠時間也不在于具體多少,應該關注睡眠的質量。如果只睡了 3個小時,但這 3個小時睡得非常好、非常香、非常深,一睜眼 3個小時過去了,這個睡眠休息的質量比比拖拖拉拉睡 12小時更有價值。
對于小劉的情況,讓他關注自己的睡眠質量而不是時長,焦慮和擔憂減少了,放松情況下,睡眠的質量提升,時長也會增加到期間的狀態。
七、失眠心理認知調整
1、短時失眠對健康影響不大!
2、睡不著時,當成回憶人生暢想未來的機會!
3、中間早醒,不要看時間,假設自己已經睡好了,睡不著也不要太痛苦!
4、睡前學會放下顧慮和擔憂,只關注眼皮的沉重感!
5、向心理咨詢師或精神科醫生尋求幫助,找到失眠的心理根源并解決好就能找回甜蜜的睡眠。
仝兆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障礙治療、輔導咨詢、大中小學及企事業單位團體培訓、講座。
用心進步,快樂成長
關注:創新與心理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