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稿定素材
一年前,大約正是虎年春節前。當時,業內傳出了:9家央國企,被要求通過收并購項目資產的方式,為有中高風險的11家民營房企,提供流動性支持的消息(《一批民營房企被擺上了貨架》)。
于是,出現了第一批的資產出售潮。雅居樂、世茂、融創等等房企,都捧出了好資產,割肉回血。據說,最低打到了4.1折。
但好買好賣并沒有持續太久。以為走過了最暗時刻,卻是迎來了更深不見底的市場走勢。
這些房企,也開始惜售了。
按暴雷房企內部人士的話說:還沒違約前,賣資產變現,目的是能保全名聲。
實質性違約后,反而不著急甩賣了。畢竟,處理模式變成破產重組了,而優質資產過度減少勢必影響后期資方、戰投進場。
談判陷入了泥沼,7月那一大撥的爛尾樓潮里,就有不少無疾而終的標的。
最近,國企民企間的買賣動作,就又活躍了起來。
且這一次,不同于一年前的砍價狂人——價格未必是最合適的,模式卻是更上佳的。
民企老板讓出“控制權”
1月29日,建發股份發了份《關于重大資產重組進展暨預計成為美凱龍控股股東的公告》。
這個決策,從“擬定”到“確定”,一共16天。扣除春節假期,實際上不足10個工作日。
先是1月13日時,建發股份發布公告稱,擬以不超過63億元現金,收購美凱龍29.95%股份。
而后,不到5天時間,就通過了董事會審議確認收購。
63億現金是什么概念?
建發股份的三季度報里,2022年前三季度的歸母凈利潤是35.76億元,賬面貨幣資金大約923億元,一年內的短債大約874.15億元,剩余可自由支配資金約49.12億元。
也就是說,按建發股份一年到頭賺到手的錢,或者一年內可自由支配的資金算,都不夠支付這筆交易。
這個對價,就連接近建發的人都說:價格還能再看。
投資者也明擺著表達了不看好,“放風公告”發布第二天,就送上了一份跌停以示態度。
但建發股份依然執著狂飆。
關鍵原因,或許就在于看上了紅星的“控股權”。
追溯過往案例,大部分創始人就算四面楚歌了,也是不想讓渡出控股權的。
比如古早年間的泰禾,盡管已經翻車了,但在與萬科簽訂引戰協議時,黃其森也沒有放手控制權,只給了萬科二股東的位置。
再如去年河南鐵建入局建業地產,6.88億港元買下的29.01%股權,對應的也只是二股東位置。
哪怕河南鐵建還花了約7億港元買了建業5.9億股可換股債券,但到期日能延到2025年——想上位,至少要等兩年后。
包括美凱龍的控股股東紅星控股,之前幾番出售資產時,也都不想動搖到控股地位。
2021年,紅星控股做了3筆大買賣:
- 1是出售紅星企發及其下屬的紅星地產板塊(不含紅星置業板塊)70%的股權,以及紅星地產的物業管理業務,作價40億元;
- 2是出售旗下7家物流子公司,披露交易價為23.12億元;
- 3是美凱龍物業80%股權,涉資6.96億元。
其中,1和2的交易對象是遠洋系,3是旭輝永升服務。
但畢竟地產物業物流,都還不是紅星的最重頭業務。上述的幾筆交易,并沒有觸及到紅星控股的實控權。
直至這次和建發股份的談判,紅星才用出售29.95%股權給建發+自己計劃減持的方式,扭捏又大方地放棄了控制權。
目的在于獲取更多更長期投資
紅星控股行為背后,一方面是民營企業普遍遭遇的資金流難題。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借助建發股份的,獲得更多長期的“支持”。
在15日的投資者電話交流會上,紅星美凱龍副總經理李建宏就提到:
- 首先,紅星美凱龍與建發股份在房地產業務上具有較強的協同性——2022年,建發股份房地產銷售額2022年為全國第十強,未來紅星美凱龍可以為建發股份提供優質家居,提高建發的地產業務價值。
- 其次是供應鏈運營業務的賦能。一方面,紅星美凱龍所處大家居行業可達5萬億市場規模,這是建發股份此前未涉足的領域,紅星美凱龍可為其供應鏈運營業務開拓更多市場空間。
- 另一方面,紅星美凱龍在全國布局的賣場,也可以助力建發股份拓展完善渠道布局。
- 第三點是,紅星美凱龍在C端聚集了數千萬高端會員。通過此次交易,建發股份還可以把紅星美凱龍在C端消費者市場的優勢,整合進其供應鏈優勢。
- 此外,李建宏還提到了更重要的一點:背靠建發股份后,紅星美凱龍未來在資本市場上的信用評級會得到提高,融資渠道更為廣闊,融資成本也會降低。
而對建發股份來說,除了上述提到的幾點協同,還多了一個并表的好處。
這種交易模式的后續發展,其實可參考上一個祭出控股權,已經“中交化”的房企——綠城。
國企控股原民企全權操盤
有不想要控制權的嗎?也有,資本方。
這種模式一般存在項目交易——他們為了方便增加注資,先拿到了控股權。但他們并不想參與到具體事務中,在“掌權”那刻就已經規劃好了未來的“讓權”之路。
“我只想短暫接盤”。畢竟,他們除了“算錢”,其他都不太擅長。
融創最新的幾筆紓困交易,就都是這種模式。
先有中國華融、中信信托聯手6家銀行,注資超120億元給上海董家渡項目,用于該項目的整體開發、建設、運營。
后有東方資產入主融創武漢桃花源項目,注資33.11億元,用于化解原有債務以及支持項目的整體開發建設。
盡管這幾個項目中融創的占股只有10%,甚至0%,但這幾次的股權轉讓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項目出售——
華融和東方資產,未來都只承擔財務投資者的角色,行使監管職能。而融創仍然是操盤方,項目都將繼續保留使用融創品牌。且融創會在未來融資償還后,回購股權。
另外還有1月3日時,融創將深圳冰雪文旅城項目公司51%的股權與債權,轉讓給珠海華發,總金額約為35.8億元。
盡管這個項目已經更名為“深圳前海·華發冰雪世界”,但0持股的融創,未來仍將作為項目的操盤方,與華發共同負責項目后續的開發建設及銷售、運營管理服務。且融創在兩年內擁有回購權。
項目行救項目 項目難單獨支棱救公司
兩種紓困道路,其實對應了兩種不同類型的企業。
一種是已經多次求生卻效果不佳,且項目難以零散扶持的。只能打包,從公司層面處理。
而另一種,是擁有明星項目的,盤活明星項目就可以讓公司逐漸恢復喘息的。
比如董家渡項目,位于上海黃浦江畔核心地段,目前未售部分對應貨值超過500億元;武漢桃花源,總貨值約226億元;而深圳冰雪文旅城,按照深圳市政府的期望,未來將被打造成全球最大室內雪世界,建成世界一流文旅項目。
說白了,但凡還有希望,民企老板都不想從“老板”這個位置上下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