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不上兩次墳,一人不上兩年墳”,這句看似沒有道理的農村老話,如果對農村祭掃習俗不了解,是很難理解的。
這句話的前半句講的是祭掃老墳的習俗,后半句講的是上新墳的習俗。
在農村,老墳和新墳是有時間界限的,老墳就是葬了三年以后的墳墓,不包括第三年,新墳是葬了三年內的墳墓。下面從農村民俗的角度來解釋一下這句話。
一月不上兩次墳
句中的“上兩次墳”就是祭禮和掃墓,而不是到墳地里去有別的事。
農村墓地通常在村莊周圍,或者田間山野。
過去,鄉村牛羊和豬比較多的時候,牛到墳頭用頭和角頂墳堆,人們稱牛磨角,往往能把墳堆頂塌;羊跑到墳頭拉屎,一拉就是一大片,很難看;豬則用嘴巴拱墳堆,也能把墳桿頂塌。
山里有很多的穴住動物,如狐貍、獾、穿山甲、大個頭山老鼠等,在墳堆挖洞。
因此,農村很多人沒事時,經常到先人的上墳地看看,顯示自家的墳堆有后人看管。
如果自家的墳塌了,或者讓野物打了洞,不及時補救,就會被人譏笑無主之墳,這類譏笑的話里隱藏著后人不講孝道。
舊時代,一些大戶人家還專門請人看管墳地,每隔幾天要到墳地看看,墳頭出現了被動物毀壞的狀況,要及時向主人報告。農村把這種人稱為守墓人。
由此可見,“一月不上兩次墳”,指的是到墳上祭打,沒有別的意思,更不像現在一些人的迷信之說,認為是墳地陰氣重,頻繁到墳地里去,對身體和時運不好。
事實上,這半句話的來源,主要是因為舊時代,民間祭掃比較頻繁。
比如,有的地方除夕上墳,大年初一也要上墳祭掃,然后春天的春分、上巳節、寒食、清明,秋天的上元節,冬天的寒衣節、下元、冬至等也要上墳祭掃。
另外,還有一些地方,或者一些姓氏自行規定了上墳祭掃的時間。
如此,就出現一個月多次到墳頭祭掃的現象,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再說頻繁到墳頭祭掃,表面上是盡孝道,實際上是打擾了先人,與舊時民間倡導“入土為安”信念不符。
因此,古代民間就對頻繁祭掃的現象進行了限制。比如,除夕上了墳,大年初一就不必要去上墳了,雖然是不同的年度,但在時間跨度上是一個月內,而春分、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時間跨度基本在一個月內,只能選擇一個節日上墳。冬天上墳的日子同樣如此。
實際上,在宋代,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就已三合為一。直到現在,有一些地方是上巳節祭掃,清明節不祭掃,而大多數地方清明節祭掃,上巳節不祭掃。冬季的祭掃也同樣如此。
一人不上兩年墳
我國有很多地方有上新墳的習俗,有的地方把上新墳時間定為兩年,而大多數地方定為三年。
上新墳的時間,各地有各地的習俗。比如少數地方時間比較寬松,一般在立春以后,春分之前,通常是春節以后。大多數地方則春社日前幾天,不能過春社日。
春社日,也就是立春后第五個戊日。在古代,春社日為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民間有“戊不動土”之說。上新墳三年必添新土,因此,上新墳也就必須趕在春社日的前幾日。
在民間,上新墳叫攔社,也叫掛社。我家鄉叫掛畬,“畬”可能是古時當地人把“社”字記錄成“佘”字,后來在下面加了“田”,也就變成了“畬”,但民俗含義是相同的。
掛社與掛青(清明祭掃)不同,掛青一般只提倡兄弟一同上墳,現實中則是,如果兄弟不睦,也就各掃各的墓。再說,有的地方掛青不讓外嫁女參加,否則兄弟會有意見。
而掛社就不同了。掛社要求兄弟姐妹及近親屬一定要一起參加,也就是說外嫁女,包括女婿都要參加。即便是兄弟姐妹,但掛社一定要一起去,不能分開去,而且還要穿孝有或戴孝布。這也是農村約定俗成的規矩,必須要遵守。
至于為什么“一人不上兩年墳”這半句話,說的是“兩年墳”,而不是三年墳呢?主要是因各地掛社的時間不太統一,有的地方只要在葬后第二年前掛社,有的地方則第三年前掛社,有的地方則三年內都要掛社。三年內每年掛社,與舊時守孝期三年的規定有關。
因此,這半句話所說的“兩年墳”,算是綜合各地習俗的一種拆衷說法。
總而言之,我國一些農村老話,大多蘊含了豐富的民間習俗,只有了解了民間習俗,才能準確地理解這些老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