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村土葬時要堆小土堆,其中的說法,在歷史文獻中有記載。
這里先說“葬”。《說文解字》對葬字的解釋是:“葬,從死從草。”
《周易·系辭》也說:“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shù)。”
現(xiàn)在民俗學者對古人“葬”的解釋,通常有兩個方面的理解。
一是早期古人把亡者放在草中叫“葬”。也就是人死后,尸體上面蓋的是草,尸體下面墊的也是草。
這就說明早期的喪葬是非常簡單的,人死之后,放在野外用雜草蓋起來。
事實上,這種做法在現(xiàn)在一些地方還遺存這種習俗的影子。
比如,在湖南一些鄉(xiāng)村至今還有這樣的習俗,當老人無法醫(yī)治,兒女估計即將離世時,將老人從臥室移到堂屋內(nèi)一側(cè)的地上,男左女右,地上放有稻草,稻草上鋪上席子,讓老人躺在席子上,兒女就輪守候在身邊,直到去世。
二是無墳堆的埋葬。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明程度有一定提高,有了棺橔,早期古人雖然將亡人的棺橔埋入土內(nèi)。《周禮》說:“眾生必死,死必歸土”,這也就形成了“入土為安”的傳統(tǒng)信念。
但是,早期古人喪葬并不起墳堆,而是塊平地。崔實《政論》說:“古者墓而不墳,文武之兆,與平地齊。”一兩年后,埋葬亡人的地方就長出各種茂盛的雜草。
早期古人的喪葬方式同樣是非常簡單的,還沒有留下先人墳墓的概念。
此種土葬后不建墳丘的習俗,現(xiàn)在依然被北方有些地方的少數(shù)保留。
根據(jù)歷史文獻記載,葬后成墳,也就是葬后在地上堆起土堆,始于孔子。
《禮記·檀弓》有這樣的記載:《禮記·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這只是記錄一段談話,葬后成墳堆是否始于孔,我們這里且不作討論。
但從這段話可知,在墓穴上堆出墳堆的原因是“不可以弗識也”。孔子認為自己是“東西南北之人”,鄭玄注釋為:“東西南北,言居無常處也。”即成語“東西南北客”,指居處無定之人。
孔子如此說,是因為當時孔子帶著他的學生,周游當時的諸侯國,在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張的同時,希望得到重用。多年在外漂泊,地形地貌變化很快,如果父母的墓沒有墳堆,回來時想祭掃,就找不到墓地。
因此,孔子將父母之墓堆成土堆的初衷,就是為了辨別和記住父母之墓的準確位置。到了后來,特別是明清時期,民間流行在墳墓前立碑,也同樣是出于這種目的。
在此之后,墳墓出現(xiàn)了墳墓的等級制度,墳墓占地面積、墳的高度、墓碑的制式等,封建王朝都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不同階層的人不能僭越。
同時,墳堆的越來越體現(xiàn)階級性,越是有錢人家的墳墓和碑,修得越很氣派,而窮苦人家的墳墓,僅為一個小土堆而已。
墳堆的樣式也因地方的所形成的風俗不同,也出現(xiàn)了多樣化。
比如,在我家鄉(xiāng),男人的墳堆地面為栯圓形,前后直徑要比左右長一些,而女人的墳堆地面為圓形,且越圓越好。
總而言之,農(nóng)村土葬時要堆小土堆,主要目的就是一種標識,讓后人在祭掃時,能夠準確地找到和識別祖墳。這也是體現(xiàn)了儒家所提倡“孝道”中的“慎終追遠”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