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正統一直為人所爭論,中國歷史的順序是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漢繼承自秦無可爭議,而晉是繼承自曹魏還是蜀漢一直為人爭議,漢是按照五行來說屬于火德,按照五行相生下一個王朝應該是土德,而曹魏取代漢采取的年號黃初,黃代表就是土,而劉備在成都登位年號章武,章屬火,代表著漢朝的延續,雖然晉是金德但對蜀漢推崇備至,東晉史學家習鑿齒把曹魏視為篡逆,把蜀漢視為正統,司馬家依靠曹魏勢力滅蜀,才真正繼承了正統,所謂的正統都是為當時的政治服務,那為什么到了明朝的三國演義蜀漢成為了正統呢。
篡權奪取者得和以臣代君者把曹魏視為正統。而偏安者則崇尚蜀漢來表達自己收復失地的決心。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就可以很好的解釋歷朝歷代尊蜀漢或者尊曹魏的依據。
三國志中就存在明尊魏暗中尊蜀漢,如帝王出生異象只有劉備和曹丕才有,而劉備去世則使用了崩殂這樣的字眼,正常情況下只有帝王才可以用這樣的字眼,但此時曹魏的正統性依然占據主流,到了東晉時期,著名史官習鑿齒則為蜀漢正名認蜀漢為正統,一則東晉雖然和蜀漢是偏安政權但不忘北伐大業收復失土。
二則是此時的東晉權臣桓溫則是想效仿曹魏取代漢朝,而習鑿齒則是宣揚蜀漢的正統性來來壓著桓溫篡權。
但也由此確立了蜀漢正統的地位,也開始了蜀漢和曹魏的1800年的爭論。
南北朝中的南朝宋齊梁陳雖然是偏安政權卻尊曹魏,主要原因則是其政權是采取禪讓進行更替(實則是篡位),北朝如北魏這個魏明顯就是尊曹魏,因尊曹魏則滅掉南方的偏安政權實現天下一統。
隋唐則情況差不多隋朝取代了北周,唐取代了隋實際上,實行的都是曹魏開創禪讓的方式,但在史官心中篡位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而蜀漢則是王朝的延續。因為蜀漢的正統在于人心。
隨著科舉制的發展,實現了上下階層的流動,對于底層人民來說劉備的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比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更得人心,司馬光寫資治通鑒時也不得不同時把蜀漢視為正統和曹魏并立,這在以曹魏形式立國的政權是少見的(宋太祖趙匡胤接受后周末帝柴宗訓的禪讓得以建立宋朝),
而到了南宋則正式確立了蜀漢為正統,雖然南宋繼承了北宋的半壁江山,但需要豎起一面大旗來得到百姓的支持,篡位奪漢的曹魏自然不得人心,因而蜀漢在南宋確立為了正統,比較有意思的是與北宋對立的金也奉蜀漢為正統,對金而言其統治的中原版圖和曹魏大致相同,南宋的半壁江山和蜀漢和東吳加起來的版圖相當。
對金而言需要取得漢地中原百姓的支持,再者金實則也是半壁江山,金需要像蜀漢一樣要完成天下一統。
元明清則是持續尊蜀貶曹的三個統一王朝,元朝實際上則是繼承自金,再加上元朝的南北一統,南北都尊崇蜀漢,因此尊蜀是民心所向。
明朝繼承自元,明朝則是從南方北伐進行實現了中國一統,形式上和蜀漢相似。
明朝尊崇朱子理學,朱元璋曾經也行把朱熹選為自己的祖先,結果一看時間太近只能作罷,而朱熹也主張把蜀漢作為正統,蜀漢作為正統是眾望所歸,因此明代小說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把視為蜀漢為正統。
清朝繼承明朝自然采取了和明朝一樣的方式。
在三國到南宋的八百年里蜀漢取代了曹魏成為了正統的象征,對于現代人而言曹魏和蜀漢都可視為正統而存在。
而孫權建立的東吳一直被大家所調侃為大魏吳王,東吳政權的合法性一直出處于很尷尬的境地,曹魏政權合法性得自漢獻帝禪讓,蜀漢則是漢獻帝為曹魏所害(不管真假)為了使得漢朝延長國祚所建立,東吳由于奪取了荊州殺害了關羽,為了避免兩線作戰承認了曹魏,采取了曹魏的年號黃初,隨后又和曹魏關系破裂該年號為黃武。
東吳的合法性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確立,一則是立漢室宗親為帝,作為漢朝政權的延續,但這樣東吳就作為了蜀漢的屬國了,因此被否決了。還有一種則是漢代表火、曹魏代表土,土生金,那吳可以采取金德,這樣則代表承認,但這樣勢必會引起蜀漢的不滿,而蜀吳聯盟是抗魏是東吳生存的基礎,所以東吳只能采取了黃龍政權,隱晦的表示代漢的土德,再從祥瑞來代表,孫吳政權的合法來自于上天的認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