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站悄悄上新了!
本著尊重歷史、風格面貌不大動的原則,鐵路人翻閱大量歷史資料,對站內進行了原貌修繕,使整座車站風格、色調協調統一。還原“外貌”的同時,候車空間擴容,商業提質升級。悄然的變化中,旅客仿佛“穿越”至建站初期的北京站。
要說當年的北京站, 從設計到施工在鐵路建筑史上應該算是一個奇跡 。
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首都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北京火車站的運輸生產任務越來越繁重,建設一個新的北京站顯得越來越急迫。這個愿望終于在建國十周年之際實現了。
1958年10月下旬,根據北京市政建設規劃開始了新站的設計安排,站場設計由鐵道部第三設計院負責,站舍大樓由建工部第一建筑設計院和南京工程學院合作承擔設計。當年12月上旬設計方案全部完成,12月10日中央批準設計方案。設計人員僅用了兩個月就完成了本應該一年才能完成的設計工作量。
1959年1月20日,新站建設工程正式動工。參加的施工人員最多 時達到2萬余 人,投入施工機械300多臺、汽車200多輛,工程總投資5782萬元。蘇聯專家也給予了現場技術指導。
1959年,北京站的模型。
1959年6月1日,正在建設中的北京站。
1959年6月1日,正在建設中的北京站。
1959年,北京站的職工們登上運梯在擦拭車站大廳二十多米高的窗戶玻璃。高宏攝
1959年9月10日工程竣工,施工建設者們 僅用了7個月零20天時間 就使一座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具有民族及古建筑風格的大廈矗立在世人的眼前,北京站大樓正面朝北,東西寬218米,南北最大進深88米。大樓的中央大廳高34米,兩個鐘樓頂部距地面43米。
大樓內候車面積達14000平方米,可以同時容納14000名旅客候車。中央大廳設有4架自動扶梯,每小時可運送6000人次。 大樓內,旅客候車室、母子候車室、電影廳、游藝廳、旅客餐廳、郵局、醫務室、旅客問訊處……設施齊全。 在大樓內還安裝了 當時國內少有的空調設備 ,冬天可送暖風,夏天可給冷氣。
樓頂那兩座鐘樓,每座都是鑲嵌著大理石面的四面大鐘。每個鐘面4米見方,大小針分別長1.9米和1.6米,每天早上7點到晚上9點,它都在正點時分播放出嘹亮的“東方紅”樂曲聲和清脆的鐘聲,遠播京城數里之內。 最初北京站的鐘聲是敲到深夜十二點的。后來聽取了北京市居民的意見,嘹亮的鐘聲在深夜傳播 得太 遠,影響了睡眠,才改為晚上九點后即結束。
1959年,火車站中央大廳的一角。
1959年6月,鳥瞰新建成的北京火車站。
1959年9月,北京火車站的大鐘樓 。高宏攝
1962年,辦理行李手續既快又準確的行李員梁秀華寫完票據后,幫助裝卸員畢有芳在行李包上拴標簽。李晞攝
1962年,北京火車站電機車司機崔金堂把大批行李包裹拉向站臺。李晞攝
1962年,北京站的檢票員尹占云正在檢票。李晞攝
1963年,北京火車站,出發前列車長在最后一次同司機對表聯系。高宏攝
1963年,北京鐵路客運部門的職工,正在日夜為春節回家的旅客辛勤忙碌。高宏攝
1963年,北京鐵路客運部門的職工,正在日夜為春節回家的旅客辛勤忙碌。高宏攝
1959年9月15日零點10分到2點20分,毛澤東主席在北京市市委書記、市長彭真和鐵道部部長呂正操、副部長武競天等的陪同下視察了新北京站。毛主席視察后兩個小時,第一列旅客列車開出北京站。 從此9月15日就成了北京站的建站紀念日。
根據北京站站志記載,當年9月12日至20日,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及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到北京站視察。到9月25日,中央及北京的各級領導、各界人士、外國使節、專家以及拆遷戶居民共計38448人到站參觀。10月4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來北京站視察。許多領導人及外國友人都為北京站留下珍貴的題詞。
北京站新站建成后開始擔負越來越繁重的運輸任務。開行列車對數逐年增加,運輸旅客越來越多。1959年開行列車33對;1966年開行列車40對;1978年開行列車61對;1985年開行列車78對;1993年已達到82對。
上車人數由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每年600多萬人、六十年代末的800多萬人、七十年代末的1500萬人,到1985年后猛增到3000萬人以上,并且一直延續到1996年北京西站開通使用后才下降到2000萬人以下。
1963年,春節前夕,北京站除了增設售票窗口外,還加強了電話登記車票的業務。高宏攝
1963年,為使旅客在旅途中生活的舒適,餐車上的廚師們準備了美味的菜飯。高宏攝
1964年,北京到安東第二十七次列車乘務員們在打掃餐車衛生。馮文岡攝
1984年,北京站電腦交通問詢處。好時髦!葉用才攝
60多年,北京站見證了無數離別。將這種離別書寫的最牽動人心的是詩人食指的《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他在詩中寫道: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動;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一聲雄偉的汽笛長鳴。
北京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陣劇烈的抖動。
我雙眼吃驚地望著窗外,
不知發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驟然一陣疼痛,一定是
媽媽綴扣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
這時,我的心變成了一只風箏,
風箏的線繩就在媽媽手中。
線繩繃得太緊了,就要扯斷了,
我不得不把頭探出車廂的窗欞。
直到這時,直到這時候,
我才明白發生了什么事情。
一陣陣告別的聲浪,
就要卷走車站;
北京在我的腳下,
已經緩緩地移動。
我再次向北京揮動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領,
然后對她大聲地叫喊:
永遠記著我,媽媽啊,北京!
終于抓住了什么東西,
管他是誰的手,不能松,
因為這是我的北京,
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0年,北京火車站,雙層旅客列車停在北京車站。李士民攝
然而,花花綠綠的商業招牌、擁擠的候車室、與老建筑不搭的新設備,一度使旅客忽視了這座車站的古典美。2022年,一場客運提質攻堅戰在北京站內打響,鐵路人翻閱大量歷史資料,在候車空間擴容、商業提質升級的同時,對站內原貌進行準確還原。
視覺色彩恢復至建站初,水湖藍有助于舒緩情緒。重新上漆的米黃色花格裝飾、鎏金燈具、古銅色商業牌匾、木色貨架、栗紅色的站臺門等,低調配色融入老站風格,就連建筑外墻上的雨漏管,都被刷上了米黃色真石漆。在第八候車室盡頭,幾扇拱形窗戶后,甚至能一眼望見明城墻。
您喜歡“上新”后的北京站嗎?歡迎留言聊聊您的看法!
圖 | 北京日報圖片庫 、安旭東
文字來源 | 石玉林著《北京站往事 北京站老站長手記》,孫宏陽《復刻原貌,升級體驗!北京站悄然變“新”》
編輯 | 黃加佳 楊麗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