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喜歡游朝鮮,無論自然景觀還是風土人情,都是進入鏡頭的最佳場景。但是,一段時間以來,出國游難了,這可憋壞了一眾國人,他們反復推敲,扎堆選擇了丹東、琿春、臨江或者圖們這些和朝鮮接壤的城市,畢竟隔著江、隔著山也能看不遠處的朝鮮人騎車、走路、下地干活啊。
琿春市是中國唯一地處中、朝、俄三國交界的邊境城市,西南以圖們江為界與朝鮮羅先市相鄰,這里還有個民俗朝族村,衣食住行,原汁原味效仿朝鮮。來這里旅游的中國游客,大部分是奔著民俗村來的,也有一些人,奔著羅先的小商品批發市場而來,這個城市,是朝鮮商販最多的地方。
圖們市位于長白山脈東麓,與朝鮮咸境北道的穩城郡隔江圖們江相望,是一個以朝鮮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最經典的景點是圖們口岸,這里是很多韓國游客的最愛,國人相對來說少一點。不過,和大方的韓國游客合影一下,帶回去也能忽悠一番,說是和朝鮮朋友合影的。
臨江在長白山腹地,鴨綠江畔,一度列入“中國最美縣域榜單”中,與朝鮮兩江道、慈江道、中江郡、金亨稷郡、慈城郡隔江相望。這里有個溥儀當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時候建的行宮。作為最美縣城,這里并不是主打朝鮮牌。因此游客相對也少一點。
為了看朝鮮人,中國游客最中意的城市是丹東,這里是對朝貿易最大的城市,每年近八成的貨物量經過這里的友誼橋。這條大鐵橋建于1937年,一頭是丹東,一頭是新義州,長度不到1公里,是鐵路、公路兩用橋。
在這條橋的旁邊就是有名氣的斷橋景區了,這個斷橋也是日本人建設的,建于1909年,斷于1950年,其中新義州一側完全消失,丹東的一側完好保留下來。如今游客可以走上墻面,眺望新義州,感受滄桑。
而更多中國游客,是要乘游船在鴨綠江中,近距離觀看對面朝鮮老百姓樸素生活的,雖然不明說,但這已經成為很多中國游客的炫富行為。
那么,究竟能看到什么呢?有三點:
一是干活的朝鮮人。在斷橋景區一側,就是新義州的造船廠,但我們看不到有新船建造,只看到穿著樸素衣服的工人們慢吞吞地在舊船體上焊接著什么。面對中國游客的指指點點,他們也不回避,似乎見慣了,依舊不慌不忙。更有意思的是,他們邊干活邊聊天,干一會就坐下歇一會,頗有磨洋工的味道。
除了這些工人,就是在田地里忙碌的身影了。新義州的農田里沒有拖拉機,有的是農民,偶爾還能看見牛。但那種牛非常瘦,慢悠悠跟著人們。
有時候,還能邂逅新義州的游船,就如同中國人感興趣朝鮮人一樣,朝鮮人也對丹東充滿著好奇,雙方會開心地彼此揮手。
二是當地的風土人情。新義州是朝鮮的第四大城市,改革開放的橋頭堡,也是邊貿最活躍的地方之一。但是一眼望去,讓感受不到現代化的氣息。人們或者在山崗上騎自行車經過,或者在田間勞作,更或者在房前屋后的小菜地里忙碌,每個人都不緊不慢,似乎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消耗。
這里你看不到小汽車,偶爾可見的摩托車就是最拉風的交通工具。導游介紹說,他們的摩托車,相當于我們身邊7位數的豪車。
三是沿岸的建筑。新義州一側的建筑非常單調,農房、大隊部、崗樓、將軍樓,這地單調的建筑,在導游嘴里被賦予了諸多的故事,游客們也聽得津津有味。整個游覽大約90分鐘左右,導游能不停講一路。
最有點特色就是太陽樓,高23層,是新義州第一高樓,粉紅色,圓圓的形狀真的很像太陽。這個建筑我們在丹東能清楚看到,據說底層為商戶,上層部分為賓館。
除了隔著鴨綠江看新義州,丹東很多旅行社還開辟了新義州一日游,游客一早從丹東站附近集合,乘車過友誼橋,就能實地參觀新義州的農場、本部幼兒園、友誼紀念館等景點,然后下午5點左右回到丹東。
似乎也知道中國游客喜歡看自己,新義州的一些賓館還組織了歡迎的隊伍,每當中午到飯點的時候,就讓姑娘們在大門口排隊跳舞,以示歡迎。(配圖部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