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場不經意的意外傷害、突發事件、自然災難、急危重癥的發生侵犯、威脅著人們生命和健康的時候,如何有效的現場應急救護對于挽救生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急救知識和技能的缺乏,致使許多傷者失去最佳搶救時機導致悲劇的發生。
其實,在專業醫生或者專業救援人員到來之前,只要掌握急救技能,民眾是有能力進行自救和互救的。當下的應急意識及應急技能存在的問題如下:
(1)、普通民眾應急意識差。對于急救知識和技能嚴重缺乏,大多數民眾腦海里沒有救死扶傷的意識,害怕招惹“麻煩”,認為“救護”是醫院、醫生的事,是急救中心的事,與自己無關,參與積極性不高。
(2)、應急救護培訓體系不夠完善。目前,國家除了紅十字會還沒有專門的培訓機構、專職的師資隊伍、專項的工作經費來就普及應急救護培訓教育;民眾對于“應急救護知識上哪學?如何學?”等實際問題知之甚少;對救護培訓意義普遍認識不足,更談不上積極主動地參與。
(3)、缺乏相關制度和法律保障。首先,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學與不學完全取決于單位或個人的主觀意愿,當前并無相關法律法規強制規定。其次,受到過去一些負面事件的影響,民眾對現場急救仍有很大顧慮,擔心急救不成功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和道德譴責。
“時間就是生命”這就意味著在短短幾分鐘的“黃金救命時間”運用應急救護知識可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梢?,推進應急救護知識進社區向全民普及具有重大意義。為此建議:
(1)、政府主導,建立完整地應急救護培訓體系。把推進應急救護知識進社區普及教育工作作為政府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加大財經投入,完善管理機制,制定工作方案,明確普及教育的目標、任務,組織衛生、教育、紅十字會、新聞、財政、公安、應急等部門協調配合,加強培訓機構內部質量控制和管理,保證培訓質量。不斷擴大整個社區居民對急救知識的普及和急救技能的提升上下功夫,增強社區居民的急救意識,提升居民自救互救能力。逐步構建街道有“會”、社區有“站”、小區有“隊”、家庭有“員”、工作有“為”的工作格局。
(2)、引導多方參與,抓好宣傳發動。充分利用“防災減災日”、“世界急救日”等重大紀念日宣傳相關知識,還必須借助地方電視、報紙等媒體,發揮微博、微信、抖音的傳播優勢,在各行各業廣泛開展應應急培訓公益大講堂活動,讓應急救護培訓走進社區、企業、學校、機關、團體等,樹立“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的救護理念。
(3)、建立“災害感觸體驗基地”,增強民眾防災減災意識。建立“災害感觸體驗基地”,把常見的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如地震、洪水和車禍、火災、觸電等,通過布景、道具、聲音、燈光、圖片、視頻、解說等多種方式相結合,讓大家身臨其境地感受災難來臨時的狀態,增強防災意識?;氐慕ㄔO要集教、學、觀、練于一體,讓民眾在教室學習理論知識同時進行體驗和實踐,從而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參與,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不斷提升生命品質。
(4)、制定相關應急急救的法律法規。法律應對參與急救者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的范圍給予相應規定,對施救者提供心理和行為上的法律支持。通過法律來保護好民眾擁有急救的權利和義務,來規避出現擔心承擔責任從而出現“見死不救”的現象發生,使得民眾的救護行為有相應的法律保障。
(5)把應急救護知識教育和技能培訓納入學生義務教育課程。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和法律行為能力制訂科學的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課程體系;同時要將學校急救知識和技能教育作為學生重要教學內容并納入考核。(文/湖南君杰律師事務所許小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