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鎮村
龍鎮村是晉豫古道西部的一個重要節點,往東走越過景色奇秀的太行之巔可達河南林州,西緊鄰壺關縣可達長治,花壺公路、平龍公路過境,交通方便,商旅往來頻繁。因此,龍鎮村歷史上不僅為一處交通要點,更是一處商貿重鎮。
清康熙年間,據其時編纂的《平順縣志》可知當時平順縣重要“市鎮”僅有八處,其中就有“龍鎮”。民國時期,龍鎮村由于交通便利,商貿發達,一個村就有三個大東家,分別為徐廷弼、郭丙增、劉元樓。
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各種廠礦企業紛紛進駐龍鎮村,一時間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更是繁榮空前。除卻平順本土企事業單位外,西安里鐵礦、212地質隊等都曾在龍鎮村駐扎。且龍鎮一個村同時擁有長途汽車站和火車站,在平順縣也是絕無僅有。
明弘治《潞州志》之“龍真”
龍鎮是有歷史的,歷史中也應有龍鎮。
龍鎮村作為晉豫古道上的一個重要村落,成村應該很早,但因有史較短,能準確看到龍鎮村名字的史書,應是明弘治年間的《潞州志》。在《潞州志卷十·壺關縣志》中記有:“重陽鄉,在縣之東,四都凡二十二里計三十六村:……龍真、照城、杏城、白家莊……”那時候離平順縣的誕生還得有二十大幾年。
進入清康熙年間,一部《平順縣志》閃亮登場,這里記錄了時平順縣的一些重要資料,“龍真”作為平順縣八大重要市鎮之一列于《平順縣志·封域志》。有一些資料說此時龍鎮村應名單字“龍”,據查藏于哈佛大學圖書館的最早版本的《平順縣志》,確認為“龍真”無疑,并無單字“龍”之說。
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本康熙《平順縣志》之“龍真”
龍鎮曾名單字“龍”的謬誤,大約出于一本手抄于1934年的康熙版《平順縣志》,此書抄錄者為清末立憲派元老梁善濟之孫梁綖武。緣由是在民國年間,梁老先生第三子梁上椿之友在太原地攤收到一套康熙年間《平順縣志》,梁上椿見十分珍貴,便命其侄梁綖武抄錄一套,以備研讀。
在梁氏抄錄版本《平順縣志》之“市鎮”目下記載與哈佛大學圖書館藏版本《平順縣志》之“市鎮”目下之異即為“龍”與“龍真”之差。按時間之先后以及刻版與手抄之對比,并按梁氏說明抄以康熙版《平順縣志》為母本之說,應以“龍真”為真。
民國手抄本康熙《平順縣志》之“龍”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平順縣被裁,龍鎮這一帶又復歸壺關縣管轄,在乾隆版《壺關縣志》“縣境圖”中標注為“龍畛”。
而往后推七十年,清道光十四年(1834)纂修的《壺關縣志》中則出現了“龍畛”“龍鎮”并存的現象。在《疆域志》里有“龍畛村十五里”,而在“縣境圖”上標注的卻是“龍鎮”,這也是第一次出現“龍鎮”二字。
清乾隆《壺關縣志》之“龍畛”
再往后推近五十年,清光緒七年(1882)由壺關縣知縣胡燕昌纂修的《壺關縣續志》之“縣境圖”中標注仍是“龍鎮”。
在民國版《平順縣志》中首次出現“龍溪鎮”名稱,且“龍溪鎮”與“龍鎮”兩個名字并用?!捌巾樋h行政區劃圖”中標注為“龍鎮”,文字敘述“集鎮”或“編村”時均寫為“龍溪鎮”。
清道光《壺關縣志》之“龍畛”
清道光《壺關縣志》之“龍鎮”
例:“照漳山,在龍溪鎮東……打虎嶺,在龍溪鎮南……”“集鎮:北社鎮、苗莊鎮、龍溪鎮、石城鎮、城關”“第二區第一主村 龍溪鎮”等。
龍鎮村的名字在各類史志中由“龍真”演變為“龍畛”,繼而演變為“龍鎮”,民國時期又出現“龍溪鎮”的叫法。前幾個名字,其實都是同音不同字而已,所有名字都離不開“龍”字,大約確與“龍”有關。
清光緒《壺關縣續志》之“龍鎮”
至于出現了兩種名字混用的情況,一是在民間發音為“longzhen”的村名已經叫了幾百年,是哪兩個字還真沒有權威定論,老百姓就是聽音不錯就行,龍真、龍畛和龍鎮,都無所謂;二是官方和民間叫法的不一致造成,官方改成了“龍溪鎮”,但在民間還是習慣叫它的小名“龍鎮”。
在藏友收藏的一份1953年6月23日頒發的小學“畢業證書”上,也發現了類似情況,印章蓋著“平順縣龍溪鎮完校章”,而手寫的地址卻寫為“龍鎮”聯合學區“龍鎮”村。這也間接證明了“龍溪鎮”與“龍鎮”只是官方與民間叫法的差異問題。
1953年龍鎮村小學畢業證書
龍鎮村南龍降溝,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是晴天霹靂,電閃雷鳴,天龍曾降于此,龍雖不見,卻遺留溪水潺潺;村中龍騰橋,多個版本的《平順縣志》以及《壺關縣志》均有記載,傳說是曾有龍從橋下升騰;另一說,龍鎮村背靠之山舊名為龍山。龍山之前有龍一降一升,村以龍為名,自然熨帖。
龍溪鎮作為村名的叫法大約在1953年8月平順縣劃分為七個區101個鄉178個行政村之后就消失了。2000年12月底,龍鎮鎮更名為“龍溪鎮”,只是作為鄉鎮一級的名字改變,而村名依然為“龍鎮”村。
對于一個地方來說,還有一種歷史書,卻常被人們忽略。俄國劇作家果戈理說:“當詩歌和傳說都緘默的時候,只有建筑在說話?!苯ㄖ褪悄痰臍v史,它是時代的縮影。一個地方沒有老建筑,那它就沒有了歷史,甚至沒有了靈魂,不管你說他歷史有多久遠,都是空談。
龍鎮村秦氏民居
龍鎮村的古廟、古閣都沒有保存下來,甚是可惜。慶幸的是,龍鎮村還完整保留有一院清代的古民居——秦氏民宅,現已被確定為平順縣文物保護單位。
秦氏民宅位于龍鎮村南中央的山坡上,坐西朝東,一進院落布局。東西長 24米、南北寬 22米.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筑為清代遺構,據還在院中居住的主人講至少有300年歷史了。正房為窯洞四孔,窯身由土坯券成,前臉壘磚墻,檐部磚雕斗、椽、飛具全,均設對開板門、木方格窗。
民居的南、北廂房為二層棚樓式建筑,面寬三間,進深四椽,五檁式構架,單檐硬山頂,灰板瓦屋面。柱頭科一斗二升交麻葉,無平身科。棚樓式建筑是平順縣東南山區傳統營造做法,一層住人,二層放秋天打回來的糧食以及各種雜物。
坍塌的老窯洞
秦氏民宅為研究平順縣的傳統民居建筑提供了實物資料。其實,在秦氏老宅之外,龍鎮村還有許多零散的古民居存在,只是沒有很好的保護,都在一座一座塌毀中。在保護完好的秦氏民居右側,就發現了一院塌毀了一半的古民居,也是類似于秦氏民居的窯洞,只是頂都塌下來了,門臉還完好。
龍鎮是一個古村,村里秦姓、徐姓、、楊姓、馬姓、景姓等幾個家族在歷史上都曾出過不少人才,在地方志中多有記載。
譬如:徐增第,明萬歷五年選貢,曾任內丘知縣,臨洮府判;秦守己,明崇禎年間湖廣沅州羅舊驛驛丞、陜西鞏昌府豐贍倉大使;賈應龍,清順治三年貢,任馬邑縣訓導、聞喜縣教諭;張調鼎,康熙十九年,吏員考授巡檢;王弘英,康熙十九年吏,考授典史;秦汝舟,清嘉慶拔貢,富而好;秦鴻盤,同治庚午貢;徐士英,龍溪鎮人,清歲貢……
民國《平順縣志》秦氏“望族”
龍鎮村人杰地靈,人才輩出,在民國《平順縣志》中就有記載:秦氏“望族”,“子孫昌盛,多文人”。龍鎮村歷史悠久,可惜許多歷史正在消逝,比如:眾多已經坍塌或正在坍塌的古民居。
在見到廢棄的“龍鎮火車站”時,也是一陣心痛,多好的工業遺產,可惜淹沒在荒草中,無人問津。
不尊重歷史,歷史有可能就會把你忘記!
龍鎮村火車站
小編微信:jdn0355,歡迎添加,探討晉東南地區有關問題,或添加關注本公眾號投稿郵箱:jdn0355@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