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日多地開始實施的職工醫保門診共濟制度。引發了大家的熱議。醫保個人賬戶內的門診費用由原來的兩三百塊錢突然大幅下降,心中的失落感還是挺大的。很多人心中產生了較大的疑慮。醫保究竟改了些什么?哪些人更能受益?從長遠的角度講,醫保門診共濟制度是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有幾點影響還是很深遠的
一)醫保門診費用劃撥的改制,對于養老金較低人群實際上起到了提升保障的作用。
對于退休人員,醫保個人賬戶中的門診費用,在2023年改革前,很多地方都是以個人養老金為基數按一定比例劃撥的。而改革后,是按照當地的養老金水平均值為基數,按照固定的比例或金額發放,起到了抑高提低的效果。
舉個例子,在改革前,按照個人養老金4%的標準劃撥到醫保個人賬戶的門診費用,養老金5000元的退休職工,每月劃撥到個人賬戶的錢就是200元,而養老金1500元的職工,每月可得到的門診費用是60元。但在改制后,假如當地平均養老金水平是3000元/月,按照固定2.8%的比例劃撥的情況下,每月可劃撥的固定金額為84元/月,對于養老金水平較低的人員,實際到賬的金額反而有所提升。加上醫保門診共濟制度實施后,醫院就診費用可以按照就醫級別不同,由50%-60%的門診醫療費用報銷。雖然都有限額,但相較于改革前,低養老金群體的個人的門診醫療保障水平還是有著明顯的提高。
2)門診共濟制度改革后,集中了有限的醫療資源,更有利于突發公共醫療事件的防控和處置,提升了普通民眾的醫療保障。
改革前,由于醫療資金分散在較多的個人賬戶內,在突發的公共醫療事件應急處理上,個人醫保賬戶對于公共衛生事件的幫助作用有限。在國際環境和經濟形勢都很嚴峻的情況下,全部依賴政府兜底解決,必然會拖累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速度。
改革后,分散的醫保資金集中在統籌基金里,一旦發生突發性公共醫療事件,社會保險就會因為有著充足的資金儲備支持,能夠更為及時和高效地處理突發事件,保障更多民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3)醫保門診共濟制度促進民眾就診習慣改變,有利于健全和提高各級醫院的醫療水平,緩解醫療資源兩級化分化的矛盾。
醫保門診共濟制度的實施,用經濟適用的方式正確引導民眾規范就醫,由專業的醫護人員進行專業處置,看病費用低且治療效率高,不但節省了社會資源也提升了各級醫療機構的醫療處置能力。基層醫院醫生由于診療人員基數增大,不但提升了醫療技能積累了病情經驗,同時也提升了收入,更能安心本職工作。高級別醫院醫生因為患者有效分流,有更多的時間去研究疑難雜癥的優化治療,提升高端醫療水平。醫保門診共濟制度引領和促進整體醫療水平的提升,為民眾創造更好的醫療保障環境。
4)在醫保門診共濟制度實施之后,抑制了醫療藥品費用的快速上漲。
由于醫保門診共濟制度的實施,到醫院就醫人群明顯增多,醫院采購藥品數量和金額大幅上漲。大量集中的醫療資源采購,提升了社保機構對于藥品供應方的競價優勢。更有利于降低常用藥的進價成本,降低普通民眾在醫療用藥上的負擔而大幅減少個人藥店購藥行為,也促使藥商改變藥品的銷售方式,以更優惠的價格吸引個人到藥店購藥,起到了平抑市場藥品費用高漲的作用。
因此可以看到,社保門診共濟制度的建立,雖然短期內會讓部分人感到不適,但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社保門診共濟制度不但有利于社會民眾的經濟互助,還能讓有限的醫療資源精準高效地投放到需要的地方,提高醫療保障的深度和廣度,減輕民眾醫療負擔,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