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鼓樓前的三叉路口,成為日漸火爆的“網紅打卡地”!
最近,前去拍照的年輕人絡繹不絕。大家要么和身后紅墻綠瓦的高大鼓樓合照,要么等待趙雷歌曲《鼓樓》中提到的107路電車。
一波接一波,涌到馬路上,與來往車流擦肩而過。綠燈時,他們在拍照,紅燈時,他們還在拍照!
交通協管員只能扯著嗓子大喊:“走了走了走了!”“看車看車看車!”
“這幾天人特別多,全是拍照的,這個路口本來就容易堵車。”一名交通協管員剛剛上崗,“一下午喊得嗓子都‘冒煙’了,我們隔一段時間就和同事換一下崗。”
在靠近鼓樓南門的另外兩個路口,交通秩序也不容樂觀——因為要和“鼓樓東大街”“鼓樓西大街”的路牌合照,人們排起了隊,其中還有賣糖葫蘆、玩具、頭飾的商販,人來人往如同小集市,擠占了機動車道。
一名女孩在北京鼓樓“打卡”后,在自己的社交平臺賬戶上感慨:如果這座始建于元代,飽經滄桑的古老建筑會說話,它的回答可能是:“注意安全”。
有很多人不理解,“這地兒有啥特殊的?”
今兒個,舊京君先跟大伙兒聊聊,北京的鐘鼓樓究竟有啥特殊的?
北京現存的鐘鼓樓是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的,但其址作為鐘鼓樓早在元至元九年(1272年)就已經形成了。這里承載了人們太多的記憶和感情。
鐘樓上懸掛著明永樂年間鑄造的現存體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銅鐘;鼓樓上有一面主更鼓和二十四面小鼓。其中現存的主鼓直徑近兩米,由整張牛皮蒙制。在清乾隆時期,每天寅時和戌時要進行兩次報時,先敲鼓后鳴鐘,而這兩個時辰也分別被稱為“亮更”和“定更”。
亮更時,城門開;定更時,城門關,交通斷。在北京人習慣由北京站和電報大樓的《東方紅》樂曲報時之前,鐘鼓樓是北京城最重要的報時中心。
1890年代的鐘樓和鐘樓廣場,幾個小朋友正在烈日下玩耍。在廣場的西北角搭了座簡易的石橋,可見這里積水之深、之嚴重。
在這張1870年代拍攝的鐘樓廣場的照片中,鐘樓和碑亭倒映在積水中,安靜祥和,但淤泥和污水也勢必影響周圍居民的生活和出行。
目前已知最早的鐘鼓樓照片是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時,由法軍中負責地圖測繪的查爾斯·杜賓上校拍攝的。他站在安定門附近的城墻上,為鐘鼓樓拍攝了一張合影。
到了1870年,借助約翰·湯姆遜拍攝的照片,我們有機會看到那時的鐘樓廣場:車輪在地面的泥土上留下深深的車轍,兩邊民居的地基比廣場高出一塊。這說明在湯姆遜拍攝鐘樓廣場時,這里經常積水。
積水有多嚴重,可以從十九世紀90年代的照片中看出來:廣場西北角有座簡易的石橋,橋洞大概有半人高。盡管鐘樓的倒影在雨后積水中美麗安詳,但這片水坑無疑會給周邊居民和行人帶來不便。民國成立后,政府發起衛生運動。鐘樓廣場的積水情況得到改善。
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法軍中負責地圖測繪的查爾斯·杜賓上校在安定門附近的城墻上拍下了這張鐘鼓樓的合影。它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鐘鼓樓照片。
約翰·湯姆遜1870年拍攝的鼓樓和鐘樓廣場,明顯看出兩邊民居的地基要比廣場高,深深的車轍也說明這里都是淤泥,可以想象曾經積水的面積和深度。
1900年代,在鼓樓上層修復圍欄的工匠眺望鼓樓東大街,當時北京主要干道都這樣崎嶇不平。
1890年代,鼓樓前車水馬龍,地不是一般的爛。
1890年代,站在鼓樓上鳥瞰鼓樓東大街,看見馬路當間兒高出半尺的大車轍了嗎?
1925年,鼓樓下成立了“京兆通俗教育館”,建有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固定陳列館,展出礦物標本、海洋動物標本、昆蟲標本、兩棲動物標本和鳥獸標本,還有礦山模型、油井模型、石膏做的人體骨骼模型等,還設有圖書館和代人寫字處。
鐘樓則改建為教育館附屬的電影院,鐘樓廣場也被開辟為“民眾商場”。別看面積小,這座“民眾商場”與當時的天橋齊名,是固定的集市,也是平民娛樂場所。場內的東南角和西北角各設有一座固定的茶社,分別叫“第一民眾茶社”和“第二民眾茶社”。
鼓樓前的商業街。
據說,相聲大師侯寶林就曾在第二民眾茶社的劇團學過藝。民俗學家常人春曾說,這里還有賣藥丸、吞寶劍、拉洋片、變戲法和耍狗熊的表演。“每逢過年,鑼鼓喧天,聲傳遐邇。”
少不了還有各式北京特色小吃,什么扒糕、涼粉、灌腸、豆汁兒、爆肚、炸糕、驢打滾、茶湯、油茶……每個攤子都在長案和板凳旁支起遮陽傘。
孩子們則總是圍在賣蜜餞杏干、螺絲糖等零食和賣木刀、面具、萬花筒等玩具的攤位前,流連忘返。
1922年在鐘樓上俯瞰鐘樓廣場,透過鼓樓上打開的大門可以看見巨大的主更鼓。盡管廣場地面已經墊高,但仍有很多泥土,地面的問題沒有徹底解決。
1922年的鐘樓大鐘,這座鑄造于明永樂年間的銅鐘是國內目前已知最大最重的古鐘,號稱“鐘王”。
幾百年來,高大的鐘鼓樓在外觀上沒有太大變化。
1920年代,鐘樓廣場上開辟了“民眾商場”。
上世紀30年代,赫達·漢默拍攝的鐘樓和鼓樓。赫達有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小莫”。她是曾經給袁世凱做過顧問的英國記者莫理循的兒媳。小莫鏡頭下的北京美麗、大氣、安詳,照片中的什剎海開滿荷花,滿眼涼意。
隨著城市的發展,鐘樓前的小廣場不斷變遷。但無論怎么變,它獨特的北京味沒有變,它承載了幾百年的北京文化沒有變。
盡管如此,舊京君想提醒大家: 拍照可以,但別影響交通,安全第一!
圖 | 徐家寧、陶然野佬
文 | 徐家寧、北京日報記者 張宇
編輯 | 黃加佳 張小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