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秦曉磊,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編審,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明清繪畫史。《“江南人住神仙地”:16世紀吳門繪畫對仙山圖像的借鑒與轉化》《與邑作奇觀——沈周、文徵明筆下的虞山古檜》《李東陽對沈周繪畫的鑒藏——兼論北京文官與沈周的互動》多篇論文發表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故宮博物院院刊》《文藝研究》等期刊。
明代中葉,江南地區出現了以蘇州為中心,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是吳門繪畫崛起的關鍵人物。他一生未仕而以畫著稱。在他生前,畫名便遠播南北。吳寬稱他“身處乎一邑,名揚乎兩都”,王鏊稱他“近自京師,遠至閩、浙、川、廣,無不購求其跡,以為珍玩”。
就畫風而言,與其師長杜瓊、劉玨等前賢相比,沈周繪畫的個人特色突出,在主題、風格等方面對吳門繪畫傳統進行了諸多開拓。他于園林圖、別號圖、紀游圖、實景山水等吳門特色畫題上做了諸多實踐與探索。在發展出細筆、粗筆兩種典型風貌后,仍不斷推進筆墨、風格的實驗與創新,更涉足青綠山水、花鳥畫、蔬果畫等師長們較少涉足的領域,使原本小眾而具吳門地方特色的繪畫風格、樣式受到廣泛關注。
由于沈周的影響力,吳門繪畫的趣味逐漸被全國各地接受,受眾日益擴展,逐漸突破了吳門的地域限制,部分扭轉了元末文人畫風自明初以來所處的邊緣位置。諸多現代學者對其人其藝進行多方面的挖掘與闡釋。無論是對沈周家世、生平、交游、畫風淵源、繪畫分期、后世影響等的梳理,還是對其繪畫中某一類型、題材、圖式或具體作品的個案研究與真偽考辨的研究,都成果頗豐。本書從畫家與受眾這一嶄新而獨特的視角展開論述,深入研究沈周繪畫背后的重要鑒藏群體——兩京文官及其對沈周繪畫的影響,也揭示了吳門繪畫的趣味是如何為文官接受并逐漸傳播至全國,從而取代浙派與院體繪畫的。
一、 研究視角
盡管文人畫家強調作畫只求“自娛”,但文人繪畫所具有的社交屬性使之并不缺乏在朋友間被展示、贈送和交換的機會,或是成為結交新朋友的契機。由文人畫家制作的作品,在題材、風格、圖式、筆墨等的選擇上,或許不像宮廷畫家、職業畫家那樣直接受制于皇帝或某位贊助人的好尚,但仍舊受到所屬圈子的審美趣味及重要觀眾的深刻影響。
據吳寬所言,當時一位普通的吳門人氏陸汝器便收藏有百余幅沈周畫作。結合王鏊的記述,沈周在世時,他的繪畫就非常受歡迎,且他本人極具親和力,對求畫者一視同仁,哪怕是商販或農人前來求索,也都概不拒絕,故繪畫流布甚廣。由此來看,沈周繪畫的鑒藏群體,除在地域上分布廣闊外,應也涵蓋了士、農、工、商四民社會的多個階層。
傳統文化在明代,尤其是明代中后期經歷了一個再次大眾化的過程。不過,從明代社會發展的整體態勢來看,在沈周主要活動的成化、弘治年間,仍是政治精英主導文化的格局。只要看看此時文壇領袖李東陽的宰輔身份便可明了:“弘治時,宰相李東陽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在正德年間以前,尚不具備相應的社會條件產生如謝榛一般以布衣身份聞名詩壇者。在晚明文化舞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商人、市民等大眾力量此時雖有所顯現,但此時尚為潛流,遑論形成自身的文化影響力。
沈周終身隱居,布衣終老,但他的朋友中不乏入仕者。以吳寬、王鏊等為代表的吳門籍高級文官,是沈周繪畫的重要支持者。他們利用供職于宮廷的便利,幫助沈周在同僚中發展潛在的觀眾,擴大沈周在北京的聲望。在吳門籍文官的引薦下,沈周與明中期政壇、文壇上的重要人物,一些既非吳門籍又未曾在吳門為官者,如李東陽、楊一清、程敏政等人建立起交往,并長期保持互動。沈周為這類翰林院出身的高級文官作畫頗多,他們對沈周筆下具有吳門趣味的繪畫也頗為欣賞。鑒于作為政治精英的文官群體在文化活動上的影響力,以及他們見證并參與沈周繪畫活動的程度,在沈周繪畫的鑒藏群體中,文官尤其是處于政治活動中心的南北兩京文官,是格外值得關注的。
在沈周橫跨半個世紀的繪畫生涯中,他所生活的吳門地區正處于一個文化重新開始繁榮的時期。吳門文化在經歷了明初的蕭條后,得以重新煥發活力,與吳門精英意圖重建和發揚吳門文化傳統的活動息息相關。作為吳門文化精英群體的成員,沈周亦積極投身于這一事業。他的繪畫實踐,可由此被重新觀察:沈周從對元四家筆法的學習中發展出自身筆墨風格,可視為對本地繪畫傳統的整理與重塑;其繪畫中典型的水鄉風光、地方勝景與徜徉其間的文士,亦可視作對吳門地理與人文景觀的視覺化呈現。
沈周筆下反映吳門地域文化的繪畫作品受到了文官群體的推重,而彼時在兩京地區流行的,仍是主要體現宮廷和貴族文化趣味的院體和浙派畫風。自明朝開國以來,這一脈遙接兩宋院畫的風格,始終占據畫壇主流;在沈周出現后,情勢逐漸發生變化,最終以吳門繪畫的獨領風騷與院體、浙派繪畫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而告一段落。吳門繪畫從一種地方特色濃厚,相對邊緣、小眾的文化趣味走向主流文化的過程,也是沈周憑借自身繪畫藝術與政治精英展開對話的過程。因此,從文官鑒藏群體這一視角出發,除了能夠對沈周及其繪畫產生新的理解外,將文官鑒藏群體對沈周繪畫的鑒藏、品評行為及作用一并考慮進來,或許也會對吳門繪畫從起初與院體、浙派繪畫分庭抗禮發展到取而代之的過程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
二、研究的問題與結構
在沈周的繪畫生涯中,文官鑒藏群體一直作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存在著。他們兼具朋友、贊助人、合作者、觀眾、傳播者等多重身份,在不同場合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圍繞繪畫,沈周與文官鑒藏群體建立并保持著交往互動的關系。本書主要討論這一關系對沈周繪畫及其本人的影響,以及對繪畫史發展和寫作的影響。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圍繞具體作品展開,討論沈周繪畫在主題、圖式、風格上的探索與新變,闡述文官鑒藏群體在其中或隱或顯的作用。
上編第一篇從文官鑒藏的視角,重新檢視沈周《東莊圖》冊的制作過程與畫面元素的選擇。東莊,作為吳寬家族產業,在李東陽《東莊記》、沈周《東莊圖》等的宣揚下,躋身于明中期蘇州名園之列。盡管《東莊圖》制作于吳門,描繪的是位于吳門的園林,但其預設的觀眾群體卻是身處北京的高級文官。本書從梳理實景、文字、圖像三者間的關系入手,將《東莊圖》置于吳寬塑造、傳播故園東莊的文化意涵這一原初制作情境和觀看情境中進行觀察,重新思考《東莊圖》圖像意涵的傳達與構建,以及不同主體在這一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沈周《東莊圖》之“麥山”
第二篇以沈周《廬墓圖》卷為核心,討論塋域山水畫這一為學界所忽視的繪畫類型及與文官群體間的關系。從文獻記載來看,塋域山水畫至晚出現于元代初期。明中期,塋域山水畫的受眾以宦游在外的官員居多,制作與使用塋域山水畫的行為和明代文官省墓制度及“忠孝一體”的政治文化語境息息相關。圖繪成后的觀看與題跋,既是文官群體間獲得情感和思想認同的方式,具有凸顯“忠孝相資”的意義,也暗含了對圖繪父母墓這一孝行之回報的期許。沈周《廬墓圖》便是官員孝思文化的產物。
沈周《廬墓圖》之一
第三篇從沈周《盆菊幽賞圖》卷出發,討論山水雅集圖式的形成與傳播,及以北京文官對這一圖式所蘊含的江南趣味的接受。有異于以人物活動為畫面核心的傳統雅集圖,明代初中期以來,江南地區出現了新型的山水雅集圖,將刻畫重心放在對雅集環境的描繪與氛圍的塑造上。相較于北京地區更為流行的,以謝環《杏園雅集圖》卷為代表的傳統雅集圖式,文官們看待與回應這一來自吳門的新生事物的方式,也部分反映了他們對于相關文化趣味的接受。
沈周《盆菊幽賞圖》
第四篇討論沈周早期繪畫風格轉型及吳門致仕文官的潛在作用。沈周畫風存在由“細”向“粗”的轉變,在其四十歲前后的畫作中,已有用筆謹細密與率意粗放兩種不同面貌,反映出沈周向粗簡筆墨風格轉型的嘗試與成效。這種畫風轉型,既源于畫家的人生選擇及藝術目標,也受到當時占據主流地位的浙派畫風的潛在影響。吳門致仕文官群體在這個過程中也發揮了一定的助力作用。
沈周《山水圖》
第五篇分析沈周取自“吏隱”主題的《滄洲趣圖》卷。通過畫面對比,討論其對吳鎮《仿荊浩〈漁父圖〉》卷等前代畫作的借鑒,剖析吳鎮在沈周學習董源、巨然等前代大師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結合畫作主題與引首、題跋書寫者柳楷、李東陽的政治身份,此作的受畫人很可能也是一位在京任職的文官,并據此推測沈周在畫意、風格等的選擇上所要傳遞給觀者的信息。
第六篇討論沈周晚年在蔬果題材繪畫上的創新。“觀物”當是理解沈周對于蔬果題材繪畫之興趣與實踐的核心概念。“觀物”自宋代以來便是理學的重要概念,明代初中期以吳與弼、陳獻章等人為代表的理學家進一步充實其理論與實踐,相關思想也受到與沈周及同時代文官群體的重視。通過對沈周蔬果畫的討論,能夠觀察為某一時代士人所共享的、相對抽象的思想,是如何經由實踐轉化而對具體繪畫的制作方式及風格選擇產生影響,進而對美術史發展產生影響的。
本書的下編檢視沈周與文官鑒藏群體以繪畫作品為核心之交往互動的展開。
第一篇論述沈周如何借助文人繪畫的交往屬性,與文官群體建立交往。
第二篇討論了文官鑒藏群體欣賞、評價沈周繪畫的具體方式,以及相關行為對沈周聲名的影響。文官群體對沈周投贈繪畫之舉的回應、鑒藏沈周繪畫的情境,也即文官鑒藏群體作為觀眾的反饋,經由作品與畫家的間接互動,是對沈周繪畫實踐產生影響的重要渠道。
第三篇討論文官鑒藏群體欣賞、評價沈周繪畫的具體內容,及其與沈周畫史形象塑造間的關系。文官群體對沈周繪畫的品評、對沈周本人的態度,一方面對沈周在畫題、風格的選擇上發揮了具體而微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與繪畫作品合力,印證并強化了沈周作為文人畫家、吳門畫家領袖及隱士的形象,從而影響了沈周畫史地位的確立及美術史的書寫。
本書最末的附錄為沈周與文官交往年譜,綜合既有的研究成果,并爬梳詩文、存世畫作、著錄文獻中的線索,將沈周與文官的交往情況,尤其是圍繞詩、畫作品交往的細節進行編年,試圖勾勒出與沈周有往還的文官鑒藏者之群像,還原其參與沈周日常生活與繪畫實踐的軌跡。
“朵云文庫書畫論叢”
《吳趣:沈周繪畫與文官鑒藏》
秦曉磊 ??著
? ?
2022年10月出版
定價:88元
目錄
緒言
上編
文官的家業:沈周《東莊圖》再思
塋域山水:沈周《廬墓圖》與官員孝思文化
盆菊幽賞:沈周山水雅集圖與北京文官之接受
從“細沈”到“粗沈”:沈周早期繪畫風格轉型
廟堂與江湖:沈周《滄洲趣圖》及其對董、巨畫風的繼承與新變
觀物:沈周蔬果畫及其對法常畫風的重塑
下編
沈周與文官群體的交往
文官群體對沈周繪畫的鑒藏
文官群體與沈周畫史形象的塑造
余論
附錄:沈周與文官交往年譜
參考書目
后記
更多書影
更多內頁
“朵云文庫書畫論叢”
《吳趣:沈周繪畫與文官鑒藏》
你可能還喜歡:
民國畫事,專業藝術自媒體,
歡迎各藝術機構,展覽拍賣聯系合作
有任何問題 請掃碼添加畫事君微信
民國畫事,深情講述藝術家,專業解讀藝術品,直接深入藝術市場。致力于做最好的藝術自媒體,寫最好看的藝術文章。——人生不長,你需要讀點好東西。關注我們,持續接收好文章。
民國畫事評論區,我們來聊聊藝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